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文言實詞題的考查通常以兩種形式出現(xiàn):一是“選出對加點字的解釋正確的一項”,二是“選出對加點字的解釋錯誤的一項”。但是,不管是要求選正確的一項還是選錯誤的一項,命題者設(shè)置錯項時都不會無中生有,而是會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因此,把握命題者設(shè)置錯項的規(guī)律對解答文言實詞題會有很大幫助。下面,以2009年的五道高考題為例,談一談文言實詞題常見的設(shè)錯方式。 設(shè)錯之一:忽略詞類活用 古代漢語里,有些詞可以按照一定的語言習(xí)慣靈活運用。比如,甲類詞會臨時具備乙類詞的語法特點,并被臨時用作乙類詞。這種語法現(xiàn)象在古代漢語里叫詞類活用。于是,高考考查文言實詞時,命題者就有意忽略某一詞的活用現(xiàn)象,用活用前的詞義解釋它,給考生設(shè)置答題陷阱。 示例:對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2009年高考廣東卷) A.開奇之,曰:“公輔才也?!?奇:奇妙 B.以章獻起于寒微。起:出身 C.上大寤,由是獨誅懷政。誅:懲罰 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弛:延緩 分析:按照一般的語法規(guī)律,形容詞不能帶賓語。所以,形容詞如果出現(xiàn)在代詞前面,就可以判定它被活用成了動詞;形容詞如果出現(xiàn)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前面,而它又和后面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之間構(gòu)不成偏正關(guān)系,則可以判定它被活用成了動詞。A項中,“奇”在代詞“之”前,可以判定它為動詞,因此將它解釋為“奇妙”顯然是錯誤的。其實,A項中的“奇”是意動用法,意思為“認(rèn)為……驚奇”。另外,C項中的“誅”為“誅殺”之義,D項中的“弛”為“松弛”之義,故答案應(yīng)為B項。 設(shè)錯之二:忽略一詞多義 古漢語詞匯具有多義性的特點,一個詞往往同時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義項?!陡呖伎荚嚧缶V》中所列的120個實詞,就都是非常典型的一詞多義詞。于是,高考考查文言實詞時,命題者就常常借助古漢語詞匯的多義性特點設(shè)置錯誤,給考生設(shè)置答題陷阱。 示例: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2009年高考湖南卷) A.季秋之月,天地始肅。季:季節(jié),季候 B.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視之。零:降落,落下 C.予世之介士也。介:獨特,不合群 D.子胥不奔,則不能入郢。奔:逃亡,出走 分析:“季”在古漢語中有五個義項:①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一季三個月;②季節(jié),如雨季;③指一個時期末了,如季世;④指一季的第三個月,如季春;⑤在兄弟排行里指老四或最小的人,如季弟;⑥姓。顯然,A項對“季”的解釋是選用了“季”的第二個義項。但是,秋本來就是一個季節(jié),再將“季”解釋為“季節(jié)”似乎有重復(fù)之嫌。再聯(lián)系“天地始肅”一句,我們即可知道A項中的“季”其實應(yīng)解釋為“季”的第四個義項,也就是秋天的最后一個月。故答案應(yīng)為A項。 設(shè)錯之三:忽略文段語境 要正確解釋文言實詞必須有一定的積累,即必須熟練掌握常見文言實詞的基本意義。但是,解釋文言實詞時如果只是生搬硬套,不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還是會出錯。所以,高考考查文言實詞時,命題者往往會故意忽略文言實詞的語境,給考生設(shè)置答題陷阱。 示例: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2009年高考北京卷) A.叔孫通知上益厭之也。益:漸漸 B.度吾所能行為之。度:估量 C.若真鄙儒也。鄙:品德低下 D.竟朝置酒。竟:直至……終了 分析:根據(jù)第三段“若真鄙儒也”之前的內(nèi)容“魯有兩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諛以得親貴。吾不忍為公所為。公所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無污我!’”和叔孫通笑著說“你等真是……的儒生”,以及下一段眾儒生被征召的情況來看,叔孫通當(dāng)時斷不會認(rèn)為他們“品德低下”,而是認(rèn)為他們“見識淺陋”。所以,正確答案是C項。 設(shè)錯之四:忽略詞間搭配 這里所說的搭配不當(dāng),主要是指句子中動詞和賓語之間的搭配不當(dāng),以及附加成分與中心詞之間的搭配不當(dāng)。高考考查文言實詞時,命題者常常會通過故意忽略詞間搭配形成錯誤,給考生設(shè)置答題陷阱。 示例: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2009年高考寧夏、海南卷) A.為震威城兵馬監(jiān)押,攝知城事。攝:代理 B.昭率老幼嬰城,敵攻之力。嬰:環(huán)繞 C.于是夜縋兵出,薄其營。薄:削弱 D.城上鼓噪乘之,殺獲甚眾。乘:追逐 分析:C項中,“薄”與“營”搭配,如果將“薄”理解為“削弱”,那“薄其營”譯成現(xiàn)代漢語就應(yīng)該是“削弱其營寨”。眾所周知,“削弱”的只能是戰(zhàn)斗力、實力、地位等,而不能是“營寨”。再聯(lián)系成語“日薄西山”中“薄”的意思為“逼近”或“迫近”,代入文中,即可知道不正確的一項就是C項。 設(shè)錯之五:忽略句式特點 古代漢語中有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四種特殊句式。高考考查文言實詞時,命題者常常會借助這四種句式設(shè)置陷阱,考查考生掌握文言實詞的情況。 示例: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2009年高考江蘇卷) A.遂屬其家通明。屬:托付 B.皆逡巡引卻。引卻:后退 C.通明故魁壘丈夫也??龎荆焊叽?/span> D.率倜儻非常之人。率:率領(lǐng) 分析:結(jié)合短文可知,D項出自“如通明之屬,率倜儻非常之人”一句。再結(jié)合語法知識分析可知,“如”字后面是一個句子作“如”的賓語,而且這個句子很明顯還是一個判斷句,及這句是要突出表現(xiàn)通明的這一類人是什么樣的人。因此,翻譯時需要補充一個判斷動詞“是”。于是,“如通明之屬,率倜儻非常之人”一句既然已經(jīng)有一個判斷動詞“是”作謂語,就不能再將“率”翻譯作動詞。其實,D項中的“率”在句子中是修飾謂語動詞的副詞,可翻譯為“大都”。所以,正確答案是D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