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皴法
|
代表
畫家
|
代表
作品
|
基本畫法
|
樹法
|
石法
|
點苔法
|
|
短披
麻皴
|
董源
|
《瀟湘圖》
《夏山圖》
|
短促而帶弧形線條的疏密組合
|
多直干,以圓形和豎形的小點子點葉
|
短披麻皴兼用雨點皴,多坡腳沙灘
|
濕潤的圓點,渴筆焦墨筆點,淡而大的豎點互用,無橫點
|
|
長披
麻皴
|
巨然
|
《秋山問道》《萬壑松風》
|
長而交疊的帶弧形的線,疏密組合
|
近樹曲直有姿態(tài),多以變形的介字點畫樹葉,水邊多草
|
長披麻皴,多礬頭卵石
|
濕潤的圓點為主,有豎點,無橫點
|
|
意筆
披
麻皴
|
黃公望
|
《富春山居圖》《九峰雪霽圖》
|
渴濕筆長披麻皴,形似雨點皴的短披麻,類似折帶皴的拖鋒乃至空白少染的畫法均兼長而精到。
|
松樹針葉扁平直,豎點排列,叢樹多狹長混點和圓點,枯樹講究用筆的轉(zhuǎn)折。
|
減筆短披麻皴,空勾,折帶皴兼施。
|
豎點、圓點、橫點兼施。
|
|
卷云皴
|
郭熙
|
《早春圖》《關(guān)山春雪圖》《幽谷圖》
|
山頭以粗壯多變的線條勾勒,參以長披麻皴為主,山體下部用筆多卷曲,用筆中鋒
|
蟹爪枝,鹿角枝并用,多枯枝,松針細硬疏朗
|
多空勾窠石,下部用筆卷曲。
|
山頭多以豎直線條為苔點,間以遠樹形的橫劃圓點,少有橫點。
|
|
折帶皴
|
倪云林
|
《漁莊秋霽圖》《六君子圖》
|
側(cè)筆中鋒,橫拖轉(zhuǎn)為直擦,用筆枯淡簡潔
|
先以枯淡之筆畫粗略之形,后簡略疏松地勾皴,添枝成樹
|
同基本畫法
|
扁長橫點無豎點
|
|
解索皴牛毛皴
|
王蒙
|
《春山讀書圖》《青卞隱居圖》《夏日山居圖》
|
用筆屈曲,繁復(fù),干潤兼施,山脊呈牛毛皴。
|
長松茂樹,針葉向兩邊排開,極有姿態(tài),間以鐵劃銀鉤的枯樹和細密的側(cè)筆橫點
|
類似短披麻皴的解索皴 ,長而疏松的牛毛皴畫坡石。
|
濕筆圓點,渴筆焦墨,破筆點兼而有之,少橫點。
|
|
米氏云山
|
米友仁
|
《瀟湘奇觀圖》
|
先勾披麻皴法的大輪廓,然后施以密集大混點,兼大面積的渲染
|
簡單開杈的沒骨(單筆)樹干上施以側(cè)筆橫點,也有兩頭上翹的平劃狀線條畫樹形。
|
坡腳,平拖渲染無面
|
大小混點,側(cè)筆橫點,無豎點。
|
|
雨點皴馬牙皴
豆瓣皴
|
范寬
|
《溪山行旅》《雪山樓觀圖》《雪景寒林圖》
|
用中鋒筆尖,聚點成線,點鑿而成
|
用粗筆重墨勾外輪廓,多直筆、槍筆,樹干以淡墨短線皴染,樹葉多雙鉤,再以淡墨渲染層次
|
先起輪廓,從輪廓的陰面開始細細點出陰陽向背,再以淡墨或青綠渲染
|
山頭濕筆重墨圓點,濃淡兼有
|
|
刮鐵皴
|
李唐
|
《萬壑松風圖》
|
側(cè)筆,以筆身力,運筆如刀在巖石上刮鑿
|
樹干遒勁,樹葉濃密,樹根外露,山頂叢樹細干直挺,成排成片
|
先起輪廓,從輪廓的陰面開始刮鑿出陰陽向背,再以淡墨或青綠渲染
|
|
|
大斧劈皴
|
李唐
馬遠
|
《萬壑松風圖》《清溪漁隱圖卷》《踏歌圖》
|
側(cè)筆,以筆身力側(cè)按踢挑,頭重腳輕,筆長,踢拖直消
|
以巨幛大松、濃密點葉為主,夾葉亦以重墨勾,樹干遒勁有力,重墨勾之
|
用筆飽蘸墨水,大筆一掃而過,輪廓隨皴交搭,一氣呵成,不層層復(fù)加,山脊無皴,以光頂之字連接氣脈
|
濃墨圓點稀少
|
|
小斧劈皴
|
夏圭
唐寅
|
《溪山清遠圖卷》《長江萬里圖》《秋山紅樹圖》
|
筆法同大斧劈,踢挑比大斧劈短小,大斧劈用筆身力,小斧劈用筆嘴力
|
同上
|
畫法基本同上,比大斧劈略多復(fù)加
|
濃墨圓點或夾以泥里拔釘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