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練建安 客家人知書知禮,耕讀傳家,同時,又有其金戈鐵馬的一面,客家民系諸武功流派,舉其犖犖大者,計有“洪、劉、蔡、李、莫”五大南拳,連城巫家拳、黃家拳,朱家教,昆侖拳,岳家拳,李家教,梅州八大拳派及贛南法門拳,武平石家棍,上杭五梅拳等等,客家地名中,蘊藏著豐富的武術因素,本文試就閩西地名狀況,初步分析其中的武術因素,筆者學淺才疏,旨在拋磚引玉,就教方家。 閩西客家“寨” 閩西,群山連綿,地勢險要,臨贛臨粵,控扼閩西、閩南、贛南、粵東往來要沖,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兵匪山寇,時有橫行聚嘯,烽煙不絕。此地客家人為守護家園、自衛(wèi)自立,除苦練武功以外,還極重視防御性基礎設施建設。在眾多自然村地名中,至今我們?nèi)钥汕逦靥綄さ揭恍庵氐摹氨兄畾狻?,此地,以寨、圍、營、堡、關、隘、塘甚至直接以兵刃及軍事活動命名的自然村比比皆是,而這些地名中,又以“寨”為最,閩西客家地區(qū),幾乎到了“無寨不成鄉(xiāng)”的地步。據(jù)1986年閩西地名學會編印的《閩西地名手冊》及相關閩西諸縣地方史志記載,閩西長汀、永定、上杭、連城、武平等純客家縣,直接以“寨”為名的自然村有208個。僅武平縣,有73個,而中山鎮(zhèn),有聞名遠近的“九圍十八寨”,此地地勢險要,距廣東蕉嶺、平遠,江西尋鄔、會昌、閩西長汀、上杭為三舍之內(nèi),自古為“全汀之門戶”,明洪二十四年(1391年),設立武平千戶所,隸屬福建行都司汀州衛(wèi),遣重兵駐守,“九圍十八寨”星散于武溪河沿岸,為武所城的外圍軍事要點,起策應、拱衛(wèi)武所城作用。而舉世聞名的永定土樓,有4000多座,其軍事作用已成定論,如振成樓、承啟樓、衍香樓等等,至今已不以“寨”字命名了,其實,這些土樓,本色仍是“圓寨”。 何謂“寨”?據(jù)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版《辭?!房s印本103頁的解釋是“寨〖砦〗(1)防衛(wèi)所用的木刪,引申為軍營。(2)宋代設置在邊區(qū)的軍事行政單位,隸屬于州或縣。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編《現(xiàn)代漢語詞典》1983年版1450頁的解釋是:(1)防守用的柵欄。(2)舊時駐兵的地方。(3)指山寨。(4)寨子。綜合兩者解釋并結合實際,客家寨,當為舊時客家人具有防御功能的聚族而居的建筑群。 拙作將閩西客寨一一羅列,實在沒有必要,幸好,客家寨的命名帶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讀者諸君可“按圖索驥”,一一印證。 (1)以地理方位命名。如上寨、中寨、下寨、寨上、寨下、寨前、寨背、崗背寨、嶺下寨、溪背寨、溪前寨、寨腳下、河坑寨、墩背寨、巖頭寨、坪上寨、對門寨、崗下寨上、逕頭寨、篤尾寨、田心寨、中心寨等等。 (2)以姓氏、人物等命名。如曾屋寨、李屋寨、鐘屋寨、郭公寨、漁翁寨、雷公寨等等。 (3)以立寨時間先后命名。如新寨、老寨、爛寨等等。 (4)圖吉利。如平安寨、龍安寨、龍圓寨、珠良寨、永安寨、再興寨、仁梓寨等等。 (5)以小地名為前綴。如湖崗寨、洋角寨、西湖寨、躍湖寨等等。 (6)以動植物名為前綴。如金雞寨、野豬寨、蛇形寨、羊牯寨、魚子寨、雞公寨、竹子寨等等。 (7)其他。如龍旗寨、赤寨、黃泥寨、平頭寨、啄木寨、四方寨、園丁寨、寨頭皮、油籮寨、粉干寨、石寨、涼傘寨、高迷寨等等。 營、圍、堡及關、隘、塘 自然村名帶有營、圍、堡及關、隘、塘字樣,一般而言,與兵戎戰(zhàn)事有關,這并非就此否定其他不帶營、圍、堡、寨、關、隘、塘等字樣的地點在古時軍事活動及武術活動的存在。整理閩西各純客家縣帶上述字樣的自然村名,旨在從另一側面反映此地古時“武風”之盛。 結合實際情況,從《辭?!分刑暨x出關于營、圍、堡、關、隘、塘的恰切解釋為:(1)營——軍隊駐扎的地方。如安營扎寨(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海》1978年版縮印本第1626頁,下同)。(2)圍——土木構成的防守設備。如:土圍子(第766頁)。(3)堡——土筑的小城?!稌x書·苻登載記》:“徐嵩、胡空各聚眾五千,據(jù)險堡以自固”(第545頁)。關、隘、塘的解釋分別為要塞、險要之處和哨卡。 閩西純客家縣帶“營”字的自然村有:長汀縣東關營、營背等;永定縣塘背營、羅家營、楓林將軍營等;上杭縣安鄉(xiāng)營里、豐東營前、游魚壩營上、中都軍營墟等;武平縣林營村均營等;連城縣水源村營上、朋口張家營、新泉曹家營等。 圍:長汀縣童坊圍嶺下、馬羅圍、修坊村下土皮圍、濯田圍子里等;永定縣圍樓巷、富嶺新圍樓、合溪圍子里等;上杭縣橫崗村圍屋里、黃羅村羅圍等;武平縣中山鎮(zhèn)“九圍十八寨”之九圍、民主村老圍、石營村上圍下圍、育平村圍子下圍圍里、大布村龍興圍、三坊村溪 圍、陳埔村竹圍、芳洋村上圍、杭背村圍斗里等。 堡:武平縣中堡、萬安堡等;永定縣堂堡等;連城縣姑田鎮(zhèn)上堡、中堡、下堡等。 關、隘、塘在古時為駐兵防御之險要之處和哨卡,據(jù)清康熙三十八年《武平縣志·捍圉志》記載,武平關隘有:三摺溪寨、象洞寨、永平寨、布心寨、南安寨、水口山下隘、金雞隘、檀嶺隘、處明隘、湖界隘、缽盂隘、控頭隘、大嶺隘、黃田隘、禾平隘、蟠龍風隘、悅洋 隘、麻姑墩隘、水東隘、懸繩隘、牛牯崠隘等21處,塘有三角埔、盤龍岡等11處。反映在客家自然村落命名中則多有“隘(關、塘)上、隘(關、塘)下、隘(關、塘)前、隘(關、塘)后、隘(關、塘)口等等。 其他“武名”自然村 所謂“武名”自然村當然不僅僅指帶有寨、圍、營、堡、關、隘、塘字樣的自然村,在閩西各客家縣,還有一些“兵刃”之氣十足的自然村名。顯然,我們不可望文生義,簡單地認為名實等同,但在沒有否定的明證之前,這些“武名”自然村,還是可以作為閩西客家人尚武的一項依據(jù),至少,此地的客家人在對自然村命名和對自然村名的沿續(xù)稱呼和傳播中,表述了他們尚武的意愿和對“武名”的認同。 寨、圍、營、堡、關、隘、塘以外的閩西客家“武名”自然村一般分以下幾種類型: (1)帶有軍事、武術活動色彩。如長汀縣關東村救駕坪、梅子壩兵破里;上杭縣臨江射箭巷、城北西校場、城東走馬崗、蛟洋塘下走馬崗;連城縣飲馬亭、借箭坑;武平縣中山新城村老校場等。 (2)冠以“將軍”之名。長汀縣南田逕村將軍石下;上杭縣軍橋村將軍橋、元康村將軍地、文都村將軍塘;武平縣巖前將軍村將軍地、城廂劉將坑;連城縣芷聯(lián)村將軍山等。 (3)冷兵器及拳頭類型。長汀縣古城鉤刀灣、新峰村鴨公拳頭、梁坑村山箭腦;永定縣龍門村箭干橋、東溪村箭灘、塘背長戈里、合溪黎袍山槍子窠、弼都村箭竹坪、下山村箭竹凹;上杭縣溪口鉤刀灣、溪口箭竹隔、下都象欄村鉤刀筆;武平縣永平田背村拳頭背等。 (4)其他如連城莒溪軍山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