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流性食道炎、慢性淺表性胃炎案
患者馬某某,男,41歲,河北省晉州市總十莊鎮(zhèn)人,主因胃脘部堵悶伴噯氣、燒心反酸一個月就診?,F(xiàn)自覺胃脘部堵悶不適,胸骨后燒灼感,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弦數(shù)。在我院查電子胃鏡結(jié)果示:反流性食道炎、慢性淺表性胃炎。故西醫(yī)診斷為反流性食道炎,慢性淺表性胃炎。中醫(yī)診斷為痞滿,證型:肝胃不和。此乃由于患者情志不遂,肝氣郁滯,失于疏泄,橫逆乘脾犯胃,脾胃升降失常,脾氣受損,運化不利,胃腑失和,氣機不暢所致,治療時應重在疏肝理氣、和胃降逆。故借用小柴胡湯合小陷胸湯加減治療。
馬某某,男,41歲。 初診(2009年6月15日):一月前患者不明原因出現(xiàn)胃脘部堵悶,癥狀時輕時重,患者未在意,也未曾治療?;颊咴V平素易怒,喜好飲酒及辛辣刺激物,曾自服“斯達舒”、“葵花胃康靈”,效果欠佳?,F(xiàn)癥狀加重就診。自覺胸骨后燒灼感,胃脘部堵悶不適,噯氣頻多,餐后經(jīng)常燒心反酸,無惡心嘔吐,口干口苦較重。納少,大便干,2到3日一行,夜寐可。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弦數(shù)。此乃由于肝郁氣滯,橫逆犯胃,脾胃運化失常氣機阻滯所致,故擬用小柴胡湯合小陷胸湯加減治療。 處方: 柴胡15g 黃芩9g 苦參6g 公英15g 石菖蒲12g 郁金12g 蘇葉9g 黃連6g 淸夏6g 瓜蔞12g 枳實12g 川樸12g 廣木香12g 青陳皮各15g 生龍牡各15g 千里香12g 焦三仙30g 大腹皮15g 萊菔子12g 內(nèi)金9g 給予7劑口服,日一劑,水煎服,分早晚兩次服用。中成藥口服安胃片,六味安消散口服。
二診(2009年6月22日):患者訴仍自覺胃脘部堵悶較前稍減,但餐后仍加重,胸骨后燒灼感基本消失,噯氣仍較多,輕微燒心反酸,口干口苦減輕。納差,大便干,1到2日一行,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沉弦。于上方加百合15,烏藥9,女貞子15,旱蓮草15,火麻仁15,繼服7劑。中成藥口服同前。
三診(2009年6月29日):患者自覺胃脘部堵悶較前明顯減輕,餐后仍有噯氣,食欲較前增加,燒心反酸不顯,口干較明顯,無口苦。大便偏干,已經(jīng)1日一次。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沉。于上方去百合、烏藥、生龍牡,加荔枝核15,花粉15,元參15,繼服15劑。中成藥口服同前。
四診(2009年7月13日):患者訴胃脘部輕微堵悶,偶有噯氣,食欲增加,口干已不顯,納可,二便調(diào),舌質(zhì)紅,苔薄白,脈沉。上方加白殘花15,繼服15劑。后隨訪患者告愈,病情穩(wěn)定未復發(fā)。
按:痞滿的發(fā)病誘因很多,其中情志失調(diào)是常見誘因,肝胃不和是典型癥候。情志不遂,肝氣郁滯,失于疏泄,橫逆乘脾犯胃,脾胃升降失常,脾氣受損,運化不利,胃腑失和,氣機不暢,發(fā)為痞滿。方中小柴胡湯為主方,和解少陽,平肝降逆,宣通氣機,在此基礎上加味涼血化濕行氣之品,調(diào)和肝胃,使脾氣升胃和降,肝氣舒。 |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112.胃病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