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人敢保證自己100%比下屬高明 任何一個有上級的人,都有著一個類似的需求:來自上級的肯定與嘉許。然而,即便自己有這樣的需求,也并非就能輕易地滿足下屬同樣的需求。這不僅是推己及人并不容易,更因為上級“居高臨下”較容易發(fā)現(xiàn)下屬的不足,而又由于所謂“優(yōu)點不講跑不掉,缺點不講不得了”之心理,使批評、鞭策甚或動怒成了上下溝通的主要內(nèi)容,忽略了必要的鼓勵、引導及親和。 筆者工作過的企業(yè)調(diào)查表明,大部分人(89%)比較在意企業(yè)同事間的工作關(guān)系,特別是上下級工作關(guān)系是否融洽,被認為“是工作環(huán)境好壞的重要構(gòu)成因素”。有時候它比物質(zhì)條件更為重要。 主動鼓勵下屬 事實上,職場中的不快多來自上下間的誤會及由此導致的不和諧。上下既有級別之分,自然就有位勢落差,明顯的落差非常容易造成溝通障礙。上級因為相對權(quán)力較大、威望較高(不必然)、視野較廣等因素而擁有更大的溝通主動權(quán)(顧慮較少)。下屬由于相反的原因在溝通上較為被動(顧慮較多)。此時,上級若不主動鼓勵下屬,甚而經(jīng)常板起面孔,出言凌厲,勢必造成緊張氛圍。雙方溝通渠道因此會“帶寬”變窄,晦澀不暢。同時下屬在心理上會產(chǎn)生畏懼、厭惡情緒,下意識盡量躲避接觸。作為條件反射,上級會加重誤會,慍意漸生。這時,雙方的智商水平會明顯下降。這對從事創(chuàng)造性工作(研發(fā)、營銷及管理工作都屬此類)的下屬來說傷害尤重。因此,若上下級溝通出了問題,我們可以肯定其責任主要在上級。退一步講,既然自己管理范圍的目標要仰仗下屬去達成,沒有理由讓他們在沮喪的心情中開始下一次努力。僅從功利角度(達成管理效果)來看,學會鼓勵下屬也是做好管理者的基本技能。 除了以上“親和”考慮外,還有以下原因: 1.居高臨下固然容易看出下屬未必自知的不足,也能夠觀察到下屬有待發(fā)揮的長處。適時的肯定與嘉許會使其增強自信,使?jié)撃艿玫桨l(fā)展并彰顯; 2.領(lǐng)導者常可以教人以經(jīng)驗,但多不能移人之性情。與其反復指責其之不足,不如調(diào)整工作使其所長能有所用。此道理甚易,難在前者實施容易,后者實施艱難。但面對一再的錯誤,管理者就應該考慮兩者的區(qū)別了。用其所長就是最重要的激勵。 3.對下屬嘉許并不總是一種管理手段。事實上,沒人敢保證自己100%比下屬高明。一個對下屬不能從內(nèi)心欣賞的上級,要么用錯了人,要么是自己缺乏讓人追隨的領(lǐng)袖風范。無論哪一種情況都會影響工作的效果和樂趣。 不和部下?lián)尮?/P> 對人的管理當然有藝術(shù)成分,如古語云“揚善于公堂規(guī)過于私室”。甚至技巧也很有幫助,但這些都不能取代真誠。事實上,輕率的肯定會有損公信力,夸張的贊許則會滑向敷衍或虛偽。而份量不足的表揚則有克扣之嫌。如:部下工作超出預期,你說:行,你這次做得還不錯!你是在表揚,而部下卻感到自己原來“功不抵過”。 當然,不和部下?lián)尮?,也是管理者是否大器的重要修養(yǎng)之一。 健康的企業(yè)文化要求多鼓勵下級,同時卻反對下級對上級的恭維。特別是由職位落差而產(chǎn)生的恭維,是必須根除的公司政治之一種。 無論功利的還是理想的考慮都要求管理者要多拍下屬的“馬屁”,不僅有益工作,也有益身心,于人于己都是如此。 |
|
|
來自: 太陽下的森林 > 《發(fā)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