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侗族中國少數(shù)民族之一。居住區(qū)主要在貴州、湖南和廣西的交界處,湖北恩施也有部分侗族。侗族人口總數(shù)為296萬人。侗族在老撾也有一個分支,叫“康族”。新上日志《農(nóng)歷七月二十日劍河侗族趕歌會》一笑堂采編

趕歌會,漢語直譯為“趕歌堂”。劍河縣境內(nèi)最大的歌場是高壩歌場(盤溪高壩村),人多時可達萬余人,時間為每年農(nóng)歷七月二十日。每逢這一天,劍河、錦屏、天柱等縣的侗族姑娘、后生們都云集此處玩山?jīng)鲈?,中老年人也去賽歌。過去持續(xù)三天三夜,今持續(xù)一天一夜。 關于歌會的來歷,傳說較多,但大多與賽歌、修塘有關。一說過去高壩出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女歌手“慣妹”,其求夫配偶的手段是唱歌,她出言說,誰唱得贏她,她就嫁給誰,可年復一年,沒有一個后生唱得贏她,最后她老了,便跳塘自盡,這一天是七月二十日。人們?yōu)榱思o念她便興起了這個歌場。一說原來有一位補老住在八仙洞附近,他有8個姑娘,個個能歌善舞,其求夫配偶的條件也是賽歌、挖塘,誰能在她們家住的后山上挖出水塘來,并唱得贏她們姐妹中的哪一個,哪一個就嫁給他,許多后生都來與八姐妹賽歌挖山尋水,年復一年,竟沒一個后生唱贏她們當中的任何一個,最后,她們終于挖出了三眼塘,但人也老了,都成仙上天去了,而把軀殼留在八仙洞那個地方(今平岑水庫附近)。 為了紀念這事,便興起了趕歌會。 1985年7月,位于縣城清水江上的大橋建成,通車典禮時值農(nóng)歷六月六日,全縣及鄰縣各族人民紛紛云集縣城慶賀,青年們借此機會玩山唱歌,從此年年不斷,而形成六月六縣城歌場。第一年達2萬余人,以后每年不下萬余人。此歌場各族男女青年都參加。每至六月六前后幾天,縣城侗歌、苗歌、漢歌歌聲此起彼落,熱鬧非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