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稅收入多具有不確定性,比例過高可能會引發(fā)財政風險
公共財政收入由稅收收入和非稅收入兩部分組成,其中稅收收入是財政收入的“大頭”,非稅收入包括行政事業(yè)性收費、罰沒收入、國有資本經營收入、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等。 2012年,受經濟增長放緩和結構性減稅的影響,全國稅收增幅大幅回落。一些地方會不會“堤內損失堤外補”,通過增加非稅收入來彌補財政收入的不足? 從一些地方公布的2012年前三季度財政數(shù)據(jù)看,非稅收入占公共財政收入比例確實上升較快,有的市、縣行政事業(yè)性收費、罰沒收入等甚至超過40%的增幅。有的地方明確表示,這是為了確保地方財政收入增長目標,各級財政部門狠抓收入管理,加大違法建筑、違法占地及礦山非法開采處罰力度,加大對違法占地、城市交通違法等不文明行為整治力度,導致罰沒收入增速較快。 專家認為,雖然2012年非稅收入增長有特殊原因,但一些人為的主觀因素也不可忽視。非稅收入多屬于一次性收入,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如果非稅收入占公共財政收入的比例過高,就會導致財政收入質量下降,并可能引發(fā)新的風險。罰沒的根本目的在于懲罰并制止違法行為,不能把罰沒異化成增加財政收入的工具。如果企業(yè)減了稅卻又增了費,那么結構性減稅的效果就會打折扣。應當進一步清理包括行政事業(yè)性收費等在內的非稅收項目,加強非稅收入的管理與監(jiān)督,避免不正常的非稅收入增加實體經濟負擔,給政府財政收入的穩(wěn)定帶來不良影響?!?BR> 應當進一步清理包括行政事業(yè)性收費等在內的非稅收項目,避免不正常的非稅收入增加實體經濟負擔,給政府財政收入的穩(wěn)定帶來不良影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