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次,有四位來自不同城鎮(zhèn)的大師,他們在達成協(xié)議后,一起前來敏建鎮(zhèn)訪問迦韋大師(U Kavi),并在一群聽眾之中提出他們的問題,四位大師的名稱是: . 那爛陀大師 U Nārada () of Nga myar-gyi (以下簡稱 Nā-) . 沙山那大師 U Sāsana of Nga myar-gyi (以下簡稱 S?。?br> . 那爛陀大師 U Nārada () of Sa meik-kon (以下簡稱 Nā-) . 那煉陀大師 U Narinda of Myit-tha (以下簡稱 Na) 以下是他們的討論內(nèi)容記錄: 〔Sā〕 大師!你有學(xué)習過藏典(Pi?aka)嗎? 〔U Kavi〕 沒有,大師。 〔Sā〕 若不懂戒清凈()與心清凈(),你怎么可以習禪? 〔U Kavi〕 我是非常小心地去遵守戒律的。每當我的導(dǎo)師說:「這是不恰當?shù)??!刮冶悴粫?br> 觸摸那件東西。 〔Nā-〕 藏典說:「āvāsoca kulu? Lābho, Ga?o kamma?ca Pa?cama?. Addhāna? ?atiābādho, Ganto Iddhītite dasa」。你有遠離十種障礙(palibohas)()嗎? 〔U Kavi〕 我在家時已開始學(xué)習禪修,之后不久,我出家為沙彌,并跟隨美鐵拿鎮(zhèn)的耶拉大 師與郎侖大師學(xué)習戒律,這段時間我暫停禪修。后來我接受了具足戒,被提升為 比丘。 〔Sā〕 既然你沒有藏典學(xué)識,你怎么能夠正確地修習內(nèi)觀禪(Vipassan?。┠?? 〔U Kavi〕 我是依從老師們的指示去做的。 〔Nā-〕 噢!佛陀在世時,很多沒有藏典學(xué)識的人都能獲得覺悟,因此,正確的方法才重要。 〔Nā-〕 人們廣泛地認為你是一位阿羅漢(Arahanta),于是有些善信與比丘都說,不熟悉 藏典的人也能證得阿羅漢,如果人們被引導(dǎo),相信不用學(xué)習藏典也能證得阿羅漢的 話,對于教理之教(Pariyatti sāsana)是否有害呢?如果教理之教有危險,行道之 教(Pa?ipatti sāsana)與通達之教(Pa?ivedha sāsana)將會被荒廢,如果我們聽到 有關(guān)你是阿羅漢的消息是真的話,你最好以遁辭掩飾,不要直說自己沒有學(xué)識,如 果佛法(Sāsana)()衰亡,圣者是會比俗人損失更大的,你說不是么? 〔U Kavi〕 我承認自己沒有學(xué)識,因為這是一個事實。我經(jīng)常向有學(xué)識的比丘們致敬,也會 經(jīng)常給他們供上僧衣及日常所需物品;此外,我也會鼓勵別人這么做的。 〔Nā-〕 喂!喂!你問大師是否有學(xué)識,他已承認自己沒有學(xué)識了,你想他說謊嗎? 〔Nā-〕 等等!大師!讓迦韋大師繼續(xù)說下去吧! 〔Nā-〕 你是否想說,就因為迦韋大師承認自己沒有學(xué)識,佛法的三個方面()都會有危機 嗎? 〔Nā-〕 等一等,那爛陀大師,我們稍后再談這件事好嗎?讓我與迦韋大師繼續(xù)完成這個討 論吧! 〔Nā-〕 可是,你已經(jīng)離題了,還記得喬答摩佛(釋尊)在世時那兩位比丘的故事嗎?一位 是阿羅漢,另一位是對三藏經(jīng)典都很有學(xué)識的比丘,后者想譴責前者(阿羅漢), 指責他疏忽學(xué)習(教說之教)。佛陀知道若有學(xué)識的比丘錯誤地質(zhì)詢一位阿羅漢比 丘,他是會觸犯重過的,于是,佛陀介入去問那阿羅漢比丘一些問題。大師!我想 提醒你一句,正確的修習方法只有阿羅漢才熟悉。 〔Nā-〕 好了,不要再說了,那爛陀大師!讓我和迦韋大師繼續(xù)討論吧!好!大師,為了佛 教三方面的利益,你最好用婉轉(zhuǎn)的言辭來回避說出你是沒有學(xué)識的。 〔U Kavi〕 有關(guān)我自己的事,我是會直言無諱的,大師。 〔Nā-〕 你不認為掌握多一點學(xué)識會好些嗎?你若裝備好所需學(xué)識去說法,那不是對佛法 ?。⊿āsana)更有利益嗎? 〔U Kavi〕 我相信自己的業(yè)報(Vipāka)不足以令自己變得很有學(xué)識,我無心向?qū)W,也不覺 得自己做得到。 〔Nā-〕 由于你的業(yè)報?放下它吧!周利盤陀(Cū?apana or Cū?apanthaka Thera)又如何? 他未證阿羅漢果時是很蠢的,可是,成就阿羅漢之后,他并沒有受自己的業(yè)報所阻 礙。你若是阿羅漢,理應(yīng)擁有佛教學(xué)識的。 〔Nā-〕 噢!不!周利盤陀是賦有善業(yè)的,他的善業(yè)在證得阿羅漢果時開花結(jié)果,同時具有 四無礙智()。這位迦韋大師到底屬于那一種阿羅漢則無人能說,就算以圣者來說, 低成就的圣者也是無法懂得比他成就高之圣者才能的。 〔Nā-〕 那是對的!無論如何,我都想迦韋大師考慮學(xué)習(三藏經(jīng)典)、增進佛法學(xué)識。 這時突然下起雨來,他們于是走上寺院樓上,繼續(xù)他們的討論。 〔Sā〕 為什么你不努力在獲得神通(Abhi??ā?a)之后才去說法呢? 〔U Kavi〕 我不覺得我能得到它,大師。 〔Nā-〕 何者較為容易(得到),世俗諦還是勝義諦? 〔U Kavi〕 世俗諦比較難,大師。 〔Sā〕成就勝義諦之后,世俗諦不是較為容易(成就)嗎? 〔U Kavi〕 我無意(在世俗諦上)作進一步的成就。(我無意這么做。) 〔Nā-〕 目前有多少比丘停留在你那個地方? 〔U Kavi〕 有十五位,大師。 〔Nā-〕 如果你是我們所聽到的一位真正阿羅漢,你對弟子有無任何依戀執(zhí)著? 〔U Kavi〕 這不是我依戀執(zhí)著他們,而是他們自愿走來和停留在我這里,我不能叫他們走開 的啊! 〔Nā-〕 不!不!佛陀有數(shù)百個弟子,難道佛陀有依戀執(zhí)著他們嗎? 〔Nā-〕 那爛陀大師!你這么說實在太放肆無禮了。 〔Nā-〕 我并非放肆無禮,而是你實在離題萬丈了! 下面是午飯后的進一步討論 〔Nā-〕 可以請迦韋大師告訴我們你的禪修方法嗎? 〔U Kavi〕 〔于是,迦韋大師便把他在家禪修,到他證得道智的經(jīng)驗,全部敘述出來?!?br> 〔Nā-〕 在證得道智后,你有沒有在返照智(Paccavekkha??。┲袑徱暎╟ontemplate)? 〔U Kavi〕 我有的,大師。 〔Nā-〕 告訴我們你在道、果與涅盤上面的審視方式。 〔U Kavi〕 在審視道、果與涅盤當中,我是充滿喜樂的,大師。 〔Nā-〕 請繼續(xù)。 〔U Kavi〕 我已經(jīng)說了,大師。 〔Nā-〕 請說多一點吧! 〔U Kavi〕 我已給導(dǎo)師們說過了,大師。 〔Nā-〕 我不想聽第二手消息。(我想聽迦韋大師親自說出來。) 〔U Kavi〕 審視道、果與涅盤是一個令人歡欣與喜樂的經(jīng)驗,那位圣者對自己已滅除煩惱或 污染一事會感到非常滿意。 〔Nā-〕 菩薩(Bodhisatta)仍是俗人,可是,他也能因控制到瞋怒而滿意,僅因為滿意并 不能證明一個人已證得道智(Magga ?ā?a)的。 〔Nā-〕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波羅蜜(Pāramī)()?。∧阌衷诜稿e了。 〔Nā-〕 你有什么權(quán)這樣說? 〔Nā-〕 你是什么樣的比丘? 〔Nā-〕 我不知道! 法遍安大師說:「好了!好了!不要吵架!當一位圣者在他體證的道(Magga)上審視時,他 是沒有什么可再描述的,他只知道自己已證得道?!?br> . 回答唐達鎮(zhèn)僧團領(lǐng)袖、最高大哲士唐達大師的提問 在 年 月 日,唐達大師(Taungthar Sayadaw U Aggava?sa),一位受人尊敬、住在唐 達森林區(qū)寺院內(nèi)、并獲得最高大哲士(Agga-mahā-pa??ita)()頭銜的大師會見迦韋大師。一 番互相客套過后,唐達大師懷著如何令佛法(Sāsana)得到發(fā)展與弘揚之心,向迦韋大師問 了一些有關(guān)禪修的問題,以下是他們談話內(nèi)容的一個簡要記錄: 〔問〕 迦韋師,你的心境快樂嗎? 〔答〕 非常好,大師。 〔問〕 我聽到有關(guān)你的事后,內(nèi)心十分高興,很想立即與你見面,現(xiàn)在有機會見到你真的很 開心! 〔答〕 我自從聽過有關(guān)你的淵博學(xué)識后,也很想拜見大師,因此我現(xiàn)在見到大師也很開心。 唐達大師請迦韋師描述他的內(nèi)觀禪修方法。迦韋大師在取得唐達大師的同意下,便像平常向 弟子說法一樣,把開始的禪修前準備,中間的如何修習,乃至最后證得道智的過程,都詳細 地給唐達大師說了。 〔問〕 成就道智之后應(yīng)如何繼續(xù)下去? 〔答〕 禪修者應(yīng)從頭開始,由再度獲得三法印智(Sammassana ?ā?a)開始。 以下是唐達大師的評論及之后發(fā)生的事件 () 聽完迦韋師講述他的禪修方法后,唐達大師評說,這個禪修方法是最簡單的方法。 () 我們的禪修方法實在太過寬廣,乃致收效不大。 () 我們很滿意迦韋師的方法,并對它非常有信心。 () 唐達大師表達了他的信心后,更明確地說:「我們一直在尋找最簡單的禪修方法,現(xiàn)在我 們找到了,它對我們有很大的益處,迦韋師令我們真的受益不少?!?br> () 一番互相贊賞之后,唐達大師便陪伴迦韋大師到寺院的客舍居所,然后回到自己的地方。 () 在 年 月 日早上七時,早餐之后,在唐達大師的住所內(nèi),迦韋師向大眾再講述他 的內(nèi)觀禪修方法,唐達大師在聽講完畢后,又一次向迦韋師表達贊賞,更趁機讓在座聽眾 知道:法的修習,有必要跟隨已掌握法的人學(xué)習。他引述《清凈道論》(Visuddhi Magga) 的內(nèi)容,說學(xué)識淵博的小龍三藏長老(Tipi?aka Cū?anāga Thera)也要向大護法長老 ?。∕ahā-Dhammarakkhita Thera)學(xué)習禪修方法?,F(xiàn)在迦韋師已證明他是一位禪修大師, 他的方法非常寶貴,很值得我們?nèi)W(xué)習。唐達大師說完后,迦韋師便返回他的客舍居所。 () 那天午飯后,唐達大師為新進的比丘們舉行授具足戒的儀式,完畢后,他請迦韋大師說法, 迦韋大師答應(yīng)了,并給他們說了法輪(Dhammacakr?。瑑?nèi)容強調(diào)佛陀有關(guān)生死輪回的教 理,它如何順流地不斷轉(zhuǎn)動,以及如何才能斷開它的連續(xù)性。在坐的聽眾中有唐達鎮(zhèn)的政 府資助學(xué)校校長沙先生(U Sa)、一位資助僧團的善信,以及一班善男信女。 () 當迦韋大師向唐達大師鞠躬辭行,要回去他當時作客的沙侖寺(Zalun Monastery)時,唐 達大師請迦韋大師為他寫一份有關(guān)他的禪修方法的精簡參考小冊子,好讓他日后可以依法 修習。 () 迦韋大師順從了唐達大師的請求,把他的內(nèi)觀禪修方法精簡地寫了下來,并在 年 月 日星期日送到唐達大師那里。在他的信中,他說: 生死輪回有兩個進展方向,一個可令它不停地轉(zhuǎn)動,另一個可令它斷開和停止轉(zhuǎn)動, 禪修者應(yīng)為后者努力奮進。 要令生死輪回斷開和停止轉(zhuǎn)動,禪修者要在根門上保持專注,我是指身根門,因為在 眼耳鼻舌身等五個根門之中,身根門是最為適當?shù)模^容易為禪修者的直覺所清楚 察覺,從而生起辨識名與色(身心)的內(nèi)觀智慧。 ?。ㄗg者注:這是十六觀智()中的第一階智,即名色分別智。) 其他的根門,例如眼根門也是可以專注的,可是,對于直覺遲緩的禪修者來說,由于 它較難捉摸、較難知道,因此辨識名色的內(nèi)觀智慧不容易生起;那就是身根門被推薦 的原因。 身體對于接觸是很敏感的,無論何時,只要身體接觸到某物,觸覺就會出現(xiàn)在敏銳的 觀察者之內(nèi);因此,禪修者必須非常警覺地馬上覺知到那個接觸,他必須時刻對接觸 保持著專注。 當身根門感受到觸覺時 ── 即感官與感官對象接觸(Touch)時,感覺(Sensation) 便會生起,于此,禪修者必須在感覺出現(xiàn)時,不要讓它引起渴愛(Craving)、執(zhí)取 ?。–linging)與有(Bhava,Becoming)……等等。為了達此目的,必須運用警覺性的 專注(Mindfulness)去令此過程終止于感覺,不再向前發(fā)展。 在終止感覺向前發(fā)展至渴愛……等等的企圖中,必須對下述的兩種處理感覺的方式有 所認識: () 以思維概念來處理感覺(Vedanā Sa???。? () 以內(nèi)觀智慧來處理感覺(Vedanā Pa??ā); 前者依靠世俗對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等)的思維概念來感知事物。后者不依靠會誤導(dǎo) 的思維概念,而是如實地感知現(xiàn)實或如實地了解事物。 (例如:當腳痛時,如心想: 「我的腳很痛?!鼓蔷蛯儆?);如內(nèi)心只如實地覺知當下的感覺,不讓任何思惟概念 生起,那就屬于()。) 只有當禪修者能借著封鎖、堵塞以思維概念來處理感覺(Vedanā Sa??ā),培育與促 進以內(nèi)觀智慧來處理感覺(Vedanā Pa???。艜霈F(xiàn)生滅隨觀智(Udayabbaya ?ā?a)。 隨著心意與此內(nèi)觀智漸漸協(xié)調(diào),心意才會越來越清純。當修行者用此方法清凈心意, 以及在身根門上留意覺察觸的修習已成為他的習慣(第二天性)時,他的專注力(念 住力,Mindfulness)才會被建立起來。到了那個階段,在意門轉(zhuǎn)向心(Manodvārāvajjana) 出現(xiàn)之后,行舍智(Sa?khārupekkhā ?ā?a)便會生起。 行舍智所包含的遍作(Parikamma)、近行(Upacāra)與隨順(Anuloma)等三個心 就會(進一步)消除煩惱或污染,緊隨其后生起的種姓心(Gotrabhū)就會感知到涅 盤,它(種姓心)會令禪修者的心指向涅盤;接著,緊隨種姓心之后及依賴其生起的 道智(Magga ?ā?a)就會根除潛藏的煩惱或污染(Anusaya)。 (注:隨著第一次出 現(xiàn)的道智而體證初果或入流果) |
|
|
來自: 自我覺察監(jiān)控 > 《待分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