|
第三章 周室宗廟祭祖儀式探究 周萬俊 中華是禮儀之邦。中華禮樂文化,已印入每一位華人的心田。是每一華人引以為豪的民族文化。但是隨著西方文化的逐漸侵入,對民族文化形成巨大的沖擊。在洛陽周公廟東側(cè)修建周文化廣場,每年在此舉行一次祭祖儀式,狹義的講是祭祀祖先,但廣義的是弘揚中華禮樂文化,增強中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為使中華文化永遠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在周文化廣場“周室宗廟”內(nèi)的祭祀廣場,舉行祭祖禮樂儀式,乃是"所以追養(yǎng)繼孝"(《禮記·祭統(tǒng)》)的一種形式,所以,在設(shè)計上有許多的講究,儀節(jié)也非常之多。時移世易,今天我們祭祀的儀式應該如何制定?有人主張完全拋棄傳統(tǒng)的形式,另制新儀;也有人主張全部恢復古代的典禮,不得改易。這兩種意見都比較極端。傳統(tǒng)的形式是否可以完全拋棄呢?顯然不可以,祭祀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傳承,以后稷為共同的祖先已經(jīng)成為全球周氏華人根深蒂固的理念,成為巨大的周氏華人向心力。若將祭典改得面目全非,難以為周氏華人所認同。而傳統(tǒng)的祭典不僅非常繁瑣,而且不合時宜,若執(zhí)意行之,勢必走向沒落。 筆者根據(jù)西北大學楊穎的(《詩經(jīng)》祭祖詩與周代宗廟祭祖文化研究),梅新林的(《詩經(jīng)》中的祭祖樂歌與周代宗教文化),賈海生的(周代禮樂文明實證),薛永武的(禮記 樂記),彭林的(禮樂人生:成就你的君子風范),元振的(周孔之道 禮樂文明)以及其它學者的研究文獻,結(jié)合當代現(xiàn)實情況,研究設(shè)計了一整套祭祀儀式,現(xiàn)介紹如下: 一,祭祀名稱
祭典的名稱非常重要。據(jù)《詩經(jīng)》記載,祭祖必有詩,樂,舞。詩經(jīng)中祭祖樂歌有51篇都是在周室宗廟里演奏的。其中的樂歌原是三位一體的。因此,按現(xiàn)在的說法,在宗廟里祭祖向祖先行禮,用詩,樂,舞來傳頌祖先的功德,因其操作程序隆重肅穆,禮儀典制非常明晰,堪稱中華禮樂大典。 因此,在“周室宗廟”內(nèi),舉行祭祖禮樂儀式,弘揚中華禮樂文化,儀式非常合適的名字就應該是:“中華禮樂大典”?!?/SPAN> 二,祭祀對象 《禮記祭法》曰:“周人褅嚳而效稷,祖文王而宗武王”周人主要祭祖的對象是后稷,文王,武王。 結(jié)合周氏一門多支的現(xiàn)實,周人祭祖對象應再加上,姜嫄,周公,平王,姬烈,赧王,五位祖先。參照《周室宗廟祭祀祖先考》。 “中華禮樂大典”要在周室宗廟群內(nèi)祭祀后稷,文王,武王,姜嫄,周公,周平王,姬烈,周赧王,八位祖先的神廟及靈位。作為祭祀對象應該怎樣定位?以哪位祖先為主?哪位祖先為輔?方可最大限度的彰顯中華禮樂文化的威力,值得研究確定,我本人認為:以周公為主,以后稷,文王,武王,姜嫄,平王,姬烈,赧王為輔,比較合適。原因有三: 1,周公是中國古代宗法制度及禮樂文明的創(chuàng)造者和先行者。 雖然后稷,文王,武王對中華民族貢獻非常之大,但周公制禮作樂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前瞻性,元典性的偉大文化。中華五千年文明綿綿不絕,輝煌跌現(xiàn)的歷史,與世界其它古老文明的時斷時續(xù),斷而不續(xù)形成鮮明對照。其根源即在中華文明的根、源、魂巍然不動,歷久彌新。 2,周公所創(chuàng)造的宗法制度與禮樂文化具有的統(tǒng)一性和包容性,其特定的等級社會制度指導下創(chuàng)立了中華幾千年文明史中第一個覆蓋全國的,有中央和地方集權(quán)和分權(quán)結(jié)合治理的大一統(tǒng)國家。 3,周公是中華儒學的奠基人,史稱“元圣”。孔子,孟子是繼周公以后的儒學思想是集禮樂文化之大成,影響中國封建主義幾千年。 三,祭祀場所 《詩經(jīng)》祭祖詩中提及的祭祀場所主要有廟,宮,室等?!吨茼?/SPAN> 清廟》:“于穆清廟,肅雍顯相。·····駿奔走在廟”鄭《箋》釋為“祭有清明之德者之宮也”?!洞笱?/SPAN> 思齊》:“雍雍在宮,肅肅在廟”。廟,為計生的房屋引申為祭神的房屋。段玉裁《說文解字》云:“古者廟以祭先祖,凡神不為廟也。為神立廟者,始三代以后”。 《周頌 有瞽》:”有瞽有瞽,在周之庭”.庭,即廟庭,周室宗廟中的庭院??住妒琛吩唬骸捌渥鳂氛撸栽谥苤畯R庭矣”。 因此,中華禮樂大典祭祀場所應在周文化廣場的“周室宗廟”前的庭院內(nèi)。(建設(shè)有祭祀廣場) 四,主要的祭品 什么是"祭"?"祭"字至遲在甲骨文中就出現(xiàn)了,象以手持肉奉于神祇之形??梢?,祭字的本義,是借助于食物向神表達敬意的一種儀式。 《小雅 楚茨》:“濟濟蹌蹌(jiang),絜(jie)而牛羊,以往烝嘗”。此處烝嘗連用,泛指祭祀。所用祭品是牛羊。 楊穎的(《詩經(jīng)》祭祖詩與周代宗廟祭祖文化研究)對祭品進行了詳細的研究記載,筆者參照綜合如下: 中華禮樂大典祭祀所用祭品為: 肉 類:太牢,即牛,羊,豕。 酒 類:清酒。 農(nóng)作物:黍稷稻梁,麥麻菽豆。 水果類:蘋果,桃等其它時鮮水果。 魚 類:黃魚,鱘魚,白條魚,鯰魚。 對祭品的要求為,1,祭品要新鮮,完好無缺。2,祭品要干凈而且必須要最好的。3.祭品要味美氣香。 五,與祭者的服裝 古代祭祀,參與祭祀者必須身穿祭服;若是國家大祭,則有更為嚴格的著裝要求。《開元禮》規(guī)定:"諸享官以下,各服祭服。"不同級別的官員有不同的祭服。如今祭祀,當然沒有必要再去穿舊時的祭服,但毋庸置疑的是,作為祭祀周氏之祖的典禮,與祭者理應身穿民族服裝。 身穿民族服裝祭祀具有特殊的意義。 眾所周知的原因,如今的中國事實上已經(jīng)沒有統(tǒng)一的民族服裝,但并非沒有解決的辦法。依我之見,祭祀大典的服裝,至少可以有三種選擇:一是中山裝。辛亥革命之后,滿清服裝不受歡迎,孫中山發(fā)明了著名的"中山裝"。受到社會各階層和海外華人的歡迎。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領(lǐng)導人總是身穿中山裝接待外賓,出席各種盛大的典禮,顯示了中華民族的自尊和自信。。二是"唐裝",這是在上一世紀中國民間服裝的基礎(chǔ)上改造而成的,海外華人中多有穿著者,由于在2001年上海的APEC會議上,各國領(lǐng)導人都穿著"唐裝"亮過相,大眾也可以認同,只是樣式、用料等還可以進一步改進,以便為更多的人接受。三是綜合各朝傳統(tǒng)服裝之長專門設(shè)計一套。請專業(yè)人士設(shè)計一套周朝的禮服來祭祀周氏祖先也可以讓大多數(shù)周氏宗親更受鼓舞。 因此,中華禮樂大典祭祀時,推出我國的民族服裝,喚起國人的文化自尊。穿上“唐裝”或“周朝禮服”比較合適。二者相比,為推廣我國的民族服裝發(fā)揚光大,我認為最好穿上唐裝。 六,關(guān)于樂舞及樂器 古代周室宗廟祭祀時,歌,舞,樂(器樂演奏)常配合使用,三位一體,缺一不可。 1,樂舞 《周頌》是祭祖典禮中頌歌舞曲的樂歌?!抖Y記 祭統(tǒng)》云:“夫嘗褅,升歌《清廟》,下而管《象》;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八佾(yi),以舞《大夏》,此天子之樂也?!薄肚鍙R》即等歌時所唱樂歌。高享《詩經(jīng)今注》曰:“《大武》有歌有舞,舞分六場,歌分六章?!薄拔琛?,及表現(xiàn)武王帶兵出征伐商,滅南國,班師回朝等一系列內(nèi)容,持朱干玉戚在廟堂所跳之舞?!案琛?,即所謂《大武樂章》,共六章。是以鐘鼓之音配合強勁的舞蹈,歌唱對祖先君王的贊美,歌,樂,舞完美結(jié)合的祭祀所用樂章。 2,樂器 周室宗廟祭典中使用的樂器種類繁多,《詩經(jīng)》祭祖詩中所記載的主要有鐘,鼓,罄,筦(guan), 鼗,祝,圉(yu),簫,管等等?!抖Y記 樂記》曰:“若夫禮樂之施于金石,越于聲音,用于宗廟社稷,事乎山川鬼神?!编嵭J為金石即指鐘,鼓,罄三種樂器演奏之樂聲。 因此,中華禮樂大典祭祀時,應聘請國內(nèi)外音樂,舞蹈名家,用鐘,鼓,罄,筦(guan), 鼗,祝,圉(yu),簫,管等等制作古典音樂,用升歌《清廟》,下管《象》《武》,舞《象》《武》等等制作大型舞蹈。再現(xiàn)古代大型祭祀性樂舞震撼人心的輝煌壯觀局面。 3,對樂舞的其它要求 首先,古代的樂舞的時間安排。古代祭祀要想象神明接受邀請、降臨享殿。祭祀有酒、有牲,致祭者要向神明三次獻酒,分別稱為初獻、亞獻和終獻,合稱"三獻"。初獻時,祝官要誦讀祝文。三獻畢,致祭者要撤去饌席,最后送別神明。在上述的每一個儀節(jié)中,樂舞生都要奏樂、起舞。也就是說,禮與樂渾然一體,含有歌頌神明和歡娛神明的意思,整個祭祀過程中伴隨著樂曲?! 〉诙煌墓诺弁跤胁煌臉肺?,不得混用。祭祀周室宗廟大典的樂舞應請專家譜寫,一定要符合古代周王朝的樂舞?! ?/SPAN> 第三,音樂不能過于現(xiàn)代化。古代宗廟祭祀,一定要用節(jié)奏緩慢而莊嚴的雅樂,絕對不能用"新樂"。這在《樂記》等文獻中是反復闡明的思想,切不可等閑視之。雅樂是歌頌先王創(chuàng)業(yè)的歷程和功烈,富有思想內(nèi)涵;而新樂注重的是感官的享受。既然是一次傳統(tǒng)的祭典,就應該盡可能把它做得原汁原味,切不可為"貼近時代",錯將傳統(tǒng)做成了現(xiàn)代,其結(jié)果必然對大眾造成誤導,以為古代的宗廟雅樂就是這種風格。 七,祭祀所用禮器 《開元牛、羊、豕禮》的記載,每位先王的祭器為:"尊六、籩十、豆十、簠(fǔ)二、簋二、铏(xínɡ)三、俎三。"尊是酒器,籩豆盛菜肴,簠簋為黍稷之器,铏盛湯,俎陳牲肉。 即六個酒杯,二十小菜,一碗玉米,一碗小麥,一碗大豆,一碗高粱,三盆湯,一盤牛肉、一盤羊肉、一盤豕肉。 1,玉器, 《大雅 云漢》:“圭璧既卒,寧莫我聽!”圭,壁,都指玉器,用于祭神,古人認為玉集天地之精華,高貴華美,因此以玉祀鬼神。周人祭祀自然神只時用玉?!洞笱?/SPAN> 江漢》:“里爾圭瓚,秬鬯(chang)一卣(you).告與文人。”瓚是祭祀玉禮器之一,形狀像帶柄的勺子,是祭祀時舀酒的器具。 2,盛放祭品的器具 犧牲,酒,糧食,菜果等祭品在舉行祭祀儀式時都有專門盛放的器皿, 盛牲肉的器皿:俎,豆。大房等,俎,指四角方形的盤子,有青銅制和木質(zhì)涂漆的,盛放牛羊肉。豆,形似高腳盤,或有蓋。多是陶制,也有青銅制和木質(zhì)涂漆的。大房,形如高足盤。 盛酒的器皿:即酒器,有爵,斗,卣,尊等。 盛果類的器皿:主要是籩,竹絲編制而成的食器。 中華禮樂大典祭祀時,必須用以上器皿。 八,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祖宗崇拜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用祭祀的方式來紀念先祖,以表示崇德報恩之意,使之精神千古,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特色,對于傳承中華人文精神具有積極意義。 人已逝去,卻還要向他們獻酒,請他們觀看樂舞,豈不是多此一舉?其實古人還不至于糊涂到連人死不能復生的道理都不懂的地步。祭祀的目的與其說是為了死者,毋寧說是為了生者。這是表達生者對先祖的恭敬之心??鬃诱f:"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是說要像神明就在眼前那樣恭恭敬敬地奉行敬養(yǎng)之禮,誠敬是禮之根本。因此,從迎神、三獻、撤饌到送神,無不如身臨其境。 如今的祭祀大典當然不可能恢復到古代,但應具有恭敬之心否則就沒有必要舉行如此的儀式。祭典中,是主祭者念祝文時絕不能背朝著周室宗廟的享殿,應面對享殿"祭神如神在",要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敬意。 周室宗廟的中華禮樂大典,它直接關(guān)系到中華文化的形象,因此,形式和內(nèi)容的設(shè)計都應該慎之又慎,要有充分的學術(shù)依據(jù),如果率爾操觚,流于形式,只能貽笑于海內(nèi)外方家大雅。 九,祭文 聘請國內(nèi)著名學者創(chuàng)作,要立足今日情思,略采古典句韻,收集當?shù)睾椭苁霞易逡庖?,力求通俗易懂?/SPAN> (癸巳年洛陽周公禮樂大典暨中華周氏后裔懇親大會) 皇天厚土 河洛文明 篤生元圣 儒學啟蒙 烈文周公 維天之命 德昭日月 智冠古今 思兼三王 心系黎民 一沐三握發(fā) 一飯三吐哺 平定叛亂 牽軍東征 封藩建衛(wèi) 大德先行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率土之濱 莫非王臣 周公攝政 圖治勵精 禮賢下士 體察民情 唯才是舉 律己責人 以德配天 敬天保民 占卜吉兇 祭地更新 營建洛邑 成周定鼎 四方朝貢 東都始興 制禮作樂 規(guī)范言行 治國安邦 垂范子孫 制定九刑 天下太平 明示五禮 社稷安寧 《大武》之舞 激勵國人 《周頌》之樂 感化教民 周公吐哺 天下歸心 今獻祭文 追思周公 禮義之邦 重振雄風 巍巍中華 煌煌功勛 昭告天下 祭告周公 尚饗 十,祭祖儀式的探究 1,祭祀前的準備: 首先,選“尸”。根據(jù),《特牲饋食禮》和《少牢饋食禮》的記載,祭祖前要通過占卜確定祭日吉兇及尸的人選,即筮(shi)日,筮尸。筮日是通過判斷預先選定的祭日的吉兇來確定最終的祭祀時間。筮尸是從事先挑選的若干事尸候選人中最終確定一人充當公尸。 {公尸在祭祀活動中代表祖先神受祭,它是整個祭祖過程中的中心人物,上傳人意,下達神旨,主祭者,助祭者,祝等所有參加祭祖的人都圍繞他活動。他是周代祭祖的特有形式。其它朝代均沒有。} 《白虎通 宗廟》曰:“祭所以有尸者何?鬼神聽之無聲,視之無形,升自阼(zuo)階,仰視榱(cui)桷,仰視幾筳(ting),其器存,其人之,虛無寂寞,思慕哀傷,無可寫泄,故坐尸而食之,毀損其饌(zhuan),欣然若親之飽,尸醉若神醉矣?!薄锻ǖ洹ざY八》曰:“天子宗廟之祭,以公卿大夫?qū)O行者為尸,····故天子以卿為尸,諸侯以大夫為尸?!碧熳又T侯祭祖禮儀中尸,又可稱“公尸”“皇尸”等。 因此,結(jié)合當今社會,我認為,中華周氏聯(lián)誼總會在 “周室宗廟”的庭院內(nèi)舉行的中華禮樂大典。應以總會長為主祭, 聯(lián)誼總會名譽會長,副會長,常務理事,理事為助祭者。從副會長和各省分會長中選取“公尸”。 其次,由主祭人親自將祭祀用的物品準備齊當。 第三,主祭人,虔誠齋戒,齋戒一般在祭前十日開始,散齋七日,致齋三日。期間夫妻不能同房,不能同樂,不能吊喪問及,同時,還要將平日所及之事漸漸淡忘,以專心于祭祖之事,做到這些,便可以和祖先靈魂過通了。 2:正式祭祀的過程 一),正祭前的準備 大祭當日,正式的祭祖儀式開始之前。還有一些準備工作要做,如迎尸入廟,視濯(zhuo)視牲,清洗祭牲祭器等。儀式開始之前,主祭人著祭服先入廟,“尸”也隨即入廟,祝隨尸之后入之。主祭人視察祭器,祭品是不是干凈,準備是不是齊全。“尸”安排在偏廟換上祖先的服裝。祝,為祝官也,即現(xiàn)在的主持人。 二),正祭具體程序 上午九時,全體參加祭祀的人員著祭祀服裝入場。 九時半,祝宣布祭祀開始,奏《周頌》,上祭品(樂歌舞伴奏)奏《周頌》。 1,邀神明,迎代表祖先神靈的“尸”入位, 2,頌祭文(樂歌舞伴奏)(由最高行政官或選德高望重之人宣讀) 3,裸獻之禮(樂歌舞伴奏),主祭人用白玉杯向祖先神靈的“尸”敬酒,尸接過酒,均撒于地,此一獻。由主要全體助祭人用青玉杯向祖先神靈的“尸”敬酒,尸飲,此二獻。 4,朝踐之禮(樂歌舞伴奏),主祭人象征性用筷子各夾牛,羊,豕肉放入助祭人盤子中,獻于祖先神靈的“尸”,然后主祭人用白玉爵向祖先神靈的“尸”敬酒,此三獻,由全體助祭人用青玉爵向祖先神靈的“尸”敬酒,尸飲,此四獻。 5,饋獻之禮(樂歌舞伴奏),主祭人象征性用筷子各夾幾種素菜放入助祭人盤子中,獻于祖先神靈的“尸”,然后主祭人用白玉爵向祖先神靈的“尸”敬酒,此五獻,后由全體助祭人用青玉爵向祖先神靈的“尸”敬酒,尸飲,此六獻。六獻后,“尸”以手抓飯,象征性地吃上十五口飯。 6,酳yin尸之禮(樂歌舞伴奏),尸食飯后,主祭人用白玉爵向祖先神靈的“尸”敬酒,此七獻,后由全體助祭人用青玉爵向祖先神靈的“尸”敬酒,尸飲,此八獻。此后是皇尸錫嘏gu.即尸代表祖先神賜予祭祀者一些祝福的話。(有祝官說出) 7,旅酬 馂禮(樂歌舞伴奏),主祭者與助祭者,賓客互相敬酒勸飲。 8,送尸,徹祭,燕私(樂歌舞伴奏),祭祖活動即將結(jié)束時,尸代表祖先神離開,此時要鼓鐘大作已送尸。祝在前,尸在后走出廟門,然后,撤去室內(nèi)的祭品。 9,依次向祖先神位上香鞠躬致意(樂歌舞長伴奏) 10,祭祀結(jié)束(樂歌舞長伴奏)(燕私,即同宗同族兄弟們,在樂隊的奏樂助宴下,享受音樂與美食,歡飲暢達,既醉又飽。) 附:(賈海生 周公所制樂舞統(tǒng)考) 升歌《清廟》,下管《象》《武》,舞《象》《武》演出腳本 第一場 樂工八人登上堂,其中四人唱歌,另外四人手持裝有朱紅色的弦而底部有疏朗孔眼的瑟為歌者伴奏。樂起, 一歌者唱: 于穆清廟,肅雍顯現(xiàn)。 三歌者應和: 濟濟多士,秉文之德。 一歌者唱: 對越在天,駿奔走在廟。 三歌者應和: 不顯不承,無射于人斯。 堂上樂工下堂,又以管奏樂,歌者隨樂唱到: 維清緝熙,文王之典。肇禋,迄用有成。 維周之禎 伴隨著歌唱,由六十四人組成的舞隊進入堂下表演場地,舞者手持干和戚,做出各種刺殺的動作,表現(xiàn)文王征伐犬戎,密須,老國,邘,崇侯虎的事跡。舞者情緒激動,表演達到高潮,隨著音樂,邊舞邊歌: 維天之命,於穆不已。 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 假以溢我,我其收之。 駿惠我文王,曾孫篤du之。 音樂漸漸舒緩,歌聲漸停,舞隊依次退下。 第二場 堂下鼓聲響起,經(jīng)久不停,六十四人的舞隊再次進入堂下表演場地,舞者在各自的舞位上都手持紅色的盾牌和飾玉的大斧,頭戴冕,象山一樣屹立不動。樂工又吹管奏月,舞隊向北前行,象征武王出兵伐紂,觀兵孟津。隨著音樂,舞者雄赳赳,氣昂昂地唱到: 於皇武王,吳兢維烈。 允文文王,克開厥后。 嗣武受之,勝殷遏劉,耆定而功。 歌聲結(jié)束,舞者奮力揚手頓足。象徽太公的威武鷹揚之志。舞隊分列前行,象微用兵務於速戰(zhàn)速決,扮演武王和大將軍的舞者在舞者在舞隊中振響木鐸duo,指揮全體舞者隨著音樂以干戈一度做四次擊刺的動作,顯示周人的強大和威武表現(xiàn)武王牧野之戰(zhàn)的情形。氣氛熱烈緊張,表演達到高潮。 表演克殷之后,舞隊從表演場地極北處開始南返,表演繼續(xù)向南用兵扮演武王的舞者隨樂唱到: 文王既勤止,我應受之。 敷時鐸思,我徂cu維求定。 時周之命,於鐸思。 舞者從舞位的第一位卻至第二位,表演武王克殷后經(jīng)營南國凱旋而歸,樂止,舞隊退下。 第三場 樂工吹笙,全體舞者執(zhí)羽再次進入演出場所即位。舞者分為兩隊從第二位至第三位,一隊居左象征周公鎮(zhèn)守東方,一隊居右象征召公鎮(zhèn)守西方。扮演周公的舞者隨樂唱到: 於鑠王師,遵養(yǎng)時晦。 時純熙矣,是用大介。 我龍受之,嬌嬌王之造,載用有祠。 實維爾公允師。 舞隊從第三位南至原來位置,一起跪下,右膝至地,左膝起曲立,做出尊崇天子的動作。全體舞者隨樂唱到: 綏萬邦,祈豐年,天命匪解。 桓桓武王,抱有厥土,于以四方,克定厥家。 于昭于天,皇以間之。 舞隊邊舞邊退,表演至此結(jié)束。 中華禮樂大典結(jié)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