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之渙詩曰: 楊柳東風(fēng)樹, 青青夾御河。 近來攀折苦, 應(yīng)為別離多。 李白詩曰: 天下傷心處, 勞勞送客亭。 春風(fēng)知?jiǎng)e苦, 不遣柳條青。 相傳,自從漢代人們送別親朋好友就愛折柳枝相贈(zèng)。這一習(xí)俗在《三輔黃圖·橋》記載的更為詳實(shí):“灞橋在長安(西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相贈(zèng)別?!卞睒虻靥幑砰L安以東十多公里處,人稱霸陵。因此,太白在《憶秦娥》中就有“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的詩句。民諺也說:“楊柳枝,芳菲節(jié),可恨年年贈(zèng)離別?!贝撕?,這折柳贈(zèng)別或送別就成為一種約定俗稱的禮節(jié),也成為送別、贈(zèng)別的代名詞了。有關(guān)這方面的詩文,在古詩里俯拾皆是:權(quán)德輿在《送陸太?!分性娫唬骸靶轮哿?zèng),舊侶乘籃送?!睏罹拊丛凇逗途毿悴艞盍分性娫唬骸八厳盍鷫m絲,立馬煩君折一枝。”羅隱在《柳》中詩曰: 灞岸晴來送別頻, 相依相倚不勝春。 自家飛絮猶無空, 爭(zhēng)解垂絲伴路人。 劉禹錫的《送別》詩更有神來之筆: 城外春風(fēng)吹酒旗, 行人揮袂日西時(shí)。 長安陌上無窮樹, 唯有垂楊管別離。 劉禹錫詩中這'垂楊’、和楊巨源詩中的'楊柳’,又是怎么回事呢?原來,這與隋煬帝有關(guān)。傳說,隋煬帝也愛柳樹,他游江南時(shí),見沿河無樹,就下詔讓百姓遍栽柳樹,誰種活一棵就賞絹一匹。果然若干年后,黃淮兩岸綠蔭成行,隋煬帝大為高興,便賜垂柳姓楊,這就是人們稱柳樹為“楊柳”垂柳亦稱“垂楊”的來源。 劉禹錫說,'唯有垂楊管離別’,又是怎么回事呢?清朝有一個(gè)學(xué)者褚人獲在《堅(jiān)瓠廣集》中解釋說:“送行之人豈無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謂津亭所便,亦似人之去鄉(xiāng),如木離土,望其隨之皆安,一如柳枝隨地可活,為之祝福爾?!痹瓉砉湃苏J(rèn)為折柳贈(zèng)別的因由是,柳易成活,祝愿離人也像柳樹那樣,善于適應(yīng)壞境。柳絲垂掛,枝條細(xì)柔,有偕意:“留思”。“柳”和“留”二字音近,也表示挽留、留戀,寄托對(duì)親朋好友的深情厚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