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變應性皮膚血管炎,又稱過敏性血管炎,是一種原因不明的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主要累及真皮上部毛細血管及小血管的壞死性血管炎,嚴重時還可導致內臟損害而造成多系統(tǒng)病變。奚九一教授現(xiàn)任上海市中西醫(yī)結合脈管病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從醫(yī)5O余載,對治療本病有獨到經驗。他提出了“因邪致瘀,祛邪為先”的新觀點,在治療上采取緩急3期分治的原則,即急性活動期治以祛邪法,好轉緩解期治以活血生新法,恢復穩(wěn)定期治以扶正康復法。筆者有幸隨師學習。茲將其辨證治療變應性皮膚血管炎的經驗介紹如下。 1 辨證求因,因邪致瘀 變應性皮膚血管炎屬中醫(yī)的“瓜藤纏”、“梅核火丹”、“濕毒流注”等范疇。奚師認為,其發(fā)病大多為風熱、血熱、濕熱之邪入絡為患,邪盛致瘀,最終導致血絡受損,脈絡痹阻,氣血瘀滯而引發(fā)各種血管炎變癥狀。證屬風熱者多兼夾關節(jié)腫痛;血熱者以紫斑、血皰為主;濕熱者多表現(xiàn)為肢體腫脹、水皰、滲液。三邪可單獨致病亦可相互兼夾為患。《靈樞》說:“有一脈生數(shù)十病者,或痛、或熱、或寒、或痹,? ?變化無窮,此皆邪氣所生也?!闭f明皮膚變應性血管炎的發(fā)病與邪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因邪而致瘀。奚師強調在治療上不能單純從血瘀的表象出發(fā),而應窮本溯源,明辨治療上的關鍵“邪”。進而總結指出了變應性血管炎“因虛招邪,因邪致瘀,因瘀致?lián)p”的病理演變規(guī)律。 2 虛實轉化,分期辨證 邪盛則激發(fā)新瘀,導致病勢急性進展,邪氣盛則實;邪去則為舊瘀,病勢亦隨之進入好轉、緩解狀態(tài),精氣奪則虛。由于邪正相爭有盛衰。致使血瘀有新舊的消長變化與病情的虛實轉化。急性進展期:血管炎變癥候群如紫紅斑塊、水皰、血皰潰爛、滲液、燒灼痛、蕁麻疹等皮損呈急性進行性加重,甚至發(fā)生出血性水皰、大皰、壞死性皮炎,并伴有發(fā)熱、關節(jié)痛、頭痛等全身癥狀。證屬“邪盛”為主。其致病主邪為風熱毒盛,可兼夾濕熱或血熱為患,為邪盛新瘀發(fā)生階段,宜辨邪的性質為主。 好轉緩解期:血管炎變癥候群趨向好轉緩解。紅斑、紫癜、丘疹、瘀斑等未見新發(fā)。水皰、血皰逐漸吸收,滲液減少,潰瘍、壞死局限穩(wěn)定。發(fā)熱、關節(jié)痛等全身癥狀明顯減輕或消失。此期為邪退生新、正虛瘀留階段。宜辨瘀、虛、邪的性質為主。 恢復穩(wěn)定期:血管炎變癥候群大部消退僅遺留瘀斑、結節(jié)、潰瘍,經久不愈,并伴形體消瘦、四肢乏力等全身癥狀。本期為邪去正虛,舊瘀未凈階段,宜辨虛與瘀的性質為主。 3 審因論治,祛邪為先 急性期以祛邪為先,邪不去則瘀不止,而損愈甚,符合中醫(yī)學“急則治標”的原則。風熱重者,宜祛風清脈,藥選青風藤、徐長卿、青蒿、金雀根、僵蠶、蟬蛻等;熱毒重者,奚師喜用清熱解毒,具有抗腫瘤作用的中藥,如白英、白花蛇舌草、藤梨根、蛇莓等,以抑制變態(tài)反應;血熱蘊毒所致者,宜涼血清絡法。奚師常重用涼血解毒類藥物為主,如生石膏(用量50~1OOg)、水牛角片(3O~60g)、生地黃、赤芍、牡丹皮、槐花、紫草等。對生石膏的運用時,他認為清血熱必須先清氣分熱,故常用大量生石膏,使熱從氣分解?!?A class=channel_keylink >素問·至真要大論》說:“熱淫于內,治以咸寒,佐以甘苦?!鞭蓭煶S孟毯乃=瞧瑳鲅⑶鍩?、散瘀。另外,大劑量的生甘草有清熱解毒的功效,且實驗表明,其有類似激素樣作用,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濕熱盛者,宜清熱利濕解毒法。藥選茵陳、胡黃連、垂盆草、黃柏、蒼術、薏苡仁、紫花地丁、七葉一枝花等。對急性期所表現(xiàn)的虛證及瘀證,一般情況下,初虛不必驟補,此期活血化瘀更應慎用,否則會加重病情。奚師指出,邪盛病進生新瘀,新瘀宜涼、宜化,以制新瘀之發(fā)展,藥味不必過多。藥物多選偏涼性的活血藥如水牛角片、赤芍、牡丹皮、毛冬青、丹參等擇宜而用。奚師認為,急性期是治療成敗的關鍵,祛邪務盡,以遏其病勢,盡快控制病情,減少皮損。奚師對外治法亦十分重視。外治法在本病急性期的合理應用,對疾病的轉歸有著重要作用。方選703粉與云南白藥酒精調糊外涂,瘡周紅腫感染者圍敷將軍散(大黃、玄明粉等)以清熱散瘀,消腫止痛。能有效減輕血管炎變所致的組織損害,使壞死局限,促其干斂。 好轉緩解期大多為正虛瘀留,余邪未清,治療以化瘀與扶正為主,兼清余邪。若邪已漸去,祛邪藥中病即減。不可長期使用,以免伐傷正氣。此期奚師主張應用偏涼性的活血化瘀通絡藥,如丹參、桃仁、益母草、土鱉蟲、水蛭、穿山甲等;扶正以補陰藥為主,耗傷氣陰者,藥選太子參、黨參、石斛、玄參、生地黃、麥冬等。 恢復穩(wěn)定期:多為正虛而舊瘀未凈,治療以扶正固本為主.兼以化瘀活血。奚師指出,邪退病緩仍有舊瘀,舊瘀宜溫、宜補,補其化瘀之力,以助陳瘀之通消,劑量不宜過大。依據各類活血與化瘀藥之藥性偏差選用。藥物多選偏溫性活血化瘀藥,如當歸、川芎、雞血藤、紅花、三棱、莪術、五靈脂、山楂、三七等。扶正藥根據個體的不同虛證而補之,如氣虛者選加黃芪、黨參、白術、刺五加、仙鶴草等健脾益氣之品。陽虛者選加淫羊藿、補骨脂、肉蓯蓉、肉桂等。血虛者選加紫河車、阿膠、鹿角膠等血肉有情之品及四物湯。陰虛者可選加熟地黃、山茱萸、枸杞子等或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長期服用。此期可根據創(chuàng)面的不同情況選用外用油膏。如膿腐較多或有黑痂者則選用撈底膏(當歸、生地黃、川I烏、木鱉子等)摻提毒粉外蓋創(chuàng)面,以化腐提膿;待創(chuàng)面腐去新生時選用新生肌玉紅膏外敷;創(chuàng)面干凈選用瘡瘍膏(郁金、蒼術、黃柏、澤蘭等)以生肌長皮。 4 典型病例 李某,女,30歲。雙小腿、足踝、足背紫紅斑塊破潰疼痛1 6天入院。經某醫(yī)院檢查診斷為變應性皮膚血管炎,治療10余天效果不顯,創(chuàng)面有擴大之勢而轉求中醫(yī)治療。檢查:雙小腿后外側足踝、足背等處多發(fā)紫紅斑塊、血皰、水皰,部分結塊已破潰,體溫38.9(、,多關節(jié)疼痛。舌質紫紅少苔無津,脈細數(shù)。病屬急性進展期,辨證為風熱入絡,毒盛傷陰證。治宜疏風清熱.涼血解毒。藥用:白英60g,白花蛇舌草30g。蛇莓30g,玄參30g,梔子12g,黃連10g,生地黃30g,知母15g,生石膏1OOg,紫草15g,水牛角30g,青風藤30g,徐長卿l5g,日1劑.水煎服。局部應用703粉與云南白藥酒精調糊外涂。連用10天后關節(jié)痛消失,體溫37.5 ,血皰、水皰大部吸收萎癟,破潰處結一黑痂,自覺疼痛明顯減輕,未見新發(fā)皮損。病屬好轉緩解期。藥用:白英30g,白花蛇舌草30g,生地黃30g,知母15g。生石膏30g,紫草1 5g,水牛角30g,仙鶴草l5g,黨參1 5g,石斛10g,玄參l5g,當歸10g,紅花10g。服藥l5g劑后,體溫正常,血皰、水皰全部吸收,紫紅斑塊近失,輕微疼痛與壓痛,破潰處干痂脫落,患者精神可、飲食二便均正常。原方減生石膏、水牛角、白花蛇舌草,加海藻20g,土鱉蟲1 5g。續(xù)服1周后諸癥悉除。囑長期服用六味地黃丸扶正,以資鞏固。隨訪2年未復發(fā)。 |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名醫(yī)驗案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