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舞蹈-元代宮廷樂舞
元朝是蒙古貴族建立的政權。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入主中原后,除本民族的歌舞流傳外,元朝宮廷還接受了宋朝和金朝的宮廷和民間樂舞。
元朝的蒙古族統(tǒng)治者信奉喇嘛教,同時也信奉薩滿教、道教、伊斯蘭教。元朝的宮廷舞蹈也就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那些樂隊的表演,因為要扮演神佛鬼怪等,所以多戴面具,如孔雀明王面具、毗沙神面具、龍王面具,以及紅發(fā)青面面具等,表演充滿神秘的氣氛。 在元朝宮廷豐富多采的舞蹈中,以《十六天魔舞》最為著名。 元代詩人張翥[zhu住]有一首《宮中舞隊歌詞》說: 十六天魔女,分行錦繡圍。 千花織布障,百寶帖仙衣。 回雪紛難定,行云不肯歸。 舞心挑轉急,一一欲空飛。 另一位元代詩人張昱有詩說: 西方舞女即天人,玉手曇花滿把青。 舞唱天魔供奉曲,君王長在月宮聽。 可見《十六天魔舞》是元代皇宮的樂舞。這個舞蹈的創(chuàng)作權要歸于元順帝。史學家給這個皇帝的評語是“怠于政事,荒于游宴”。意思是他對國家政治不負責任,對游樂宴飲卻有莫大的興趣。元順帝時,宮女中有不少優(yōu)秀的舞蹈家。其中有三位最杰出,她們的名字是三圣奴、妙樂奴、文殊奴?!妒炷琛烦鮿?chuàng)時,就是以她們?yōu)楹诵牡摹?br> 這部舞蹈的用意是“贊佛”。實際上是供皇帝欣賞。16個宮廷舞伎都扮成菩薩樣子。她們頭上梳著很多發(fā)辮,戴著象牙佛冠。身上披著用絲線串珠作成的“瓔珞”,穿著大紅綃金長裙、金雜襖、云肩、合袖天衣。束著綬帶,踏著云鞋。每人手里拿著一種道具,有的拿著曇花,有的拿著銅鈴,有的拿著一種法器叫做“加巴剌般”。空著的手,背翻蓮掌,手式變化多端。她們踏著河西參佛的曲子起舞。舞女們雙臂左右開合,上下翻舞,好像有千萬只手臂在動,由此塑造出佛菩薩的各種姿勢。舞蹈充滿了喇嘛教的神秘氣氛,而舞蹈的形象婀娜多姿,十分迷人。 《十六天魔舞》的樂隊也是很華麗的,由11個宮女組成。她們梳著槌髻,勒著頭帕,穿著窄衫,戴著唐帽。所用的樂器有龍笛,頭管、小鼓、箏、□、琵琶、笙、胡琴、響板、拍板等。 據說,舞蹈中那些貌似菩薩的美女,都是“天魔”。她們以菩薩面貌出現(xiàn),迷惑世人。當然,十六天魔最后還是被佛降伏了。據說看完《十六天魔舞》,人們都會感到心靈受到極大的震動。其實是舞女們,尤其是三圣奴、妙樂奴、文殊奴的舞蹈使人著迷。因此,每次演完,元順帝都要給表演者豐厚的賞賜。明朝初年,朱有燉《元宮詞》說:“隊里唯夸三圣女,清歌妙舞世間無。御前供奉蒙深寵,賜得西洋照夜珠?!?br> 這部樂舞是宮廷專用,一般人是無緣觀賞的。它由太監(jiān)長安迭不花管領,遇到宮中贊佛的時候,才按舞奏樂作表演。宮中的官員必須是受過秘密戒的人,才可以入內觀看。 《十六天魔舞》本來源于西域,唐代已在長安宮廷中流傳過。到了元朝末年,經元順帝倡導,由宮廷藝術家加工整理,融會蒙漢舞蹈,成了藝術性很高的樂舞。明朝初年,朱有燉《元宮詞》描述:“背翻蓮掌舞天魔,二八年華賽月娥。本是河西參佛曲,把來宮苑席前歌?!闭f的是舞女們舞弄著道具,空著的手背翻蓮掌,手勢變化多端,踏著河西參佛的樂曲起舞,塑造出佛菩薩的各種姿勢。
圖37 敦煌莫高窟465窟壁畫 敦煌莫高窟元代建造的第465窟的壁畫,屬于佛教密宗。三面壁上都有圣嗣金剛降魔圖,還有舞蹈菩薩。從她們那別致新穎的舞姿,我們可以大致想見《十六天魔舞》的舞技和姿態(tài)。 元代宮廷里還有一部《白翎雀》舞,則是集蒙古族舞蹈之大成的作品。白翎雀即白海青鳥,學名“白尾海雕”,是古代蒙古族崇奉的神鳥。以白翎雀為題材的歌曲和舞蹈,在蒙古民間早有流傳。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的時代,才由宮廷藝術家碩德閭根據《白翎雀辭》的內容,創(chuàng)作成《白翎雀》樂舞,并被忽必烈欽定為《開基太平樂》。元代詩人張憲《白翎雀辭·序》說了這樣一件事:元世祖忽必烈在松林打獵,聽到一個婦人哭得十分悲哀。第二天,有一群白翎雀飛集“斡耳朵”(宮帳)之上,鳥的叫聲很像那個婦人的哭聲。忽必烈很動感情,就命侍臣寫《白翎雀辭》。根據這個說法,《白翎雀》樂舞所要表達的應該是元朝開國君主懷念蒙古鄉(xiāng)土的情懷。 從元朝一些詩人的詩作中,可以大致了解《白翎雀》舞表演的狀況。張昱《白翎雀歌》寫道: 西河伶人火倪赤,能以絲聲代禽意。 象牙指撥十三弦,宛轉繁音哀且急。 女真處子舞進觴,團衫鞶[pan盤]帶分兩房。 玉纖羅袖柘枝體,要與雀聲相低昂。 張昱看到的樂手是西河伶人火倪赤,這位樂手擅長彈箏,能用宛轉繁復、悲哀急促的箏聲,表現(xiàn)白翎雀鳴唱的意境。舞蹈進酒的是兩班女真姑娘。她們穿著團衫,系著鞶帶。纖纖玉手舞動羅袖,與音樂奏出的雀聲相配合,旋轉低昂,大有唐代健舞《柘枝》舞的剛健意味。 另一位詩人袁桷,看過《白翎雀》舞之后,也作過一首詩: 五坊手擎海東青,側言光透瑤臺層。 解絳脫帽穿碧落,以掌擊摑東西傾。 離披交旋百尋袞,蒼鷹助擊隨勢遠。 初如風輪舞長桿,末若銀球下平板。 詩人寫的是舞者的情態(tài)和舞蹈的意境?!栋佐崛浮肺璞硌輹r,人們把手中擎的海東青鳥撒向天空。鳥兒飛得極高,一下子就進入了云層。舞者解絳脫帽仰望高空,拍打著手掌,身體作左右搖擺。旋轉跳躍,跳得很高很高,那姿勢就像蒼鷹搏擊長空。開始時轉得像長桿上舞動的風輪,結束時像轉動的銀球落到了平板上。詩人著力描繪的是舞者旋轉的功夫。 從這些描寫中,可以感到《白翎雀》舞充分表現(xiàn)了蒙古民族的精神風貌。 元代宮廷里也有隊舞。元旦用《樂音王隊》,皇帝生日用《壽星隊》,朝會用《禮樂隊》。還有一種《說法隊》,表演者有的扮成僧人,有的扮成道士,有的扮成八大金剛和佛菩薩。元代的隊舞也都有著濃厚的宗教色彩。 元帝國在政治上實行高壓政策和民族歧視,在藝術上也表現(xiàn)為極端的專橫。朝廷法律中曾明文規(guī)定,除了宮廷宴樂,“今后不揀什么人,《十六天魔》休唱者,雜劇里休做者,休吹彈者。如有違反要罪過者”。朝廷甚至禁止民間的社火,法律規(guī)定:“聚眾裝扮,鳴鑼擊鼓,迎神賽社,為首的笞(用板子打屁股)五十七,為從者減一等?!币虼?,元代的舞蹈成了宮廷的專門享受,民間舞蹈不僅得不到政府的鼓勵和資助,反而遭受禁錮和打擊。 但是,元朝政府頒布的這些不近情理的禁令,實際并未產生多大的效果。從現(xiàn)存的元代文物、文獻資料中反映的元代歌舞、戲曲藝術現(xiàn)象看,元代民間的社火并未被禁絕。元代豐富多采的民間舞蹈仍能借助于宗教活動和無法禁止的民俗,承接唐宋傳統(tǒng)而流傳后世。元朝的宮廷樂舞卻隨著元帝國的崩潰而逐漸湮滅,只能引起后人“氈車盡載天魔去,惟有鶯銜御苑花”(〔明〕宋訥《西隱文稿》)的感嘆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