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客家民居最簡單也是最基礎的形式是一條長長的,所以客家稱這種建筑為"竹篙屋","竹篙屋"這個名稱和潮汕"竹竿厝"相同??图?竹篙屋"另外也有稱"穿堂屋"的,因為中間開一個無后墻的廳作穿堂,廳的兩側各間對稱為住房,不另建大門和圍墻。不過習慣上客家較多人通常的稱呼是"竹篙屋"。 客家"竹篙屋"是"一"字型的"一條龍"式,"竹篙屋"最簡單的又是三開間。三開間,中間為堂,是全棟建筑的中心,供奉神佛、祖先、依長幼尊卑的禮制,左側居住大房,右側居住二房。這"竹篙屋"格局的住宅臺灣福佬人稱為"虎尾寮",是謂“三間起”,若兩端各再加一間,稱“五間起”。 關于民居,福佬人稱"厝"也稱"宅",桃園八德名稱的由來有人說是古有八戶人家故稱八塊厝,今為八德。其實福佬語"厝"就是"宅",可以互相連用稱"厝宅"或"宅厝",八戶人家就是"八宅",當是后人不明,所以搞出一個"八塊厝"??图胰说拿窬觿t稱"座"或"屋",中壢中央大學下有三戶人家,故稱"三座屋",至于新屋范姜老屋則直接稱"屋"。福佬人的"厝"或"宅"和客家人的"座"或"屋",變成國語就是"落"的稱呼。另外國語住宅上的的"進",客家話就是"堂"的意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