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推陳出新古為今用祖國醫(yī)藥學必須有所發(fā)展和提高,只有臨床實踐中切實做到四診詳辨,掌握真正的理法,處方遣藥,并能汲取現(xiàn)代醫(yī)學最新方法,包括檢查、化驗等,將疾病的機理,依整體觀念,使中西醫(yī)學術(shù)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做到對病理,探索其特效藥理的所在,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就能激起解決問題和鉆研問題的新思路與新方法來。近數(shù)年來,由于新的藥物品種不斷涌現(xiàn),臨床實際的要求有時感到舊法用藥,滿足不了新的需要。許氏針對這種情況,曾對常用藥物的性能,通過實踐重點再加以研究,發(fā)現(xiàn)每個方劑中的藥味,在主次的位置上,顯示出功能療效方面,并分別單獨檢驗,從中尋出它特殊的新性能。如蒼術(shù)在脾虛濕困時,于祛濕之中,又具有升脾功能,加上麻黃使其肺宣濕化,這不但濕去,而且脾健濕亦不再停,通過實踐,并尋出兩藥在不同的病理要求下,又獲得了在分量配伍的差異,使二藥能起到不同的藥效。因此開始使用兩藥意圖時,僅只取其振復脾肺已失的升宣功能,祛邪則須另加它藥。迭經(jīng)使用觀察,不但獲得復正的療效,而且在藥力顯示過程中,兩藥以其辛溫之性的發(fā)汗疏表驅(qū)濕作用,往往很易出現(xiàn)。若用于病機之欲使?jié)裥皬谋斫庹?,就將兩藥分量取其同等;一般各用10克,即能使其大汗;蒼術(shù)18克、麻黃6克,濕邪可從小便出,則小便自利;蒼術(shù)12克,配麻黃3克,濕邪又能自化;這是通調(diào)作用恢復的顯示,從實踐到認識,慢慢就形成了使用的新規(guī)律。再有久病體衰的患者,臨床呈現(xiàn)出許多氣陰虧損的形證,長期服用各種各式補氣補陰方藥,病情反而有增無減,關(guān)鍵則在于未從根本改變,不深明機理,焉能對證?已悉病屬氣陰大損,精神是達到陰平陽秘,所以生理正常的洽成為紊亂狀況。因此治療就不能只從形證上著眼,必須采取培本措施。病由氣陰雙損,治應(yīng)從第一卷72雙補方面入手。應(yīng)知氣陰充足,乃五臟安和,水谷消化的結(jié)果,病情至此本屬飲食不能為肌膚,故廉于飲食者為多,治則養(yǎng)陰氣充,方藥看似對證之治,實際方大補急,反成為脾胃之累,不能消化吸收,也難于達到愈病的目的。是以藥治必須改變恢復胃納脾運的吸收問題,前人早有酸甘合化成陰,辛甘合化成陽的治則。那是以酸斂陰虛之浮火,用甘味以直補其中,先解決脾虛的運弱問題,以辛振奮陽衰后的動力之不足,用甘味亦直補其脾氣,來解決脾虛中寒難運的病理。曾治一晚期腎炎女患者,并兼干咳潮熱,消瘦經(jīng)閉,不思飲食,舌紅絳,脈細數(shù)無力。予以訶子肉12克、生甘草30克,仿小建中湯,取大量之甘味生甘草,作補中之味,服后首先消除了潮熱之浮火,繼續(xù)服此藥月余后諸癥并漸漸痊愈。這實際就是許氏根據(jù)五臟之個別陰的偏虛,依各臟本身的特性,凡肺陰虧虛者用訶子肉或烏梅,心陰虧者用五味子,肝陰虧者用生白芍,脾陰虧者用木瓜,腎陰虧者用熟地,同屬酸藥,分別配用甘味生甘草,達到酸甘合化為陰之目的。
再嚴格使其各歸各經(jīng),要求更純,符合客觀的病理,療效就容易顯明。如果陽虛,則采用辛甘合化為陽,以補陽熱之動力虛虧,具體則有脾陽腎陽之分,由于脾虛不運所形成之陽氣虛衰,進而消瘦羸弱引起的各種久損不復或急病暴傷所致的生機衰微,均須以干姜溫脾,佐生甘草以助其合化為陽之力,若先天虧虛,稟賦不足,或后天失調(diào)太甚,以致機體陽氣大傷,生機頹敗,即應(yīng)以辛熱大溫之附子佐甘草以直補腎陽。因機體之陽熱動能是來源于先天之腎和后天之脾,故一旦顯示出機體之陽氣不足,也只須在脾腎兩臟作補充,而不及于其它之臟。應(yīng)知所指的合化作用,并非同用能化生出所需之新的陰陽,實際酸甘同用與辛甘同用,乃是以酸先斂陰虛后的浮火,使其不再上炎無制,以辛刺激脾腎衰疲之呆滯,而以大量生甘草至甘補中,以復中氣之大虧。況生甘草補而不膩,且含有大量淀粉和豐富的糖分,使其充補長期不能飲食之虧虛,如此病機、病理就可予改善。由于這樣的配伍,所以藥味不多,起的作用則是補陰補陽之實際結(jié)果,前人即將此種措施名之為“合化”而收到預期之功能,加之節(jié)省藥物,減少藥物緊張,若以此簡單的配合,所收到的療效較之復方為佳,這又是從實踐檢驗得來的推陳出新的收獲。如人參味甘性平,前人實踐證明,它具有大補元氣之功,多年來患者和病家,并未因其價昂貴而慎用,反而認為它療效必高而造成不合理的濫用,即以疾病垂危,灌以人參湯為例,不問病情病系何種,僅從盡人事角度出發(fā),明知很難挽回也要多此一舉。如果真是氣陰竭絕,病情危險,單予續(xù)氣,氣無以涵,亦難補固,必以甘溫補精之鹿茸為配,才能起到挽危起廢的作用;若病情尚未險危,早服卻不能耐受。常見一般疾病不問虛實寒熱,為取悅于病家,每方必帶人參,不但給藥物造成浪費,反而給病添上不利因素,還能合理嗎?(三)藥物的代用問題中藥種類眾多,有些是性能接近,但絕不是完全相同,如在某一藥物緊缺時,如何代用,比如對中氣下陷的病證,如生黃芪短缺時,許氏改用味甘氣濃之生甘草,作補中益氣之功,配以味甘微兼辛苦之升麻,使其生出升提強心和增充動力陽生的作用。至于代用療效是否能達到預期效果,許氏通過大量的實踐,臨床上對一切中氣下陷病例,尤其是胃下垂久治不愈者,在重用生甘草30克至60克的同時佐升麻10克,服后自覺癥狀有明顯好轉(zhuǎn),曾有一例堅持服用半年,竟能恢復常態(tài)。至于其他雜病者,亦使二藥配合,療效反比單用生黃芪較好,這是從病理的需要到藥物的代替,其間在分清病理的同時,最重要的是必須驗諸實踐,深切了解兩藥的性能相同,方敢以之為代,若僅從本草書上查找,以為性能相近,任意為代,就非徹底負責了。以下氣第一卷73寬中之萊菔子為例,它的味辛甘性平,前人認為是入脾肺兩經(jīng),功能化痰、消積,實際在方中使用,也就是僅限于下氣寬中這一范圍,因而長期以來,臨床既不敢重用,更不能對這樣非名貴藥物,加以深切研究。應(yīng)知所謂下氣寬中的病理與藥效,再證實其化痰與消積藥理,不難認出在病的機理上,必是氣機郁結(jié)于中,致使肝氣失調(diào),胃之和降受阻,久則濕留蘊痰,食滯為積,先屬氣機之不暢,積漸又成為實邪之有形。萊菔子為日常食用之菜蔬,其下氣寬中之性能,漸應(yīng)用于方藥,下氣之顯示確屬迅速,對于痰涎壅盛中阻,痞悶者,服后尤能結(jié)散氣舒,前人才記錄下其藥性與功能。許氏根據(jù)這樣的藥理,將許多方中屬于寬中降氣的藥物,其性能相近的,遂在臨床以萊菔子取代觀察比較,都取得了滿意的效果,如麻杏石甘湯將杏仁改用為萊菔子;厚樸三物湯將厚樸改用萊菔子;在臨床缺少某種藥物時,才能做到心中有數(shù),才能取得滿意療效,同時也能對病人負責徹底,否則任意取代,不但臨床療效不佳,對病人不負責任,而且濫用了藥物,達不到用藥合理。
五、甘草在臨床使用中的新評價甘草以其味甘甜而得名。然甘與甜雖字義相近,究竟甘較甜含義為廣。說之甘字,“五味之美好者為甘”,即言甘味已遠遠超出甜味之外?!睹t(yī)別錄》謂:“甘草溫中?!苯?jīng)諸實踐它所指的溫,乃溫養(yǎng)之義,中即甘味歸脾,補益中氣之不足,凡病之由于脾虛氣弱者均宜用之。漢代張仲景對甘草的性能體會得比較精細。在《傷寒》、《金匱》兩書里,250余個用方中,就有120方里用甘草。雖說是多數(shù)針對里急,急痛,攣痛,厥冷,煩躁,沖逆等形證而用的,然其立法的本意,仍是溫中補脾益氣的作用。即本草經(jīng)所說的主治煩滿短氣,傷臟咳嗽,止渴,通經(jīng)脈,利氣血,解百藥毒等作用,也屬于改善中氣不足所致的氣血失暢,不能自作平秘的病理。應(yīng)知其味至甘,性則平和,服后脾氣得健而充沛,五臟安和,機體就能驅(qū)逐邪氣,邪氣解則真氣旺,故筋骨肌膚堅實,脾即強健。藥物之凡具有甘味者性多平和,甘味純者,緩和之力益強。病時因機體受邪氣的干擾急疾不安,治則必須充實脾氣,機體始能有力與邪相搏,故所謂的煩滿短氣,正是中氣之勞傷的反映,徒以清熱除煩為治,必致氣益虛而病愈甚。用甘草以補中則脾得溫養(yǎng),即能氣增煩解;久咳損傷肺臟的為傷臟,用甘草從養(yǎng)脾中固肺氣,咳即自止,脾虛失運則津液難生,補脾復運,用甘草則亦運復津生而渴自除,至于通經(jīng)脈利血氣的功能,尤屬用甘草益脾之效;又以甘草具至甘之味,對一些毒性藥物確能中和其毒性反應(yīng),故前人得出“甘草解毒”的認識。實驗證明,甘草含有甘草甜素和甘草次酸素,能抑制胃腸平滑肌的活動而有解除痙攣的作用,使胃液分泌減少,降低胃酸濃度,因此對胃脘痛有效。又根據(jù)其所含的甘草次酸素有類似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樣作用,可使水鈉潴留,升高血壓而使鉀的排出增加。許氏根據(jù)前人對甘草的使用經(jīng)驗和現(xiàn)代實驗研究結(jié)果,結(jié)合自己的臨床體會,認為甘草尚有下列作用:(一)用于合化1.甘酸化陰:陰虛火浮是虛勞病的共同病理。歸根結(jié)蒂屬于脾虛失運。《內(nèi)經(jīng)》雖有甘酸合化之法,卻未見明確實例,許氏在治療陰虛火浮病時,曾有意單獨使用酸味藥物與大量生甘草配伍并獲得滿意療效。因此,許氏認為,陰虛病理之所以形成,多數(shù)是長期脾胃虛衰,津血素虧,重用甘草,除以其溫中益氣之外,最重要的是以其含有大量淀粉和糖分,服后能迅速充填其第一卷74助化精微的物質(zhì),以代替食物,則精微大量補充,陰液即能無缺,再以酸類藥物收斂其上擾之浮火,火降陰充,病即可止。用雖合化,但有分工,在具體針對五臟陰虛不同情況,則有肝陰虛,癥見急躁易怒,頭痛,眩暈,耳鳴,舌干紅,脈細弦數(shù),則用生甘草配生白芍。心陰虛癥見煩躁失眠,盜汗,舌紅或舌中直裂,脈細數(shù),則用五味子配伍。肺陰虛癥見咽燥干咳,咯血或失音,舌前光紅,脈細數(shù),則用訶子肉配伍。脾陰虛癥見口干唇焦,便秘或溏少,不思飲食,舌干,脈細數(shù)則用木瓜配伍。腎陰虛癥見咽痛,顴紅,腰酸潮熱,耳鳴耳聾,足痿,眩暈,舌光,脈弦細則用熟地配伍。臨床各種細微的區(qū)分,另依具體所虛的程度,在兩味藥用量同等的基礎(chǔ)上,視各臟虛的程度,而有單將生甘草從50克漸加至100克或150克不等??傊S氏從實踐到理論,不但進而明了前人合化的本義,而且又產(chǎn)生了治療虛勞的新方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