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血失調 氣屬于陽,血屬于陰,氣與血之間具有陰陽相隨、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關系。一旦氣血互根互用功能的失調,臨床主要表現為氣滯血瘀、氣不攝血、氣隨血脫、氣血兩虛、氣血失和和不榮經脈等幾方面的癥狀。 氣滯血瘀 是指由于氣的運行郁滯不暢,以致血液循行障礙,繼而出現血瘀的病理狀態(tài)。多由于情志內傷,抑郁不遂,氣機阻滯而成血瘀。亦可因閃挫外傷等因素傷及氣血,而致氣滯和血瘀同時形成。 氣不攝血 主要指氣虛不足,固攝血液的功能減退,而致血不循經,逸出于脈外,從而導致各種失血的病理狀態(tài)。多與久病傷脾,脾氣虛損,中氣不足有關。臨床常見便血、尿血、婦女崩漏等癥,還見于皮下出血或紫斑等。 氣隨血脫 是指在大出血的同時,氣亦隨著血液的流失而脫散,從而形成虛脫的危象。臨床常見冷汗淋漓、四肢厥冷、暈厥、脈芤或沉細而微。 氣血兩虛 是指氣虛和血虛的同時存在的病理狀態(tài)。多因久病耗傷,或先有失血,氣隨血衰;或先因氣虛,血無以生化而日漸虧少,從而形成氣血兩虛病證。臨床常見面色淡白或萎黃、少氣懶言、疲乏無力、形體瘦怯、心悸失眠、肌膚干燥,肢體麻木等氣血不足癥狀。 氣血不榮經脈 主要指因為氣血兩虛,以致氣血之間相互為用的功能失于和調,影響了經脈、筋肉和肌膚的濡養(yǎng)。常見肢體麻木不仁,或運動失靈,甚則不用或皮膚搔癢,或肌膚干燥,甚則肌膚甲錯等癥。 |
|
|
來自: 水面回風 > 《中醫(yī)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