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黃附子細辛湯出自《傷寒論》,由麻黃、附子、細辛三藥組成,主治“少陽病始得之,反發(fā)熱、脈沉者”,具有扶陽解表之功。筆者臨證用治多種疾病取得良好療效。 案1 牙痛 繆某某,女,39歲。2010年5月23日初診。右側牙齦腫痛連及面頰2月,每因刷牙、洗臉,局部受涼而牙痛復發(fā)。西醫(yī)診斷為牙齦炎、智齒冠周炎。肌注青霉素、慶大霉素稍效,繼轉中醫(yī)治療,服清熱瀉火之劑10余天無效,癥狀時輕時重??淘\:精神差,面色少華,右上側牙齦腫而暗紅,輕壓痛,納差,倦怠乏力,形寒肢冷。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細。綜觀脈證,結合病史,辨為過用苦寒而伐陽氣致陽明經脈空虛,寒邪凝滯而痛,當以扶陽溫經,散寒止痛為法。處方:麻黃10g,附片15g,細辛10g,升麻10g,牛膝15g,細辛10g,升麻10g,牛膝15g,白芷10g。2劑,水煎溫服。 藥后牙痛明顯緩解,繼進2劑牙痛消失。3月后隨訪牙痛未再發(fā)作。 按:本病西醫(yī)認為是因炎癥所致,常用抗菌消炎之品,有些中醫(yī)亦為炎癥所惑而用清熱之劑乏效。寒涼之品多伐陽氣,以致形寒肢冷,牙痛遇冷或受涼而復發(fā),故溫陽散寒而獲捷效。 案2 郁證(癔?。?/p> 袁某某,女,35歲。2009年6月3日入院。1天前因與家人爭吵后突發(fā)昏厥,牙關緊閉,入院后經針刺人中、涌泉、合谷,其神志漸清,但昏昏欲睡,驚惕易恐,倦怠乏力,喜向隅而臥,時感胸悶,舌淡苔薄白,脈微細,證屬陽虛氣郁,邪中寒凝,故藥用麻黃、細辛、菖蒲各10g,附片、郁金各15g,益智仁12g。3劑,水煎服。 藥后精神轉佳,食欲復常,繼用上方沖服逍遙丸調理1周出院。 按:本例患者有明顯受涼史,平素少動,陽氣少生,喜向隅而臥,而知陰氣較盛,參合脈證“脈微細,但欲寐”,乃為少陰病寒證,故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取效。 案3 痹證 茍某某,男,44歲。2008年8月4日初診。胸脘痞悶,身重乏力5年,加重半月。入院時精神不振,面色少華,身重倦怠,少氣懶言,口苦,大便溏薄。舌淡紅,苔薄黃中根部厚而黏膩,脈沉細無力。胃鏡:慢性淺表性胃炎。B超示:慢性膽囊炎。此屬寒痹,治以蠲痹散寒,溫經止痛,處方:麻黃、細辛、桂枝各10g,附片、獨活、羌活各15g,淫羊霍30g,如桂枝湯法服之。4劑,水煎服。 藥后感身暖,微汗出,身重乏力等癥有減。上方稍事加減,更進20余劑而病愈出院。 按:本例首先惑于輔助檢查,失治于胸脘痞悶,口苦苔膩。患者病史奇特:20年前在東北當兵時經常露臥雪地,外侵風寒;回內陸工作也常處高樓涼爽之地,得天之陽氣較少;復因患者性格內向,懶言少動,陽氣少生;加之諸醫(yī)治“胸脘痞悶、口苦苔膩”常用清熱除濕之劑而伐中陽。三因相加,陽氣虛于內,寒濕浸于外。雖時值盛夏患者也有形寒肢冷,關節(jié)疼痛之時,此陽虛寒痹證,胸悶苔膩,大便溏薄是濕從內生之表象,病本在陽虛,溫陽則收全功。 |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名醫(yī)驗案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