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書法史》漢中書跡之四由篆入隸——《鄐君開通褒斜道摩崖》 王 東漢永平六年(63),漢中太守鉅鹿鄐君奉詔,召集廣漢、蜀郡、巴郡的刑徒共二千六百九十人,動工開通褒斜棧道,至永平九年四月落成,歷時三年之久。 漢永平九年(66),有人在開通褒斜棧道后,就在陜西褒城(今勉縣)北石門溪谷道中的摩崖上鐫刻了文字,以記載開通褒斜道這次盛事,文曰:永平六年,漢中郡以詔書受廣漢、蜀郡、巴郡徒二千六百九十人開通褒(余)道,太守鉅鹿鄐君,□部掾治級、王宏、史荀茂、張宇、韓岑等典作□,太守丞廣漢楊顯將□用□,始作橋格六百二十三間,□大橋五,為道二百五十八里,郵亭、驛置、徒司空、褒中縣官寺并六十四所。凡用功七十六萬六千八百余人,瓦三十六萬九千八百四□□器,用錢百四十九萬九千四百余斛□□□九年四月成就。益州□□東至京師去□□就安穩(wěn)。 這次鐫刻的摩崖,就是書法史上著名的《石門十三品》之一《鄐君開通褒斜道刻石》。 《鄐君開通褒斜道刻石》,俗稱《大開通》或《開道碑》,16行,行5~11字不等,最多的注本現(xiàn)在所見到的最多只有124字。 《鄐君開通褒斜道刻石》刻成之后,因年久為苔蘚所封,尚未能引起后人注意。至南宋光宗紹熙五年(1194)三月,才被南鄭縣令臨淄晏袤發(fā)現(xiàn),并在旁邊刻長篇題記,即石門十三品之一的《鄐君開通褒斜道摩崖釋文》。在南宋婁機(jī)《漢隸字源》也見著錄。但此后六百余年又無人間津。到清乾隆間,陜西巡撫、金石家畢沅撰《關(guān)中金石志》,復(fù)搜訪得之,遂有拓本傳世。 《鄐君開通褒斜道刻石》有拓本傳世且廣為傳播之后,便得到眾多評家高度贊賞: 宋晏袤《題記》評其“字法奇勁,古意有余。與光武中元二年《蜀郡太守何君閣道碑》體勢相若。建武、永平去西漢未遠(yuǎn),故字畫簡古嚴(yán)正,觀之使人起敬不暇?!?/p> 清方綱《兩漢金石記》謂:“至其字畫古勁,因石之勢縱橫長斜,純以天機(jī)行之,此實(shí)未加波法之漢隸也?!?/p> 方朔《枕經(jīng)金石跋》謂:“玩其體勢,意在以篆為隸,亦由篆變隸之日,渾樸蒼勁?!?/p> 錢大昕《潛研堂金石文字跋尾》謂:“文字古樸,東京分隸,傳于今者,以此為最先焉。” 楊守敬《平碑記》謂:“余按其字體長短廣狹,參差不齊,天然古秀若石紋然,百代而下,無從摩擬,此之謂神品。” 劉熙載《藝概》謂:“《開通褒斜道刻石》,隸之古也?!?/p>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謂:“《楊孟文頌》勁挺有姿,與《開通褒斜道》疏密不齊,皆具深趣?!栋薄贰ⅰ杜後?、《郙閣》,隸中之篆也?!?/p> 觀眾家之評,可總結(jié)《鄐君開通褒斜道刻石》有三大特點(diǎn): 一是字法奇古。 二是隸中之篆。 三是無波漢隸。 而這三點(diǎn),正是早期隸書的特色,就是由篆入隸的過渡體。晏袤《題記》說“與光武中元二年《蜀郡太守何君閣道碑》體勢相若?!边@是一語中的,看《蜀郡太守何君閣道碑》,也無不具有這三大特點(diǎn)。在用筆、體勢和章法上,二者堪稱為姊妹之作。而從這兩摩崖刻石時間上來看,也幾乎同時,一個是光武中元二年,即公元57年;一個是永平九年,即公元66年。 其實(shí),除《蜀郡太守何君閣道碑》可與《鄐君開通褒斜道刻石》相參證外,還有一刻石與之有相似之處,這就是著名的《萊子侯刻石》。 《萊子侯刻石》刻于新莽天鳳三年,即公元16年,早《蜀郡太守何君閣道碑》41年,早《鄐君開通褒斜道刻石》50年,這三個刻石幾乎為同時期產(chǎn)物,當(dāng)然,也基本上是相近書風(fēng)。 清嘉慶孝廉顏逢甲題記《萊子侯刻石》說:“與曲阜《五鳳二年刻石》、《永平鄐君》摩崖,是一家眷屬。”這《永平鄐君》就是《鄐君開通褒斜道刻石》。而郭沫若先生說的更明白,他說《萊子侯刻石》是“從篆到隸過渡的里程碑”。這“從篆到隸過渡”的評語,用在《鄐君開通褒斜道刻石》上,也最為貼切不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