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筋療法(轉帖) 【中醫(yī)針推外治版】【一】、經筋病癥的病因病理機制淺析  一)、經筋病癥概念 經筋病癥,系指由于外界環(huán)境及體內致病因素的作用,導致人體筋肉系統(tǒng)發(fā)生病變,表現(xiàn)現(xiàn) 醫(yī)學教育網 筋肉急慢性損傷癥、病理體征、功能異常以及不同程度的機體整體影響的臨床證候群。 由于筋肉系統(tǒng)機體組織結構的龐大體系,其結構成份復雜、生理功能多樣化、涉及面廣泛、 承受的任務繁重、受損傷的機遇多等,故經筋病癥屬臨床的常見多發(fā)病癥;不少的疑難病癥 及未明原因的疾病,可由經筋病癥直接或間接導發(fā),這是醫(yī)學潛在課題。但由于我國的經筋 學科處在萌芽發(fā)展的形成階段、經筋病癥的定義及其范疇等,有待于提高和統(tǒng)一認識而逐步 確定。 醫(yī)學教育網 (二)、經筋病癥的病因病理機轉淺析 1.外界異常氣候變化因素正常的外界氣候,俗稱正氣 資料來源 :醫(yī) 學 教 育網 。異常的外界氣候,稱為“六淫”,即 風、寒、暑、濕、燥、火,皆可成為致病的邪氣;以風、寒、濕三邪致病者最常見、其中毒 邪.是經筋病的最常見致病因素。 醫(yī)學教 育網收集整理 機體遇寒,首先毫毛收縮、絡脈收縮,隨之肌筋收縮。寒邪不去,肌筋攣縮不解,發(fā)生“筋 結”性疼痛;久結之肌筋,成為“結塊”,可觸到其結塊的變化形體,經筋病癥患者,對異 常的氣候變化比常人敏感,稱為“陽虛”素質;遇上寒邪,衛(wèi)氣受傷、肌腠閉塞,體內氣機 樞轉失調,內邪比熱,熱氣蒸騰,出現(xiàn)全身不適、舌紅口干脈數(shù),通過揭閉疏筋理腠,起到 解郁泄熱作用,把病癥治愈。 2.外界大學作用因素外界力學作用,如挫、擦、換、碰、撞、擊等作用于機體筋肉,輕者致 不同程度的肌筋受傷,發(fā)生“瘀積”為患;嚴重者,損筋削肉,以致骨折或損及臟腑。是常 見致病因素,也是肌筋病的常見致因之一。 3.機體自身動態(tài)活動的動、靜力學因素機體于空間活動,離不開肌、筋、膜、帶的參與。任 何肢節(jié)、肌筋的活動,都具有活動量度及方向性等的生理因素制約.凡超越生理性負荷的活 動,皆可成為肌筋膜帶的致傷。 肌筋膜帶的機體活動過程,牽拉應力線“超閾限”地作用于“應力點”時,便可導致“應力, 點”的損傷,而形成經筋病灶點。由于損傷后的病灶點具有疼痛性反應,機體為了減輕疼痛, 產生“制痛”反應(現(xiàn)代醫(yī)學稱為保護性反射);“制痛”反應,導至繼發(fā)性損傷。因此,好 筋損傷由點到線,再由線到面,爾后由面的一維向多維演進,最終導致經筋病變系列的形成。 經筋病灶點、病灶線及多維化的經筋病變系列,屬干機自身活動過程發(fā)生的病變,俗稱“內 傷”或自傷性疾患;多呈現(xiàn)隱性損傷形式,與外傷性疾病具有性質上的區(qū)別?!皟葌毙院? 肌筋病癥導致氣滯、血瘀,產生經筋病癥的復雜性及多樣性,從而;臨床上表現(xiàn)經筋病癥的 特點。 經筋病癥的特點,除人們熟悉它的疼痛性、痙縮性及功能障礙等以外,臨床上多不深究它的 痙縮結灶性、痙縮失均衡性、壓迫性、累及性,及累及演進性、隱蔽性、致疲勞性、類似性、 多維性等。經筋療法在臨床實踐中對上述經筋病癥特點加深了認識,從中獲得對現(xiàn)行臨床醫(yī) 療多項疑難課題的有效解答。 經筋損傷后的痙縮性是經筋病的病理、病機基礎。由于筋性痙縮,產生壓迫累及性等特性, 并呈現(xiàn)有可查性的陽性體征。 機體由于職業(yè)工作需要等,處于過長間的靜態(tài)體立,可發(fā)生靜態(tài)性肌筋損傷,是肌筋病癥的 常見致病因素之一。靜態(tài)因素所致的肌筋病癥亦于機體自身“內傷”性疾患,具有隱性損傷 特點。 4.機體“四維相代”因素人體呈扁圓形的立體形態(tài)結構。若因某一局部肌筋的損傷,正如前 所述及,由于機體的“制痛”反應,無論是“自然性制痛”反應,或“強制性制痛”反應, 不僅只會發(fā)生一個側面反應的累及,而是四個側面的累及(即四維象累及)。這便是“四維 相代”。機體“四維相代”反應的論述,始見于中醫(yī)古典《內經·脹論》篇。 機體“四維相代”,具有如下特點:①相代的生理“制痛”反應,可轉化為病理性過程,即 發(fā)生繼發(fā)性病癥。②“自然性制痛”反應,具有隱蔽性,往往不易被察覺,成為臨床醫(yī)學的 疑診、誤診。③“強制性制痛”反應,在機體整體,具有上體向下傾縮,而下體向上抬舉的 傾向,出現(xiàn)非正常體態(tài)表現(xiàn)。以肢體而論,則前后、左右四維,易于發(fā)生“桔抗”性的繼發(fā) 性肌筋損傷。正確認識本課題,具有提高診療質量價值。④原發(fā)性“病灶”,與連鎖反應“結 灶”并存,并可發(fā)生互為因果的牽制性作用。正確理解其原發(fā)與繼發(fā)性病征的始未關系,運 用治標與治本的聯(lián)合施治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治療效果。這是經筋綜合診療法的特點 之一。⑤“四維相代”失衡發(fā)生的經筋病變,具有多維性的特點,即軀體、肢體的經筋損傷, 具有前后及左右四個方面的病變同時并存。在經筋查灶及消灶過程中,必須樹立四繼觀念, 整體診察病情,將隱伏的病變與明顯的臨床表現(xiàn)證候,全盤檢出;整體、全面地加以調治。 這是經筋療法整體觀辨證施治的體現(xiàn),稱之為“多維系列解鎖”療法。 5.經脈“節(jié)交會”調控失萌因素(1)經永“節(jié)交會’,概念:所謂經脈“節(jié)交會”(簡稱“節(jié) 交”,下同),是指以經脈系統(tǒng)運輸血氣,自臟腑至供給的組織(器官)之間,設有級次的“交 與接”、“供與泄”的特殊裝置。這些裝置稱之為“節(jié)交會”,但它與俗稱之“肢節(jié)”含意不 同?!鹅`樞·九針十二原》:“節(jié)之交,三百六一五會,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 散散無窮。所言節(jié)者,神氣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由此可知,“節(jié)交”系祖國醫(yī)學 對于機體經脈系統(tǒng),機能調控方式的表達。深究“節(jié)交”的深層內涵,對于發(fā)掘偉大主庫的 潛能,具有實際意義。 (2)“節(jié)交”結構及其生理主要功能概述:經脈“節(jié)交”,是分有層次、級次的調控裝置, 干臟腑與經脈的接通伊始,至經脈的主要干線的二十八會?!鹅`摳·玉版》:“胃之所出氣血 者,隧也。而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經脈二十八會(1),盡有周紀”。所謂二十八經隧 與五臟六腑之“大絡”,便是經脈“節(jié)交”的一級調控裝置,經脈“節(jié)交”的二級結構裝置, 即經脈、經筋各所別出的十五絡脈及十二經別之銜接部位?!端貑枴庋ā罚骸皩O絡三百六十 五穴會,亦應一歲”,是絡脈之交會所在,屬“節(jié)交”的第三級裝置。“節(jié)交”的第四級裝置, 是孫絡與皮肉之間的交會。《素問·氣穴》“肉之大會為溪,肉之小會為谷。分肉之間,溪谷 之會,以行營衛(wèi),以行大氣……溪谷三百六一五穴會,亦應一歲”。 自臟腑與經脈接通口延至筋肉之溪谷,經脈的“節(jié)交”調控分設四個級次。經脈滲灌至五官、 空竅等器官,亦屬第四級的“節(jié)交”活動。例如,《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云:“十二經脈, 三百六一五絡,其氣血皆上干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于目而為睛。其別氣走耳而為聽。 其宗氣上出于鼻而為臭。其濁氣出于胃,走唇舌而為味”,便是“節(jié)交”的四級裝置概況。 經脈“節(jié)交”調控的生理作用,是將五臟六腑“藏精化物”所形成之血氣精微,輸送周身《靈 樞·邪客》云:“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遂。宗氣積干胸中,出于候嚨, 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營氣者,泌其津液,注入于脈,以化為血、以營四末,內注五臟六腑。 衛(wèi)氣者,出其悍氣之傈疾,先行于四未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晝日行于陽,液行于陰, 常從足少陰之分間,營于五臟六腑……”。營衛(wèi)氣血之運行,一方面是將精微輸入滲灌于需 求的組織,行使“供予”之效益;另一方面,將組織器官代謝之廢物糟粕運走,完成會而“交 接”之效應。“供與求”、“交與接”,合稱為“交會”。經脈“節(jié)交會”的調控,是機體“吐 故納新”生理活動的重要方式;其主要作用,是維持機體的各種活動順利進行,以保持機體 的內環(huán)境及內環(huán)境與外環(huán)境之兩個動態(tài)平衡。 (1)經脈“節(jié)交會”的病理病機淺析:經脈“節(jié)交會”,是水谷入胃化生的營衛(wèi)的重要成份。 它星羅棋布地分布于全身,起著“開合”、“樞轉”的調控作用,其功能狀況如何,直接影響 到營衛(wèi)氣血的運行與滲灌?!鹅`樞·動輸》云:“夫十二經脈者,皆絡三百六十五節(jié),節(jié)有病, 心被(彼)經脈。行陰陽俱靜俱動,若引繩相傾者病”。經脈之營衛(wèi),晝行于陽經,夜行于 陰經,晝夜循行子周身五一周次而復大會,計行程八百一十丈。無論遇到機體之虧虛、或外 邪之侵襲,均可導致調控失靈而形成病變之發(fā)生。《素問·調經淪》曰:“人有精、氣、津、 液、四支(肢)、九竅、五臟、十二部、三百六一五節(jié),乃生百病……五臟之道,皆血于經 隧,以行血行氣,血氣不和,乃百病變化而生,故守經隧”?!鹅`樞·百病始生》:“卒然外中 于寒,若內傷于憂怒,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俞不通,溫氣不行,疑血于里不散,津液澀滲, 著而個去,而積皆成”。從擇舉的經文論述中明確,“守經隧”是經脈“節(jié)交”調控的關鍵; 否則,經脈“節(jié)交”調控,因內外之因素作用,便導致“百病乃生”?!肮?jié)交”病變的機轉, 初期是氣之滯引發(fā)血之澀,繼而進入中期的氣阻而血疑,導致脈道不通,相輸之各級“節(jié)交” 相關,趨向病變難解的“血氣離居”或“血與氣并”;經脈阻竭,筋脈同累,筋失所養(yǎng),聚 結乃成,堅而不散、堵塞一點,牽連一片,病變演進,不可勝數(shù)。 (4)經脈“節(jié)交會”調控失衡產生臨床主要病癥淺解:經脈“節(jié)交會”失衡可發(fā)生的病癥 很多,本節(jié)僅僅以“筋與脈并為系”所發(fā)生的病癥加以闡解?!鹅`樞·小針解》曰:“皮肉筋 脈備有所處者,言經絡各有所主也”。這就是說,皮、肉、筋、脈,各有于機體中所處部位、 經絡,分別以支脈、絡脈、孫絡,對所支配的部位,進行滲灌濡養(yǎng);然而,經脈不是懸空無 聯(lián)之物,它同皮肉筋帶,緊密聯(lián)結,網狀交織,形成皮脈、肌脈、筋脈不可分割的關系,相 依而存。經脈發(fā)生了病癥,證候的表現(xiàn)施治場所,皆于皮肉筋肌之所在,即經絡“各有所主 也”之謂。 充分理解本節(jié)經文的內涵,對于經脈學、經筋學以及其二者之關系,具有決定性意義,它必 將對于祖國醫(yī)學完整的經絡學說產生飛躍,本節(jié)闡解之臨床病癥,就是從“筋脈整體觀”中 派生。 經脈“節(jié)交會”調控失衡是導致經筋病“病灶”形成的重要因素,前已述及,當內外致因的 作用下,經脈“節(jié)交會”調控從生理狀態(tài)變?yōu)檎{控失靈,營衛(wèi)阻滯,脈道攣緊,血氣停澀, 首先發(fā)生的部位,是“節(jié)交會”之各級交會處;隨著病勢的發(fā)展,瘀積形成,脈道閉塞,聚 結乃成,筋脈同累,皮、肉、筋、肌、膜系病變發(fā)生,統(tǒng)稱為“筋肉病癥”之病理性“病灶”。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曰:“切循其經絡之凝澀,結而不通者,此于身皆為痹,甚則不行, 故凝澀。凝澀者,致氣以溫之,血和乃止”。經文所述之“結而不通,于身為痹”之經絡凝 澀的病理性“結灶”,具體以經筋之證候出現(xiàn),稱為經筋病之“病灶”。經筋“病灶”,對臨 床診療,具有特殊意義:其一,可按經切循,查到陽性病灶體征;其二,針對“病灶”施治, 治療的目標準確,療效卓著,具有特效內涵。 經脈“節(jié)交會”凝澀瘀阻,導致以筋經線性的經筋病癥經脈凝澀瘀滯,一般好發(fā)于局部,成 為局限性病灶,但因“節(jié)交會”的調控失職,“宗氣”上輸下達之正常徑路受阻,病變漫延, 由點發(fā)展為線住病癥。例如,足悅癥?!鹅`樞·刺節(jié)真邪》云:“宗氣留于海,其下者,往于 氣街,其上者,走于息道。故厥氣在足,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鹅`樞·百病始 生》“厥氣生足挽(下肢滯痛,行走不便),挽生脛塞則血脈凝澀”。足挽之癥,臨床常表現(xiàn) 為足太陽經瀝的病癥,屬經脈線性的常見病變之一。 經脈“節(jié)天會”澀滯可形成區(qū)域性的痹痛瘤疾,經脈“節(jié)交會”營衛(wèi)澀滯停留于某一局部區(qū) 域,特別是某些筋膜比較集結、弦緊度較大的部位,例如,顳筋區(qū)、眶膈筋區(qū)等,由于澀滯 導致筋脈的失養(yǎng),加上弦緊的張力牽拉,病變的消散遲緩,久而成為痼疾;病情表現(xiàn)反復, 遇寒則發(fā),頭痛偏于一側,尚可導致眩暈出現(xiàn),成為“筋性眩暈癥”之臨證一征。切循可見, “筋注病灶”,數(shù)目較多;運用“微針系統(tǒng)”療法療效顯著。 經脈“節(jié)交會”表里關系的調控失衡,可能是“皮膚一內臟”病理互相感應之通道。臟器疾 病,致皮膚某些部位出現(xiàn)過敏區(qū)一賀得區(qū)?,F(xiàn)代醫(yī)學,從神經分布的聯(lián)系作解釋「1」;也有 醫(yī)家認為“病理信息通過相連的神經突起遺跡路線’的傳導關系「2」”。在中醫(yī)學,經絡表 理聯(lián)系,解釋這個課題。中西醫(yī)學,對本課題的解釋方法有所不同,但都對這種互相聯(lián)系的 病理反應有共識,并著重干解釋內臟病變在皮膚發(fā)生的過敏區(qū)(詳見“內臟疾患皮膚過敏區(qū) 圖示1~2附圖)。經筋學科,從筋脈、筋網結構觀察,從受邪致因,特別是寒濕之邪侵襲。 邪之寒注,致筋脈收引,濕邪阻滯經絡,寒濕挾襲,經絡攣縮,氣血阻澀,肌筋疼痛,劇烈 難忍。疼痛部位,同臟器位置,呈重疊關系,直假混淆。通過檢查經筋“病灶”,發(fā)現(xiàn)陽性 體證。以理筋消灶,病痛即解,如筋性類冠心病、筋性類腎絞痛癥、筋性肝區(qū)疼痛、慢性筋 性“梅核氣”等。從實踐上,揭示機體表層之肌膚筋肉,可以發(fā)生類實質器官病征的;廟床 表現(xiàn),對“皮膚-內臟”病理性感應關系,提供自表達里為重點的啟示,值得臨床進一步深 究。 6.機體“氣待”節(jié)段調控失衡因素“氣街”概念。“氣街”,是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關于機體氣的樞 轉樞紐(中樞),對其所管轄區(qū)域行使分節(jié)段性調控方法的論述。 由于人體縱軸長而橫徑短,“氣”從頭部運行至下肢的足底途長而道遠,猶似電之遠途輸送 需要安裝變電,分為節(jié)段加以調理控制,才能保證所需必達、暢通無阻?!皻狻钡膹铰窐屑~, 稱“氣街”。《靈樞·動輸》云:“四氣街者,氣之徑路也”?!鹅`樞·衛(wèi)氣》:“胸有氣街,腹 有氣街,頭有氣街,腔有氣街”,由此可知,氣街樞紐有四,即頭氣街,胸氣街、腹氣街及 脛(臀以下)氣街,即人體分為四個“氣街”生理節(jié)段調控。 “氣街”節(jié)段調控,可以認為是機體“節(jié)交會”生理調控基礎上的晉級調控,在“氣”的調 控量、牽涉面和范圍等都更宏大,其調控具有下列生理功能作用;①縱貫注的“氣調控”。 即頭“氣街”的氣樞紐的氣,向胸腹、脛臀、直至足底趾未及上肢末梢的樞轉調控功能,是 機體整體性氣調控的主要方式,其中由于“維筋相交”關系《靈樞·經筋》篇作了有關左右 交叉的“維筋相交”調控反應之敘述,也作了上及上、下及上關系的敘述;②橫貫性的調控 功能。分為頭頸、胸腹、腔臀的節(jié)段性前后關系的調控,以背部調控心腹為主要形式,故有 “背心相引”、“腰腹相引”等反應聯(lián)系?!端貑枴庋ā吩疲骸氨承匦埃ㄐ保┫店庩栕笥?,如 此其前后痛澀……背與心相控而痛,所治者天突與十椎及上紀、上綱者,胃脘也”。③側支 循環(huán)代償功能。當肢未氣運受到阻閉時,“氣街”具有側支循行的代償功能作用?!鹅`樞·動 輸》把側支循行代償功能,稱為“絡絕徑(氣街)通”的調節(jié)。 “氣街”節(jié)段調控失衡,產生復雜的經筋病癥:由于“氣街”的氣機樞轉全身,其功能失衡, 臨床上產生以經筋攣縮制痛為表現(xiàn)形式的復雜氣病。;臨床稱為“氣痛”?!鹅`樞·衛(wèi)氣》“胸 有氣街,腹有氣街,頭有氣街,腔有氣街。故氣在頭者,止之于胸;氣在胸者,止之于鷹與 背腦;氣在腹者,止之于背胸,與沖脈于臍左右動脈者;氣在腔者,止之于氣街,與承山踝 上以下……”。從上述經文,可以看出“氣街”調控失衡所導致的病癥,具有廣泛性、上及 下、前及后與后及前等特點。 ①頭“氣街”調控失衡,發(fā)生腦轉耳鳴,眩暈,目無所見,懈怠安臥等。《靈樞·海論》“腦 ②為髓海,其輸上在于蓋,下在風府”,故治療頭“氣街”病癥,當取頭蓋及風府穴等。 ②胸“氣街”調控失衡,胸鷹與背部,發(fā)生“背心相控而痛”等病征,止之于胸及背胞。 ③腹“氣街”調控失衡,與背部及“沖脈”發(fā)生聯(lián),止之于背部臟腑的腧穴及“沖脈”臍部 所有的部位。 ④脛“氣街”調控失衡,與腹氣街及小腿氣的樞轉有關,例如:“足挽癥”使腔氣街調控失 衡的病癥,止之于腹氣街及承山踝上以下。 7.“氣血虧損”因素氣與血,是滲灌臟腑,濡養(yǎng)筋肉肢節(jié)及人的“神之所養(yǎng)”物質。氣血和 調,則臟腑居安,肢節(jié)解利,分肉調柔,耳目聰利。《素問·上古天真論》云:“法于陰陽, 和于術數(shù),飲食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這是人之應有的常態(tài)。然而,人在蒼天綠地之中,盡管想方設法,百護于防,恬談虛無,仍 然避免不了八風賊邪之襲侵,日常之形樂志苦等,皆可導致疾病之起?!端貑枴ふ{經論》云: “神,有余有不足;氣,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 凡此一者,其氣不等也”。本經文列舉五種各之有余與不足中,都是由于人的天稟賦“氣” 之不均等。故可知,人之先天賦予的條件不同,乃是疾病成因之一?,F(xiàn)代醫(yī)學所說的“基因”、 “過敏素質”、“遺傳性因素”等,都肯定人之所病,有先天之因素,肌筋性病癥,先天性因 素對于病癥的發(fā)生、發(fā)展和結局,有著密切的關系。在中醫(yī)學,以“氣”的不足,慨括表達 人群中之先天性差異,雖然所說者尚欠具體,但已表明對人的先天因素,可以成為疾病成因 的本質問題具有認識。它包含著“氣”與肌筋病癥關系密切的闡述?!鹅`樞·五變》曰:“人 之有常也,亦因骨節(jié)皮膚腠理之不堅固者,邪之所舍也,故常為病也”。 氣血同肌筋病癥的密切關系,尚在人的臟腑所主所應中表現(xiàn)。《靈樞,本臟》:“肺合大腸, 大腸者,皮其應;心合小腸,小腸者,脈其應;肝合膽,膽者,筋其應;脾合胃,胃者,肉 其應;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拔迮K皆堅者,無??;五臟皆脆者,不 離于病”。由于筋脈同臟腑具有應、主的關系,所以臟腑之堅與脆,均可導致筋肉病癥的發(fā) 生。例如,脾主機肉,當脾胃虛衰,則肌肉失去所主而萎軟乏力。 氣血營行于經脈之中?!鹅`樞·本臟》:“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jié)者 也”。這是血氣筋脈之正常狀態(tài),但人在復雜的環(huán)境中,正如《靈樞·五變》所說:“夫天之 生風者……非求人而人自犯之”?!端貑枴に臅r刺逆從論》:“邪氣者,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 至其變化,不可為度”?!鹅`樞·賊風》“賊風邪風之傷人也,令人病……此皆賞有所傷于濕, 藏于血脈之中,分肉之間,久留而不去……其開而迂風塞,則血氣凝結,與故邪相襲,則為 寒痹。其有熱則汗出,汗出則受風,雖不迂賊風邪氣,必由內加而發(fā)”。 從上述擇舉的經文可知,經脈對于維持機體的正常活動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但因機體的內 因變比,加上賊風邪氣之難于絕對避免,經脈血氣,受到邪氣之侵襲,或再與故邪襲,則成 為痹病等之肌筋病癥,出現(xiàn)肌筋之疼痛、痹軟等;如為熱邪耗氣,則氣虛不足營筋,則為筋 肉萎軟。是故氣血筋脈,聯(lián)為一體。經脈、臟腑發(fā)生虛實病變,必導致筋肉病癥產生。所以, 治療筋肉的疾病,要從臟腑、經脈、氣血等著手施冶。 8.機體情志及其他病癥累及因素機體思想因素、情志浮動、過度思慮等,處于緊張狀態(tài)時.對 肌筋產生明顯的影響,以肌筋緊縮為臨床主要表現(xiàn)。 機體的其他病癥,均可對經筋病癥發(fā)生累及,出現(xiàn)經筋病癥的臨床表現(xiàn).例如,齒源性的顆 筋疼痛,眼原性的頭痛等等,故對經筋病癥臨床出現(xiàn),應全面的查明致病原因。 經筋病癥,是在外因作用、機體反應情況產生,它的病理,主要是筋與脈的攣縮,導致氣滯 血瘀,局部形成病灶,成為機體的惡性刺激來源,繼而影響機體有關功能,發(fā)生頑固性病癥, 因此,經筋療法把查灶消灶作為經筋病癥的主要診療手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