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經》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 又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那么,什么是形、道、器? 形是指現(xiàn)象,道是指本體,器是指作用。 人見到一種現(xiàn)象,往往會思索:它是什么?從何產生?歸向何處? 不僅常人如此,圣人亦會如此,只不過各自境界有差別而已。 從一種現(xiàn)象(如打雷、閃電、萬物生滅等),進而思索其根源何處,有何規(guī)律; 就會概括、上升(形而上)到理論的高度,而發(fā)現(xiàn)道為萬有之源。 從一種現(xiàn)象,進而思索其于人有何用處; 就會衍生、發(fā)明(形而下)出種種器物之用,如鋸子、蒸汽機之類。 一般來說,形而上者,成為哲學;形而下者,成為科學。 或上或下,或道或器,皆是由形而起。亦可以說,形是相,道是體,器是用。 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向來重視體相用三者的關系。 而儒家,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一直占主導地位。 儒家提倡“格物致知”,即善于觀察形(事物,現(xiàn)象),從中獲得知識、智慧。 格物致知的目的,儒家認為應偏重于道,而不是器。 孔子云:朝聞道,夕死可矣。 又云:君子不器。 人為萬物之靈,追求的不是物質上的滿足,而應該是精神上的豐富。 不僅是儒家如此,道家、佛家亦如此。 當然,儒家亦深知“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孔子亦說自己“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但是,孔子更欣賞顏回那種一簞食、一瓢飲,身居陋室而專心求道的作風。 從另一角度看,道是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圣人明白大道,可使天下垂拱而治,無為而無不為也。 而器,則有其局限性,僅能作某方面或幾方面之用,亦會隨著時代的進步而被淘汰。 道家提倡自知者明,反對在外物上用功,比如莊子的文章中,處處在批判善于工巧之人。 儒家是倡導中庸之道的,當然不會絕對地反對器之用; 只不過,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儒家更重視道之用。 道,猶如熊掌;器,猶如魚。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則舍魚而取熊掌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