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銘》刻石及釋文 北魏摩崖碑,王遠書。在陜西褒城縣。此銘書法飛動疏宕,出自《石門頌》,《西狹頌》等碑。有拓本及石印本??逃诒蔽盒涞塾榔蕉?,是當時秦、梁二州刺史羊祉、左校令賈三德再度開通關中至四川的褒斜棧道,為紀念而立的。共二十八行,每行二十二字,十分壯觀的嵌在崖上,文末有「王遠書」款署。王遠正史上并沒有記載,康有為推之為南北朝碑十大書家,善用圓筆,所書此銘極受書家推祟,康有為以臨此銘而擅書名。他曾有“《石門銘》為飛逸渾穆之宗,《鄭文公》,《瘞鶴銘》輔之”的說法。 《石門銘》全稱《泰山羊祉開復石門銘》,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正月刻,由太原典簽王遠書丹,武阿仁鑿刻于陜西褒城縣東北褒斜谷石門崖壁。漢中褒谷口是褒斜道最險要的隘口,絕壁陡峻,山崖邊水流湍急,很難架設棧道。東漢永平年間,漢明帝下詔在最險之處開鑿穿山隧道,歷時六年而成,古稱“石門”。東壁長16.5米,西壁長15米,南口高3.45米、寬4.4米,北口高3.75米、寬4.1米,隧道與棧道在同一條水平線上。褒斜石門是世界上較早的人工交通隧道之一。后漢開鑿石門道破廢,本崖文即記述了北魏重修褒谷道的原因、經(jīng)過與結果,傳頌梁秦二州刺史羊祉“詔遣左校令賈三德”重開褒斜道的盛舉?!妒T銘》全文融記事、頌功、寫景和抒情于一體,是石刻銘文的代表作。 漢代,佛學由印度傳人中國。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佛、道之學適應社會意識需要而日益熾盛,以寫經(jīng)為一大功德。凡新建寺塔、塑造佛像,必延聘文學之士,撰寫文章以記其事。有的鑿石以作碑碣,有的就天然巖壁摩崖刻寫。短時間內,從漢代風行的立碑時尚轉向佛學的建寺造塔、立碑刻石,一度碑碣無數(shù)。石質堅硬,可以永久保存,尤其是摩崖,因山高險絕而常人難以到達,故少人為破壞?!妒T銘》是北魏摩崖石刻的代表,也是中國書法藝術發(fā)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因崖面廣闊,擺脫紙張限制,大書深刻,筆陣森嚴,氣勢雄峻,故而書風自然開張、氣勢雄偉、意趣天成,表現(xiàn)出大樸不雕的陽剛之美,堪稱鴻篇巨制。此摩崖石刻今已割移藏于陜西漢中博物館。 《石門銘》以首頁“此”字不損者為佳拓。此石刻為正書,凡28行,滿行22字,后段題記為7行,每行9-10字。它吸取了處于同一地漢隸名品《石門頌》蒼勁凝練的篆隸筆法,筆勢與體勢則吸取了漢隸跌宕開張、奇崛大氣的特點,書風超逸疏宕、舒展自然??涤袨樽u之為“神品”,在《廣藝舟雙輯》中評曰:“《石門銘》飛逸奇渾,分行疏宕,翩翩欲仙,源出《石門頌》、《孔宙》等碑,皆夏、殷舊國,亦與中郎分疆者,非元常所能牢籠也?!睍咄踹h在正史中并沒有記載,但康有為推之為南北朝碑十大書家?!妒T銘》是魏碑中可以臨摹、借鑒的上佳范本之一,歷史上的許多著名書法家都曾得此石之沾溉。 <石門銘>釋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