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中是我去過的第111個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這樣陜西的6個國家名城也完美打卡了。漢中為秦36郡之一,因漢水而得名,居秦嶺之南,漢中盆地之核心,山靈水秀,橘美稻香。 舊時有褒斜道通達關中眉縣,以抵長安,往南有米倉道,翻越大巴山到巴中,以銜天府。西向過勉縣連陳倉道,東出洋縣抵安康,自古為兵家要地,當年高祖劉三被封漢王,就是以此地山川為憑據奪得天下,是為漢家的發(fā)祥地。 作為名城的漢中,只有2個國保,一個是搬遷的,一個是鎖門的,而其他省保不是一鎖了之,要不就看點寥落。好在有一款大國一加持,也能成為去漢中的理由。降低期待,快樂自在。
城隍廟琉璃照壁在傘鋪街33號,大鐵門被紅藍編織袋糊著,透過一孔,便喊里面的大爺,無須多言,便走過來開鎖,因為他明白,能叫他大爺的,不是看照壁的就是看照壁的。結果照壁還有一重鐵門,問是否能打開,大爺表情是愛莫能助了,說鑰匙文物局管著呢。 大照壁前不足兩三米就是臨街的墻,后面緊貼板樓,空間逼仄。當年是漢中府城隍廟最前面的建筑,明萬歷年間制。長約13米、高約6米,琉璃瓦覆頂。束腰底座上為磚雕,壁心一款已完全剝落,另一款二龍戲珠也面目已非,其他琉璃裝飾壞多好少,且且如此吧。
漢中東塔原在東塔小學里,后來單獨成院,慘絕人寰的是現在院子前面用藍鐵皮圍得水泄不通,抓耳撓腮之際,看見鐵皮有縫,才得以勉強一拍,而且別人拍的門前國保碑也不見了。 東塔高約16米,方形11層,名錄斷代為南宋,因為上面曾發(fā)現過慶元四年的壓角鐵獅子一對。洋縣的開明寺塔為唐塔,這兩的裝飾風格相似,但洋縣的要比漢中的高且收分優(yōu)美。塔的每層都開券門,左右裝飾有單層亭閣式小方塔,青磚疊澀出檐,下施菱牙子。
漢中博物館包括省保漢臺遺址、博物館、及國保“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3個板塊。門口竟然還有紙質登記身份證的,然后再預約再刷身份證進入,這是口罩時代的后遺癥,這登記無腦無效,費時費力費紙,禿子買梳子,無用。 所謂漢臺就是傳說中的漢王劉邦宮室的遺跡,整個臺子坐北朝南,高五六米,所以進入博物館大門后,需登階而上。上面樓殿井然,花木扶疏,石件琳瑯滿目,美儀威聳的望江樓,建在南宋的天漢樓遺址上,現在是文物陳展樓。
褒斜道石刻在最后一個院子里,東側殿為“石門十三品陳列室”,西殿為“褒斜道棧道陳列室”。有些石刻在南宋時就被縣令晏褒同志關注到了,并全球首發(fā)了《漢鄐君開通褒斜道刻石》釋文,但反響平平。清時,畢姥爺按圖索驥又再次“發(fā)現”了它們。 褒斜道銜接關中、漢中、巴蜀三地。褒斜二水南流入漢江為褒,北流入渭河為斜。古道沿褒斜二水河谷,貫穿秦嶺山脈。而石門位于古褒斜道南端褒谷口七盤嶺下,開鑿于東漢永平六年(63年),也算是中國最早的隧道了。 摩崖石刻在石門隧道的兩壁和石門南褒河兩崖上,題天麗地,抒情暢懷,內容也是包羅萬象,有漢魏以來歷代題刻百余方。1969年因修水庫,根治褒河,將其中有代表性的珍品完整地切割下來,保存到了漢中博物館。而現在在收費的石門棧道風景區(qū)里,還有些淹不沒挖不走的石刻。 所謂“石門十三品”是當時被評定為“一級甲等文物”的13塊石刻,包括東漢8塊、三國曹魏1塊、北魏1塊及南宋3塊,但入住博物館的還有4塊,共17方。
賈哲書《石門銘小記》,北魏永平元年(508年),說的是大魏正始五年改元為“永平元年”,而石門是漢“永平”年開鑿,都為永平年。于是他寫道:“今古同世極矣哉,后至君子異世同聞焉。”石刻右下角還有南宋曹濟之等人的題刻。
▲《石門銘小記》 《山河堰落成記》,南宋紹熙五年(1194年),記述的是官府百姓集資修堰事宜。山河堰即褒水上的壩堰,漢蕭何所創(chuàng)。其摩崖長4.6米,寬1.8米,是展廳里最大的一款石刻,通篇隸書大字,氣勢磅礴,有人揣測為晏褒所寫。
▲《山河堰落成記》
▲《山河堰落成記》局部
楷書《泰山羊祉開復石門銘》,北魏永平二年(509年),王遠書、武阿仁刻。記載了梁、秦二州刺史羊祉“詔遣左校令賈三德”領萬人改道褒斜道之事。賈三德即《石門銘小記》的題刻者賈哲。
▲《泰山羊祉開復石門銘》
▲《泰山羊祉開復石門銘》局部 晏袤隸書《潘宗伯、韓仲元通閣道摩崖釋文》,南宋慶元元年(1195年),這是晏褒對西晉的摩崖題刻寫的釋文。西晉摩崖到南宋時個別字已斑駁,微有偏旁,晏縣長把年號“泰□六年”,考證為三國曹魏的“泰和”,洋洋灑灑作出了解釋,并下結論“則此二號皆魏之紀年無疑”。后人判別當為西晉“泰始六年”,不過現在這西晉摩崖已消失。
▲《潘宗伯、韓仲元通閣道摩崖釋文》
▲《潘宗伯、韓仲元通閣道摩崖釋文》局部 《李苞通閣道摩崖》,三國曹魏景元四年(263年),字跡模糊,可隱約看見年號、蕩寇將軍等文字,此摩崖為少見的三國遺存。
▲《李苞通閣道摩崖》
▲隸書“石虎”,西漢鄭子真書。
▲“袞雪”,傳魏王曹操所寫。 “玉盆”,傳西漢張良所寫。大字的下面及左邊為南宋人的題記,年款為“慶元二年”(1196年)和“紹定已丑年”(1229年)。這紹定年的題刻里又出現曹濟之等人的名字,概為清明春游而到此一游的。
▲“玉盆” 《右扶風丞李君通閣道》,東漢永壽年間(155-158年),記述的是李禹干部“興解大臺,政由其卑”之事,從而安平之處、萬民懽喜,他也得到了不斷的提拔。
▲《右扶風丞李君通閣道》摩崖 《楊淮、楊弼表記》摩崖,東漢熹平二年(173年),這是一款字跡非常清晰的石刻。它記敘了卞玉同學路經石門,看見了《石門頌》石刻,又感念楊渙及世代子孫軼事,然后給楊渙的孫子楊淮、楊弼兄弟刻寫的頌表。
▲《楊淮、楊弼表記》摩崖
▲《楊淮、楊弼表記》摩崖局部 《石門頌》即《故司隸校尉楗為楊君頌》摩崖,東漢建和二年(148年)。與成縣的《西狹頌》、略陽的《郙閣頌》號稱“漢三頌”。石刻高2.6米,寬2米,650多字,是漢中太守王升為楊渙所寫的一片頌詞。 文章講述的是,劉邦曾經進入關中的子午道,后來這道變得途路澀難,通行很困難。雖然永平年開通了褒斜道,可是西夷敵特分子經常搞破壞,所以被迫重走“臨危槍碭,履尾心寒”的子午舊道。但以楊大人為首的好干部,廉潔奉公,心系百姓,力請中樞修復褒斜道,利國利民,到了延光四年(125年)恢復了“敞而晏平”的褒斜道。
▲《石門頌》
▲《石門頌》局部
▲“石門” 《漢鄐君開通褒斜道》摩崖,東漢永平六年(63年),為中國早期的摩崖石刻之一。石刻表面凸凹不平,文字漫漶,且肌理與石紋互動,時而難辨文字運勢,此隸書字型扁平,拙樸意古。上面記載了永平年漢中太守鄐[chù]君受詔承修褒斜道的事情。
▲《漢鄐君開通褒斜道》摩崖
▲《漢鄐君開通褒斜道》局部
晏袤隸書《鄐君開通褒斜道摩崖釋文》,南宋紹熙五年(1194年),這是晏縣長寫的第一篇釋文。通讀這篇釋文,會得到很多信息,首先,他是因為壩堰的事情來到石門,而非公款旅游,因苔蘚剝落而發(fā)現的這東漢石刻。 其次,記述了當時開鑿褒斜道的為2690人。第三,他看到的《鄐君》摩崖還有159字,現已不足百。第四,他說《鄐君》石刻“與光武中元二年(57年)《蜀郡太守何君閣道碑》體勢相若”,而這個《何君》摩崖是2004年滎經縣的老師在游泳時發(fā)現的。 第五,提到了仇靖歌頌太守的《郙閣碑》,點贊了李翕、楊渙等元功不朽的好領導,但《何君閣道碑》和《郙閣碑》不知是晏袤在現場看過,還是看的是拓片,因為這兩摩崖到南宋時都1000年了。最后,晏袤解釋寫釋文的意義,這些題刻為風雨所剝,難免磨滅,“敬書碑陰,傳來者以取信焉?!?/span> 釋文里還有一句錯誤,“永平四年……楊孟文以詔書通石門”,永平年是鄐君修石門的事,楊孟文同志修復褒斜道至少是60年后的事情了。白玉不掩其瑕,晏褒的考證也是認真的,其宋隸書法也灑脫遒逸。順便一下晏褒,他的曾祖父就是北宋著名的宰相、詞人晏殊,而晏殊的外孫楊南仲,又是司馬光二伯父司馬沂墓碑的篆額者。■
▲《鄐君開通褒斜道摩崖釋文》
▲《鄐君開通褒斜道摩崖釋文》局部
極目風煙無限景 與同好同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