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8年(1919年),杭州造幣廠建在杭州西大街原銅元分局舊址。初為官督商辦,鑄造“袁幣”,不久收歸中央管理,隸屬財政部。 民國16年(1927年),北伐勝利,國民政府命令停鑄“袁幣”,改鑄孫中山頭像幣。 杭州造幣廠為中央銀行代鑄孫中山開國紀念幣,法定成色89%,重庫平七錢二分,日鑄最高達36萬元,在全國居有重要地位。杭州造幣廠主要受上海、杭州兩地的中國、交通銀行委托代鑄銀元。每日鑄幣視銀行委鑄數額而定,一般日鑄8萬元。“袁幣”和“孫幣”的版式當是中央版。 民國13年(1924年),民國初年,杭州造幣廠遵令開鑄壹毫、貳毫銀角(成色66.6%),流通市面。按銀元與銀輔幣的法定比價,一銀元合銀角10角,但一般行市,一銀元兌雙毫6枚,小洋12枚以上。 杭州造幣廠所鑄銀元,多數運往上海,鑄幣原料亦多數由上海供給。 民國20年 (1931年) 8月6日,南京政府立法院通過造幣廠條例,一律由中央造巾廠(即上海造幣廠)鼓鑄。 民國21年(1932年),中央造幣廠在上海建成開鑄。同年6月,財政部令杭州造幣廠停鑄。 民國22年(1933年)杭州造幣廠奉財政部令改為中央造幣廠分廠。 民國24年(1935年)11月4日,國民政府實行“法幣政策”,宣布禁止使用銀元。 各年鑄造數如下: 民國11年(1922年)鑄造銀幣38,957,408元 民國12年(1923年)鑄造銀幣60,588,153元 民國13年(1924年)鑄造銀幣 7,385,424元 輔幣3,136,659角 民國14年(1925年)鑄造銀幣77,816,500元 民國15年(1926年)鑄造銀幣29,677,000元 輔幣1,328,500角 民國16年(1927年)鑄造銀幣56,124,523元 民國17年(1928年)鑄造銀幣73,159,621元 民國18年(1929年)鑄造銀幣83,996,815元 民國19年(1930年)鑄造銀幣78,735,800元 民國20年(1931年)鑄造銀幣94,539,500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