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武功,是清朝初期的傳統(tǒng),當時確立了大閱、行圍制度,作為倡導騎射之風的措施,皇太極始定大閱制度,順治時確定每三年舉行一次大檢閱典禮,由皇帝全面檢閱王朝的軍事裝備和軍隊的武功技藝,八旗軍隊各按旗分,披鎧戴甲,依次在皇帝面前表演火炮、鳥槍、騎射、布陣、云梯等各種技藝。自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起,康熙皇帝每年都用圍獵組織幾次大規(guī)模的軍事演習,以訓練軍隊的實戰(zhàn)本領。并把圍獵、大閱的禮儀、形式、地點、服裝等都列入典章制度中去。清朝皇帝和宗室大臣,凡參加這種活動的,也都要穿盔甲。
清代一般的盔帽,不論是用鐵或用皮革制成,都在表面髹漆??鼻昂笞笥腋饔幸涣?,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盔盤中間豎有一根插纓槍、雕翎或獺尾用的銅或鐵管。后垂石青等色的絲綢護領,護頸及護耳,上繡紋飾,并綴以銅或鐵泡釘。
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護腋;另在胸前和背后各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腰間左側佩“左擋”,右側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圍裳分成左、右兩幅,穿時以帶系于腰間。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接縫處,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襞膝。以上這些配件除護肩用帶子聯結外,其余均用紐扣相聯。穿時從下而上,先穿圍裳,再穿甲衣,待佩上各種配件后,再戴盔帽。
北京故宮博物院保藏的清代盔甲,以大閱甲制作最為精美,乾隆皇帝的大閱鎧甲胄,與戰(zhàn)場所穿甲胄不同,特點是不用金屬,而用金線在黃緞上繡出金版紋,代替甲上的金屬葉。胄(盔帽)用牛皮制,髹以漆,嵌以東珠,并飾有金梵文。清代在北京南苑新衙門行宮內,原掛有一幅縱322.5厘米、橫232厘米的絹本設色乾隆帝《大閱鎧甲騎馬像》,此畫是乾隆四年,乾隆帝在南苑第一次大閱后,命宮廷畫家意大利人郎世寧所畫,極為寫實逼真,畫中大閱甲的質地、式樣、做法、顏色、花紋都與上述故宮保藏的乾隆帝大閱甲完全相同,并與《皇朝禮器圖》所載大閱甲相符。此甲衣的護領、護肩、護腋、前胸后背、前擋、袖端上都繡有串珠繡的龍紋和彩云、壽山福海紋。下有兩幅圍裳,無襞膝。圍裳內幅橫分為四段,各飾行龍戲珠,以金版紋間隔,行裳側邊及底邊飾升龍和行龍。護心鏡亦以云龍紋板圍護。富麗威嚴,精美無比。北京故宮博物院還保藏著一套乾隆二十六年制成的金銀珠云龍紋甲胄,這套甲胄通身閃爍著金龍,有正龍、升龍、行龍16條。甲分上衣下裳,衣長73厘米,裳長61厘米。衣包括領、袖、護肩、護腋、襠;裳分左右??偣矠?2部件。衣前胸有正龍一條,升龍二條,后背有正龍一條,左右袖各有正龍一條,袖口行龍一條,左右護肩、左右護腋、前襠(衣前遮縫)、左襠(左遮縫)各有正龍一條。左右裳亦各有正龍一條,并有云朵、海水江牙。衣領上嵌有“大清乾隆御用”金色銘文。胄以皮胎髹黑漆,鑲有金、珠裝飾,周圍飾龍紋,并以梵文與瓔珞相間。胄頂以金累絲為座,嵌紅寶石及大珍珠70余顆。胄的護頸、護耳、護項各飾龍紋一條。
這套甲是用小鋼片聯綴而成,表面只露金、銀、銅、黑四色圓珠組成的云龍圖案,重15.4公斤。它是乾清宮養(yǎng)心殿造辦處銅錽作制造。自乾隆二十六年開工,至乾隆二十九年完成。用材有蕪湖鋼、金葉、銀葉、紅銅葉、黑漆。制作過程,先將蕪湖鋼打成厚約1毫米、長4毫米的小鋼片,將小鋼片的一端鑿成半圓珠形,并分別包上金葉、銀葉、銅葉或涂上黑漆,另一端鉆一個供穿線連結的小孔,然后將它們組成云龍,一排排的用線穿釘在底襯上。底子銀色,龍身金色,龍發(fā)龍須龍尾銅色,鉤邊線黑色。全套甲共用60萬顆小鋼片穿連而成,甲里鋪絲綿和綢里。在制作時,先試做成一塊鋼布,乾隆帝見到鋼的顏色不夠華貴,指示要改為金、銀、銅、黑四色,次年又做了試樣,驗明四種顏色不變,乃于乾隆二十六年正式制作。以上情況,在清宮造辦處活計檔有詳細記載。這件珍貴的甲胄,既非皇帝戎裝,也非大閱禮時穿戴,不過是提供皇帝賞玩的珍品。其工技之精巧,可謂稀世珍寶。
清代八旗兵的甲胄,胄用皮革制成,加漆黑漆,顯得堅實厚重。甲衣正黃旗統(tǒng)身黃色,鑲黃旗黃地紅邊,正白旗統(tǒng)身白色,鑲白旗白地紅邊,正紅旗統(tǒng)身紅色,鑲紅旗紅地白邊,正藍旗統(tǒng)身藍色,鑲藍旗藍地紅邊,全身一律鑲有銅質泡釘。甲以棉布為里,以綢為面,中實絲綿。乾隆間兩次由杭州織造局織造,達數萬套,供大閱時穿用,平時則貯藏于西華門城樓內。清代除滿八旗外,在蒙古設蒙古八旗,在漢人設漢八旗,參加大閱的實為滿蒙漢二十四旗,人員多達數萬人。皇帝親轄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稱為上三旗,其余稱為下五旗。

八旗甲胄鑲黃、正黃、正白、鑲白旗

八旗甲胄正紅、鑲紅、正藍、鑲藍

丁汝昌將軍所穿鎧甲

黃綠銅釘絧葉甲

乾隆帝御用藍緞銅釘鐵葉甲

乾隆皇帝的大閱鎧甲

乾隆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