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封建王朝歷時2000多年,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改朝換代。那么,封建王朝國家的最高權力是如何更迭的? 皇太子模式 作為中國封建時代國家最高“領導人”, 皇帝一般實行終身制,非駕崩(死亡)權力不會轉移。為了保證皇朝不倒,當政皇帝一般會從子孫中選定接班人,此即“皇太子模式”。 皇太子是封建朝代法定繼承人,皇太子模式則是以皇太子為中心的交接制度。如統(tǒng)治中國年代最久的封建王朝劉姓西漢,開國之君、高祖劉邦在公元前202年當了皇帝后,便冊立他與皇后呂雉生的大兒子劉盈為皇太子。劉盈在劉邦死后順利繼帝位,史稱漢惠帝。 但這種以指定接班人為特征的“皇太子模式”有先天性的缺陷,即即便長子無能也可以當皇帝,接管國家最高權力。中國歷史上大小皇帝超過200個,大部分是庸君昏王,就是皇太子模式造成的。 太上皇模式 “太上皇”是對皇帝父親的一種尊稱,“太上皇模式”是皇帝主動或被動退位,提前實現(xiàn)國家權力交接的程序。它打破了古代國家最高權力從一而終、“皇帝當?shù)剿馈钡膫鹘y(tǒng),可謂是禪位制度的內部變種。粗略統(tǒng)計,中國歷史上有大小25位太上皇。 太上皇模式相對來說少血腥氣,是比較溫和的一種國家政治權力交接規(guī)則,能者上,庸者下,理論上說對保持政權穩(wěn)定過渡和國家發(fā)展十分有益,但太上皇的政治影子實際上是無處不在的。 宮廷政變模式 皇太子模式初衷是盡早確立接班人,以避免內亂。但是,“立長”、“立嫡”的標準,顯然從制度上剝奪了同是“龍的血脈”的其他皇子榮登大位的權利和機會,有想法的皇子豈能甘心?于是以兄弟反目、手足相殘為特征,充滿血腥氣息的“宮廷政變模式”應勢而生。 通過宮廷政變模式成功完成權力轉移的歷代不絕,歷史上創(chuàng)造了“貞觀之治”盛世的唐太宗李世民,就是這樣當上皇帝的?!缎绿茣ぬ诒炯o第二》記載,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時為秦王的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殺掉皇太子李建成,逼李淵確立他為唐朝接班人。不久又采取太上皇模式,軟逼李淵于同月十六(公歷7月14日)下親筆詔書“朕應當加上太上皇的尊號”禪位,李世民于當年八月如愿當上了大唐皇帝。 密儲模式 到了清代,中國國家政治權力交接出現(xiàn)了新氣象,在“皇太子模式”基礎上,清代改革過早公開接班人的做法,而是秘密指定皇太子,但不公開詔書,秘藏起來,等先皇駕崩后才公開,此即“密儲模式”。 密儲模式首創(chuàng)者是清入關后的第三位皇帝、清世宗胤禛亦即雍正皇帝?;蛟S是意識到傳統(tǒng)皇太子模式選擇接班人的不足和危險,當上皇帝后,胤禛著手制定新的皇權交換規(guī)則,以避免斧聲燭影、兄弟相殘。 “密儲模式”在中國系清代首用,但在國外早有先例?!侗笔贰の饔騻鳌酚涊d,當年波斯國(今伊朗一帶)國王權力交接便采取這種模式:“王即位以后,擇諸子內賢者,密書其名,封之于庫,諸子及大臣莫之知也。王死,眾乃共發(fā)書視之,其封內有名者,即立以為王?!庇赫蛟S是受此啟發(fā)。 【《北京晚報》10月28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