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莽當政后,曾數(shù)次進行貨幣改革,據(jù)說就是王莽的改革途中,錢幣造假勢不可擋地出現(xiàn)了,而王莽成了貨幣造假的第一人。
假幣防不勝防,這可不是今天才有的事。早在兩千多年前,錢幣造假便勢不可擋地出現(xiàn)了。那么,古代造假第一人是誰?是王莽,中國歷史上一位備受爭議的篡位皇帝。
王莽貨幣造假斂財“罪證”:大泉五十和貨布
有意思的是,王莽造假可不是藏著掖著,而是公然大肆作假瘋狂斂財。在南京審計學院的貨幣陳列室內,就存有當初他造假的“罪證”——大泉五十和貨布。 鑄錢高手實為掠奪財富 一文錢當五十文錢使用,一個刀幣稍微鍍點金就當五千來用……西漢王莽當政后,不斷進行貨幣改革,錢的面值也越來越大。 “其實他是變相斂財?!敝钢幻睹麨椤按笕迨钡腻X幣,南京審計學院金融學院院長汪祖杰教授介紹,“大泉五十”就是把一個大錢當五十文來用,而實際上鑄造這些錢所用的青銅壓根不值這么多錢,分量也不足。再比方說,一個非常普通的刀幣,刻上“一刀”的字樣,再把兩個字用金鍍上,就搖身一變成了“金錯刀”,在市面上就有了高達五千文的“身價”。當然,這種錢幣的黃金含量遠遠不如五千文銅錢的價值。 靠著發(fā)行這種“不足值”的貨幣,王莽瘋狂掠奪民間財富。“不可否認,王莽時期鑄造的貨幣工藝精湛,堪稱鑄錢高手。”汪祖杰說,可他的這種做法很快導致了通貨膨脹,政府不誠信的做法在民間也遭到了激烈的抵制,王莽也嘗到了苦果,很快垮臺。 古人造幣做足防偽工作 從宋代起,紙幣的發(fā)行使得造假盛行,到了明代更為泛濫?!拔覀冞@里就有一張明代假幣?!蓖糇娼苷f,由于是紙質的,容易損壞,輕易不拿出來。紙幣上印著“壹貫”的字樣,也就是一千文錢。仿冒者做得很精細,不論是大小還是紙張、花紋都和真品極為相似。不過,假的終究是假的,每張真幣上都有類似密押的記號,暗藏在紙幣的某一個字內,想冒充也沒那么容易。 另一位貨幣研究專家也介紹說,造假幣與反假幣之間的博弈,不僅發(fā)生在當今,雙方的“斗爭”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以宋朝紙幣為例,它的防偽標識有紙、圖案、花押。首先,印鈔紙張由抄紙院專門負責,生產出來的紙張嚴禁外流。在圖案上,宋朝紙幣印刷還是單面套色的,四周有復雜的圖形,造假者不易模仿花紋。最絕的還得算個性的花押,這種花押看起來像漢字但又不是漢字,要想模仿實屬不易。 【相關閱讀】鑄幣高手王莽杰作金錯刀:一刀平五千
一枚抵錢五千文 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就已經(jīng)開始廣泛使用金銀充當貨幣。但是至少在清代以前,這些金銀并不是以“硬幣”的形態(tài)出現(xiàn),而是以條塊的形態(tài)存在。金銀在中國古代的計量單位是“兩”,看過《史記》之類古書的人都知道,在東漢之前,金子就以“斤”計量。那時的史書經(jīng)常記載,國君或者皇帝動輒就賞賜臣下黃金數(shù)百斤,甚至數(shù)千斤,最多竟達十萬斤。當然,那時的“斤”和今天的“斤”比起來,要小得多得多,大概相當于250克或者更少,金子的純度也比較低。古代的中國人,經(jīng)常把黃金和白銀鑄造成“元寶”,元寶的單位是“錠”,但價值卻是按照重量和成色來計量的。 到了西漢末年,建立了短暫的“新”朝的西漢外戚王莽倒是比較熱衷于鑄造金銀錢幣。王莽在居攝二年(公元7年)進行了第一次貨幣制度的改革,除原有五銖錢繼續(xù)行使外,又發(fā)行了三種新的貨幣,即大泉五十、契刀五百和一刀平五千。 據(jù)酷愛收藏錢幣的中國青銅研究會秘書長趙春安介紹,刀幣是繼貝幣和金屬貝幣之后流通使用的古代錢幣。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由于生產力的發(fā)展,部分割據(jù)小國開始制造并使用這種刀型幣。而一刀平五千就是王莽篡漢后新鑄的貨幣——“金錯刀母錢” ,又稱一刀平五千。這種王莽為“托古改制”所鑄之刀錢,錢體由刀環(huán)、刀身組成,青銅澆鑄。刀環(huán)如方孔圓錢,穿孔上下鐫“一刀”二字陰文,“一刀”二字用黃金,十分光燦華美。一般通長7.3厘米,重20—40克,厚薄不一。刀身鑄有“平五千”三字,意思是一個這樣的金錯刀價值五千文銅錢。當然,實際上這種錢幣包含的黃金重量遠遠不值五千文銅錢的價值。發(fā)行這種“不足值”的貨幣實際上是王莽掠奪民間財富的一種途徑。因此,這種靠暴力保證流通的錢幣在民間遇到了激烈的抵制。 錯金工藝打造“錢絕” 這枚刀幣的造型獨具韻味,絲毫未拘泥于春秋戰(zhàn)國時代刀幣形制。古拙穩(wěn)重,并透露出秀美氣息。幣面銘文“一刀平五千”五字書寫流暢,氣勢生動,毫不呆滯,承襲了戰(zhàn)國時期幣面銘文“一筆過”的特征。新莽錢幣,錢文纖細、工藝講究,錢幣版別較多,但錢文大體以懸針篆為主,文體有精有粗。粗者文字平夷,制作較遜;精者輪廓斜削,筆畫細挺。幣面深厚質樸的篆隸文字與厚重篤實的錢體渾然一體,被歷代藏家譽為“錢絕”。 一刀平五千上的“一刀”二字采用了特殊的鑲嵌黃金工藝——錯金工藝。無論古代說的“金銀錯”,還是今天說的“錯金”、“錯銀”,金、銀二字容易明白,但“錯”字對一般人來說,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漢代是我國金銀錯工藝最盛行的年代,東漢的經(jīng)學家、文字學家許慎,他所編的《說文解字》中對“錯”字只有一種解釋:“錯,金涂也,從金聲”。金銀錯最流行的漢代,對“錯”字的全部解釋,就只有上述六個字,說明那時所說的金銀錯,就是把金銀涂畫于青銅器上的意思。清代杰出的文字訓詁學家段玉裁注釋也說:“涂,俗作涂,又作,謂以金措其上也”。所以,廣義一點說,就是凡是在器物上布置金銀圖案的,就可以叫金銀錯。 一刀平五千是中國最早使用,而且也是惟一用錯金工藝制成的錢幣。由于它制作精美、造型奇特、且存世稀少,故為錢幣收藏者所珍愛。歷代文人雅士如張衡、韓愈、錢昭度等,留下了“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爾持金錯刀,不入鵝眼貫”、“荷揮萬朵玉如意,蟬弄一聲金錯刀”等詩詞。使得王莽被歷代藏家譽為“鑄錢第一高手”。 (來源:北京商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