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小冬祖父孟七,山東人,清道光年間生于魯南騰州。少練武,文武雙全,能演戲,尤擅武戲,有不少絕活,如單手接空中飛刀,從不失手,空翻跟頭數(shù)十個,面不改色。梨園武生中、無人能及。
咸豐年間,孟七流落漢口,以演戲為生,后隨那草臺班子加入陳玉成部太平軍。征戰(zhàn)鄂贛皖諸省,與清軍交戰(zhàn)。皖江地區(qū)為主戰(zhàn)場,這兒的懷寧即為京劇創(chuàng)始人程長庚、夏奎章的家鄉(xiāng)。太平軍西戰(zhàn)場主帥陳玉成卓具見識。他注意到部下十余萬皖鄂籍將士酷愛看京劇,遂在軍中組建起同春社,排練演出《捉放曹》《紅羊傳》等劇目,大受將士們歡迎。孟七自然成為主要演員。他的武功好,唱腔洪亮豪邁。據(jù)說百姓們也很愛看他的戲。
1859年后,皖鄂戰(zhàn)事激烈,已封英王的陳玉成特調(diào)同春社回天京,住進城南金沙井英王府(后遷水西門內(nèi)小姚家港)。由內(nèi)官大司馬兼班主,武生孟七兼總教習。那幾年里同春社演出過《大戰(zhàn)鐵公雞》《紅羊傳》等全本戲,大受天京軍民歡迎,激勵了士氣。孟七飾的太平軍勇將石祥禎做唱功俱佳,走紅一時……太平天國失敗后,孟七流落上海,隱姓埋名,以教戲為生。
據(jù)說海派武戲不少獨到之處都源于孟七,其影響之大,不言而喻。孟七生有五子,各有特長,皆成為京劇藝術(shù)家,名女伶孟小冬即老四孟鴻群所生。
孟小冬,原名若蘭,又名令輝,1907年出生于上海,生日是臘月初六,故名小冬。她父親是老生,她卻師從于姑父仇月祥,仇屬于孫菊仙這一流派,孟小冬初期的唱法也是孫派的路子。她九歲拜仇月祥為師,十二歲便在上海登臺演出了。在大世界的乾坤大劇場開鑼,嗓音甜潤,演技清純自然,大受觀眾稱贊。不久即隨戲班子遠赴南洋跑碼頭,受到生活的磨煉。
回滬后,孟小冬常在青幫大亨黃金榮辦的榮記大舞臺演戲。1923年底,她隨班子首次到南京演出。當年,尚很少有像點樣的戲班子來南京掛牌演出,蓋因民初的南京在直系將領(lǐng)齊燮元控制下,市面蕭條,城南夫子廟地區(qū)尚沒有大劇院,只有下關(guān)江邊商埠街一帶有兩家中型木結(jié)構(gòu)戲園子可供演出。江北浦口和浦鎮(zhèn)的北方籍居民甚多,又都愛看京劇,提供了票房保證,戲班子連演《空城計》《太君辭朝》《寇準罵殿》等老本子戲達半個月,觀眾逾萬,給下關(guān)帶來一時的熱鬧。孟小冬年方16歲,已掛牌居前十名之列。南京報上廣告也屢見其名,而排在她名前的呂月樵、張文艷、林樹森等九人都已是名角。
在清末,凡涉身太平軍的人皆稱“附逆”,弄不好受官府緝拿嚴辦,甚至有性命之憂。進入民國后,時局改變,孟小冬和父母叔伯輩都松了口氣。這回來南京演出,她不由對已亡故的祖父更添懷念之情。父親舊日燈下常講述的祖父孟七在南京英王府同春社唱戲教戲的往事又迭次浮上心頭。某日她從下關(guān)車站搭乘小火車穿過金川門進城尋訪祖父唱過戲的地方。孟小冬曾在城東小營演武廳久久地徘徊,仿佛看到英姿勃發(fā)的祖父全副披掛,粉墨登場,一聲長嘯引來操場上上萬太平軍將士歡呼。在城南金沙井古老宅院里,她又仿佛看到祖父武生行頭,耐心地輔導同春社科班里招募來的一群稚氣未脫的男孩女孩吊嗓子、練步法……孟小冬竟生出自豪之感。她后來一直認為:祖父孟七是很了不起的梨園人物。在她晚年的回憶文章中,她也以是孟七的孫女兒為榮。
完成南京演出任務(wù)后,志向高遠的孟小冬隨姑父仇月祥北上,先在天津搭班演出,取得成功。一年后進入北京,問藝于孫佐臣、王君直等名家,專心學譚派的唱腔。孟小冬悟性極高,扮相又清逸傳神。孫佐臣乃是為大師譚鑫培操琴的名手,名重京津。他出于器重孟小冬,居然在一次演出中主動為她操琴,助她成為京劇界徐徐上升的新星。在上世紀20年代的北京,京劇盛極一時,名家高手云集。孟小冬為求上進后又轉(zhuǎn)拜名家余叔巖為師,仍專攻老生。幾次與名傾天下的梅蘭芳同臺演出。
1947年,孟嫁給了杜月笙。全國解放前夕,同去香港。1952年杜月笙病故。1967年,孤寂多年的孟小冬移居臺北,十年后,她的傳奇人生終告落幕,終年60歲。(錢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