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可換接口系列鏡頭

 無尾巴的老虎 2012-09-24

提起可換接口系列鏡頭,人們可能都會想起 Tamron (騰龍)的 Adaptall(百搭)接環(huán)系列。更確切的說,應該是 1979 年推出的 SP 系列鏡頭配的百搭可換接口更為大家所熟悉。

先看看可換接口鏡頭的歷史:早在 1957 年,Tamron 公司就看好了可換接口鏡頭(一支鏡頭可以通過更換不同接口以用在不同卡口的機身上)市場,第一個推出了 T 口鏡頭,開創(chuàng)可換接口鏡頭的先河。T 的意思有些人說是 Tamron。但我個人更傾向于 Thread(羅口)的縮寫的解釋。當時的設計是可換接口和鏡身的聯(lián)結(jié)用羅口。這是一個最簡單的 42mm 直徑 0.75mm 羅距的設計,沒有自動光圈,缺點很突出。稍后又有 T2 一起上市。T2 是由里外兩個環(huán)組成的,這樣就可以調(diào)整不同的機身和鏡頭的準確定位?,F(xiàn)在我們通常把這兩種手動接口統(tǒng)稱 T 口。當時的 T 口鏡頭各個焦段都有。到了 80 年代可換鏡頭市場發(fā)展到最后就只剩下不太常見的超廣角和超長焦鏡頭都還是用 T 口設計并一直沿用到今天。如 Spiratone (Sigma 生產(chǎn))的 12mm 魚眼 和 18mm 鏡頭,還有很多牌子的 300mm 以上的鏡頭,折反鏡頭等等?,F(xiàn)在一支 T 接口要 15 美元左右。

時間步入 60 年代中后葉,當時單反相機市場也步入成熟期,鏡頭也有了自動光圈功能。當時的鏡頭上有 Auto 字樣的就是 Auto Apreture 自動光圈意思,可不是自動對焦。市面上許多品牌相機都也已經(jīng)使用自己的卡口:如 Canon FL,Nikon F,Minolta MC,Miranda,Petri,Konica,Topcon等。唯有 Pentax 陣營(Mamiya/Sekor,Yashica,Chinon,Cosina,Contax,Ricoh,F(xiàn)ujica)還使用 M42 羅口。

順應潮流,Tamron 推出 T 口的改進產(chǎn)品 Adaptamatic 可換接口系列鏡頭。與此同時,其他一些鏡頭廠家也都看好了這塊餅,也開始紛紛進入該市場。其中比較有競爭力的是 Sigma 的 YS 鏡頭和 Komura 的 Uniadapt 鏡頭系列。Adaptamatic 雖然已有可實現(xiàn)自動光圈設計,但鏡頭又大又笨,接環(huán)設計也不太方便使用,所以沒能成為市場主流。但是當時的經(jīng)銷商確實是非常喜歡這個產(chǎn)品,因為他們不用進太多的鏡頭做庫存,只多進些接口就是了,節(jié)省了大量流動資金。

現(xiàn)在進入正題。這時候 Tokina 吸取了 Adaptamatic 的不足,推出了 T4 設計。有的文章說還是 Tamron 設計的T4...... 但由 Tokina 來生產(chǎn)并掛 Soligor 和 Vivitar 的牌子就太不合Tamron 的一貫獨家經(jīng)營邏輯了?;蛟S是由 Tamron 設計的,賣給了 Soligor 和 Vivitar 然后由 Tokina 來生產(chǎn)...等等很多假設。不管怎莫說,這個 T4 設計比當時的所有對手都好??膳浜袭敃r市面上的幾乎所有相機廠家的卡口實現(xiàn)了全開光圈測光和自動光圈功能。Tokina 的這個系列鏡頭是通過當時在北美的兩家攝影器材經(jīng)銷商 Allied Impex Corporation (簡稱 AIC)和 Ponder & Best (簡稱 PB)以 Vivitar 和 Soligor 品牌銷售的。AIC 當時主營 Miranda 相機和 Soligor 鏡頭。PB 則經(jīng)銷 Vivitar , Mamiya/Sekor 相機和鏡頭。T4 系列鏡頭比當時 Tamron 的更加緊湊和容易使用,制造質(zhì)量很好,光學質(zhì)量也非常好。此系列鏡頭一推出就大獲成功。有趣的是這兩家經(jīng)銷商所賣的 Soligor 和 Vivitar 的 T4鏡頭都是 Tokina 生產(chǎn)的,是完全一樣的東西,在北美市場上的零售價格也只差 1 到 2 美元。所不同的只是外觀上的,Soligor 的光圈環(huán)是白色的,比較好辨認。Vivitar 的則是和鏡身一樣的黑色。我個人覺得比較喜歡 Soligor 的,用料比較扎實些。

左面兩支鏡頭是 T4 的 Soligor 和 Vivitar ,右面的是 TX Vivitar 的(圖)。

T4 鏡頭定焦有:21mm/3.8; 24mm/2.8; 28mm/2.8; 35mm/2.8; 105mm/2.8; 135mm/3.5; 135mm/2.8; 200mm/3.5; 250mm/4.5; 300mm/5.5; 400mm/6.3;
變焦有:55-135mm/3.5; 90-230mm/4.5; 75-260mm/4.5

這些鏡頭直到 70年代依然十分流行。今天的二手市場也常見。28mm,35mm 和 135mm 鏡頭較多。200mm 和 300mm 比較少。24mm 和 105mm 更少見。21mm 和 250mm 的就罕見了,碰到一定拿下。幾支變焦鏡倒是常有,但因為都比較大和重,不太方便使用,除非你的胳膊比較粗。

可換接環(huán)有:Canon FL,Minolta MC,Topcon RE,Olympus OM,Leicaflex SL,Petri, Exakta, Nikon F,Pentax M42。Miranda 有兩個接口 FG 和 Automex 分別配合 Sensomat 和 Sensonex 相機使用。Konica Autoreflex 接環(huán)也有但是不能實現(xiàn)自動曝光。這是 T4 接口唯一的不足。

時間到了70年代初,各家相機廠又改進了自己的卡口,可以將光圈信息傳遞給機身以實現(xiàn)自動曝光(AE)功能。如 Canon 推出了 FD 卡口,隨 Pentax 推出的 ES 口,Mamiya 和 Fujica 也都推出了可全開光圈測光并可 AE 的 SX 和 ST M42 接口。在 Konica 之后,Miranda 和 Petri 也改進了卡口增加了自動曝光功能。Minolta 和 Nikon 也相繼推出 MD 和 AI 卡口。到了 1973 年,T4 設計已經(jīng)跟不上潮流。

1974 年,Vivitar 一枝獨秀的在 T4 基礎上推出了 TX 接口鏡頭。這次 Soligor 沒有跟進,而是晚兩年推出自己的 U/S 可換接口鏡頭系列。TX 接口鏡頭實現(xiàn)了 AE 功能以配合當時單反相機的發(fā)展。而 Tamron 在 這段時間里沒有與 T4 和 TX 相競爭的產(chǎn)品。直到 1976 年 Tamron 推出 Adaptall 才搶回了市場。可見 Tamron 在可換接口鏡頭方面曾經(jīng)落后于 Tokina 近 5 年。雖然 TX 鏡頭何時停產(chǎn)無從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當 Tamron 的百搭接環(huán)推出來后,由于 Tamron 具有整合的供應鏈和設計優(yōu)勢而贏得了可換接口鏡頭市場。當然,到了1985 年單反相機進入自動對焦(AF)時代后,這種一鏡多用的理念就無法再繼續(xù)實現(xiàn)下去。各獨立鏡頭廠家只能又回到固定卡口鏡頭市場。用政治經(jīng)濟學的觀點說:延續(xù)了近 30 年的鏡頭解放運動終于被以技術進步為表面現(xiàn)象的金錢目的(市場贏利)所扼殺。

看看 TX 鏡身和可換接口的聯(lián)結(jié)處與 T4 的區(qū)別。右面的是 T4(圖)。大多數(shù) T4 接口可以用在 TX 鏡身上,但TX接口和 T4 鏡身不兼容。

TX 鏡頭定焦有:24mm/2.8; 28mm/2.8; 35mm/2.8; 135mm/2.8; 200mm/3.5; 300mm/5.6; 400mm/5.6
另外有兩支折反 600mm 和 800mm T 口的這里就不算了。

變焦:35-105mm/3.5; 90-230mm/4.5; 70-150mm/3.8; 100-300mm/5.0; 80-200mm/4.0

以我的經(jīng)驗,T4 鏡頭 Vivitar 牌子的比 Soligor 的在二手市場里多一些。TX 比 T4 又較常見。而 TX只有 Vivitar 有,所以總的來說 Vivitar 比Soligor 常見。在很多網(wǎng)頁上見到的 TX 鏡頭的資料里定焦鏡的光圈都是 2.8 的,可俺淘到的 2.5 的卻占多數(shù)??赡?2.5 比 2.8 的更早一些,從可換接口的鏡身鎖扭處可已看到。2.8 的鎖扭已經(jīng)比 2.5 的小很多,也精致很多。而 2.5 的和 T4 的是一樣大的(圖)。


我認為用 TX 鏡頭比較好,畢竟年代也比較接近現(xiàn)在??蓪崿F(xiàn) AE,成色也好一些。特別是后期的 TX 鏡頭,鍍膜也和現(xiàn)在的鏡頭以沒有什莫區(qū)別。鏡頭整體感覺非常棒。金屬鏡身,光學玻璃加鍍膜,一絲不茍的做工,定焦成像不比現(xiàn)在的鏡頭差,有些指標還更好。加上便宜的價格,還有一大堆的可換接口,俺認為這是最好玩的鏡頭系列。成像方面俺倒是沒拍格格表表的,就配俺的 300D 實拍來看,絕對都是好鏡頭。

過幾天我再翻譯一段在 http://medfmt./third/variations.html#tx 上的關于 TX 鏡頭光學質(zhì)量的評測以供大家參考。

這是我有的 T4 鏡頭:
上排左起: Vivitar135mm/2.8;Vivitar 21mmf3.8
下排左起:Vivitar 105mm/2.8;Soligor 28mm/2.8

TX 鏡頭:
上排左起:Vivitar 24mm/2.8;Vivitar 35mm/2.5
中:Vivitar 35-105mm/3.5
下排左起:Vivitar 28mm/2.5;Vivitar 135mm/2.5

事先說明:以下文章是翻譯的,沒有加進我的任何觀點。文章作者 Robert Monaghan,時間應該是 1998 年(看第一個回貼來判斷的,也許不準)。原文可以通過上面的鏈接看到。測試標準和方法也不詳(或許俺還沒看到),所以結(jié)果只供大家參考。注意看結(jié)論。因為意思的重疊或語法上的不同,有幾句話沒有譯出。

------------------------------------------
把上面一些測試參數(shù)列出來的目的是讓大家看看這些老的 Vivitar TX 鏡頭的實際光圈和焦長是多莫的接近標識值。還有畸變控制都在 1% 以下,要好過可接受范圍的 2.5% (4% 的標準)很多。今天的許多變焦鏡頭都無法達到這個水準。

現(xiàn)在看看這些鏡頭的銳度如何。24mm 鏡頭中心解像力很好到優(yōu)秀(57-64lpmm)。邊緣好(1只)到優(yōu)秀(6只中的5只,32-51lpmm)。通常你會認為24mm鏡頭是非常難設計的鏡頭,光學表現(xiàn)也應該較差。但事實是這支 24mm 的鏡頭是在這次的測試中所有鏡頭里表現(xiàn)最好的。

28mm 在中心解像非常好(3只)到優(yōu)秀(6只中的3只,53-66lpmm)。我們驚訝的看到邊緣的解像力高于平均水平。有1個非常好和5個優(yōu)秀的評分(33-47lpmm)。出乎意料的是,這支鏡頭的邊緣解像竟然非常好。通常大家會認為這樣便宜的28mm廣角鏡頭的邊緣解像是最差的。

35mm在所有光圈下的邊緣解像力優(yōu)秀(39-50lpmm),但中心只有在 f2.5 和 f16 最好。F4降到非常好,到 f5.6 就只是可以接受的程度。在 f8 中心回到好。后期的鏡頭更是一個好例子。這就是我所提倡的要測試你手中的鏡頭而不要一味依賴傳言的原因。這支鏡頭就是一個好樣板,是一只次品?如果你相信 35mm 鏡頭因為設計簡單就會比 24mm 和 28mm 鏡頭的表現(xiàn)好,那你就錯了。還有,你通常會期望鏡頭在 f5.6-f8 的光圈下光學表現(xiàn)最好,但實際上這支鏡頭的表現(xiàn)是最差的。你也會期望在全開光圈下表現(xiàn)最差,但實際上這支鏡頭的表現(xiàn)卻是最好的。

現(xiàn)在看看 TX 長焦鏡頭的表現(xiàn)。135mm 全開光圈邊緣解像優(yōu)秀。但在中間的幾檔光圈表現(xiàn)下降,直到 f11 和 f16 時又回到優(yōu)秀。這又是一個令人驚訝的發(fā)現(xiàn)。你通常會認為這支無APO鏡片的便宜的長焦鏡在全開光圈時的表現(xiàn)無論在中心或是邊緣都不好。但事實上時最好的。你也同樣會認為中間光圈的表現(xiàn)應該時最好的,但實際上這支鏡頭的表現(xiàn)卻最不好。

及其類似,200mm f3.5 Vivitar TX 鏡頭在 f3.5 和 f11 時邊緣非常好,但到了 f16 和 f22 時有所下降。全開光圈時中心非常好,在 f8,f11 和 f16 時降到好。又是令人驚訝的結(jié)果,這支長焦鏡頭在全開光圈時的表現(xiàn)最好,縮小光圈時卻有所下降。最好的表現(xiàn)范圍從光圈全開到 f8。

總結(jié):這些 TX 鏡頭和我們認為的通常的固定接口的鏡頭有很大不同:
·        24mm 鏡頭表現(xiàn)最好,不是最差。
·        廣角鏡頭的最好表現(xiàn)在全開光圈和最小兩檔光圈,不是在通常的中間光圈。
·        兩支長焦鏡最好的表現(xiàn)也在光圈全開(135mm縮到f11-f16)時。
·        全部鏡頭邊緣解像非常一致達到非常好和優(yōu)秀(200mm f16-22除外)。
·        中心解像變化大,通常在中間幾檔光圈時評分最低。

在測試這些鏡頭之前,你如何能知道他們的實際表現(xiàn)呢?

對于這些定焦鏡的相對價值我最后要說的是:注意有多少非常好和優(yōu)秀的評分,看看非常低的畸變,想想全開光圈的優(yōu)秀表現(xiàn),這些都是TX鏡頭表現(xiàn)最好的方面,也正是我們所最需要的。
-------------------------------------------
我寫的另外幾篇關于可換接口的文章:
說說Soligor/Vivitar的可換接口 T4和TX 系列鏡頭
老適馬 Sigma YS 鏡頭 – 可換接口單反鏡頭系列之二
T 口鏡頭:天下大同的理想主義時代 - 可換接口系列之三
Tamron 騰龍鏡頭的演變:理想主義的領袖 - 可換接口之四
話說 YS 鏡頭家族 – 可換接口鏡頭之五
有趣的 Kalimar Auto T 系列自動 T 口鏡頭 - 可換接口之六
Soligor U/S 系列鏡頭 – 可換接口系列之七
Soligor I/S 系列鏡頭 – 可換接口系列之八
《話說 Komura 古村鏡頭 – 可換接口鏡頭之九》

人在風雨中用 135/2.8 T4 口鏡頭拍的:


上回說到 60 年代中期到 70 年代流行的 Vivitar 和 Soligor 的 T4 及 TX 系列鏡頭,給廣大的單反相機用戶提供了節(jié)省投資的好選擇。本來嘛,作為消費者來說,誰都希望所有的機身和鏡頭都通用。這個理想主義在現(xiàn)代的人類社會以金錢作為價值衡量標準的現(xiàn)實主義下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但自從 50 年代中后期 Tamron 的 T 型可換接口鏡頭設計的推出使得我們似乎看到了那個理想主義的實現(xiàn)。于是大家都歡呼雀躍。自然就會有很多廠家也紛紛跟進。時間推進到了 60 年代中期,各個廠家都進化到自動光圈,那 T 型口就滿足不了這個自動光圈的需要。所以各家都推出了自己的自動可換接口設計。如領袖 Tamron 的 Adapt-A-Matic,Vivitar/Soligor 的 T4 等等。

這回說說當時另外一匹黑馬 Sigma 也推出的可換接口系列 - YS 鏡頭。YS 中的 Y 是當時 Sigma 公司總裁 Yamaki 的第一個字母,S 自然是 Sigma 的意思。以總裁的名字命名產(chǎn)品系列還是第一次聽說。

Sigma 依仗自己是鏡頭生產(chǎn)商的優(yōu)勢,一口氣推出從 16mm 魚眼,18mm 超廣角 到 400mm 長焦的這一套鏡頭。并且在后來的 XQ 系列鏡頭設計中還在除了廣角鏡外的鏡頭上統(tǒng)統(tǒng)加上了微距功能。從焦段和功能選擇上徹底打敗了 Vivitar,Soligor 和 Tamron??纯?Vivitar T4 最廣只到 21mm,到了 TX 時候就只到 24mm,有些底氣有些不足的感覺。

和 Sigma 同期,還有日本另外幾家公司也都出品了不少的 YS 接口的鏡頭。如 Accura, Sun, Spiratone 等等。

今天拿到一只 Sigma YS 18mm f3.2 的超廣角鏡頭。就以它為例子說一下。剛拿到時覺得鏡頭的盒子還很正常,可那個遮光罩的盒子就比較大。打開看這個鏡頭比我想象的要小不少。和我的 Vivitar 21mm f3.8 T4 鏡頭一樣濾鏡口徑都是 72mm。比它高了一點點。配的是 Nikon  F 接口??磮D:


鏡頭一套應該有的蓋子,罩子:


另一個角度看:


裝上遮光罩立刻變成威猛無比,只能配我的 Ricoh Singlex 那樣大的機身還行。要是裝到 FM2 上馬上就會頭重腳輕。


擰下接口看到這完全是 T 口的,只是多了一個實現(xiàn)自動光圈的頂針。所以它實際上是帶自動光圈的 T 口。所以又叫自動 T 口,Auto T。所以你要是看到其他牌子標有 Auto T 字樣的老鏡頭就都是 YS 可換接口的。它完全兼容 T 口的所有接口。如果裝上 T 口一樣可以使用,只是無法收縮光圈而已。下面這兩張圖是我后補上的,所以用的是我的另外一支 YS 鏡頭,接口是 Praktica 羅口,所以看上去不太一樣。


這是 YS 接口面向鏡身安裝的那一面。可以看到這也就是個 T2 接口,也只是多了個光圈頂針。和 T2 口的安裝操作一樣,先擰緊接口再松開外環(huán)上的三個螺絲調(diào)整好外環(huán)的位置后擰緊螺絲固定好即可。


擰下外環(huán)上的那三個螺絲就可以把外環(huán)和內(nèi)環(huán)非開來。


這樣就可以看到接環(huán)里面的結(jié)構(gòu)。只有一個將圓周運動裝化成垂直運動的一個環(huán)片。


安裝的時候要把先把自動光圈傳動桿卸下來(如果有的話),然后擰上接口。然后擰松外環(huán)上的螺絲,調(diào)整好外環(huán)位置(圖中的綠色的箭頭對準鏡頭的中線),再檸緊螺絲就行了。


可以看到這個 YS 口的設計和 T4/TX 的一樣,都是用一個頂針來實現(xiàn)自動光圈。區(qū)別只在于裝卸方式。在美國 Spiratone 商標進口全系列的 YS 鏡頭銷售。Sigma 的這一系列可惜到了 80 年代初期就和 Vivitar 的 T4/TX 系列一樣,敗在了 Tamron 的百搭型可換接口下。等到了 80 年代中期各廠家的自動對焦的出現(xiàn),騰龍的這個 百搭2 也真的成了白搭。就此延續(xù)了近 30 年的鏡頭解放運動以失敗而告終。人們又痛心的看到軍閥混戰(zhàn)的局面:大家都各有各的卡口,互不兼容。用戶不能集各家所長的來選擇,只能跟定一家。如果想要大同,重復投資就在所難免。真是世風日下!

大家要注意,很多的 YS 鏡頭接口由于年紀大,接口里面的油老化發(fā)粘很難擰下來。倒是很容易把外環(huán)用螺絲卸下來而誤認為那是 YS 接口。我就犯過這樣的錯誤。要把接口擰下來可以用臺鉗夾住接口內(nèi)環(huán)然后擰鏡頭的辦法。在此要特別感謝吃兄的指導。

1974 年美國現(xiàn)代攝影 9 月刊列出的 YS 鏡頭如下僅供大家參考。74 年以后 YS 鏡頭也有生產(chǎn)并有新的鏡頭問世。

16mm f/2.8 Sigma Fisheye
18mm f/3.5 Sigma
18mm f/3.5 Spiratone
18mm f/3.5 Spiratone I ($115)
18mm f/3.5 Spiratone II ($125)

24mm f/2.8 Accura
24mm f/2.8 Sigma

28mm f/2.8 Accura
YS Auto-T 28mm f/2.8 Sigma

35mm f/2.8 Accura
YS Auto T55mm f/2.8 Sigma macro

100mm f/2.8 Sigma
105mm f/2.5 Accura

YS Auto T135mm f/2.8 Accura
YS Auto T 135mm f/2.8 Sigma
135mm f/1.8 Sigma

200mm f/4 Proxitel (Spiratone)
200mm f/3.9 Accura
YS Auto T200mm f/2.8 Sigma

300mm f/5.5 Accura
YS Auto T 300mm f/4 Sigma

70-230mm f/4 Sun
YS Zoom80-200mm f/3.5 Sigma
85-210mm f/4.5 Sun YS Zoom

前兩回說過 60 年代開始伴隨各大家自動光圈出現(xiàn)到 70 年代末的 Vivitar/Soligor T4/TXSigma 的 YS 可換接口鏡頭。

這回就說說 1957 年代開始的可換接口鏡頭的鼻祖 T 口鏡頭。先貼一張 T 口的 Soligor 85mm f1.5 來吸引目光:


這個 T 口是由 Tamron 提出并設計出來的。它的法蘭距是 55mm,比當時市面上各品牌的單反鏡頭的法蘭距都長,這樣既可以通過換接口來用在所有牌子的單反機身上了。一個非常聰明的想法。后來其他幾家的 T4/TX/YS/Auto T 也都是使用這個法蘭距。

T 代表 Thread,既螺絲的意思。從這個名字大家自然就知道這是一個象螺絲一樣裝卸接口的鏡頭。沒錯,那就是鏡身和接口部分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部分,能夠擰上一起,擰下分開。開始的時候 T 口就是整個一塊的。很快就進化到 T2 口。就是多了一個可以轉(zhuǎn)動的外環(huán),以配合鏡頭的中心線相吻合。這個外環(huán)是在上面的三個螺絲固定在內(nèi)環(huán)上的。松開這幾個螺絲就可以調(diào)整外環(huán)了。所以今天我們絕大多數(shù)看到的都是 T2 接口。就是配折反鏡頭的那種。

和那個時代的所有的單反鏡頭一樣,T/T2 鏡頭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有兩個并排在一起的環(huán)來調(diào)節(jié)光圈。一個是預設光圈用的,所以這種鏡頭又叫做光圈預設鏡頭 Preset Lens,另一個是調(diào)節(jié)光圈大小的。所以看上去就像有兩個光圈環(huán),而且大都在鏡頭的前端。只有少數(shù)的是在鏡頭的接口處,如 Soligor 后期的 T2 鏡頭。

很多人把 M42 羅口和 T 口弄混了。這兩個口都是 42mm 直徑的。T 口的螺距是 0.75mm,而 M42 是 1mm。所以 T 口的螺紋看上去要比較密。注意這兩個口是不能通用的。

還有一個區(qū)別,M42 是固定接口的,可以直接裝到相機上,是為 M42 羅口相機配套使用的。T 口則是可換接口的鏡頭,必須有接口裝上才能成為一個完全的鏡頭來接到相機上。所以只要有不同卡口的接口,T 口鏡頭就可以用在所有的機身上的??梢娺@兩種鏡頭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好了,現(xiàn)在就讓我們看看這個 T 口鏡頭吧。下圖就是一個 T 口的 35mm f2.8 鏡頭和一個 T-EOS 接口。這個口是原配我的 500mm 折反鏡頭的。不過都是 T 口的,可以通用。大家可以看到?jīng)]有接口的這個鏡頭是不完整的。


鏡身那面光光的什莫都沒有。原因是當時的鏡頭都是全手動的預設光圈。自然接口處沒有任何需要和鏡身聯(lián)動的東西。


正因為如此,T 口鏡頭可以做的很小??纯催@個鏡頭裝上接口的樣子。這個接口還是體積比較大,因為是配合現(xiàn)在的相機的大口。這樣才是一個完整的可以用在機身上的鏡頭。


裝在我的 EOS 相機上就可以拍照了。打到光圈優(yōu)先暴光,就可以用實際光圈測光。


這是原配的 T-M42 接口:上面刻的是 CS,即 Contax S 系列的 M42 接口。這個系列是 1945 年問世的。這是配這個接口裝在我的 Chinon CM-3 M42 相機上的樣子,很是速配。


可以看得出這個 T 口是個萬能口。只要配上不同的接口就可以把一只鏡頭用在不同的機身上。那個時代這是個了不起的發(fā)明,是鏡頭理想主義的巨大成功。Tamron 在這個鏡頭自由解放運動****不可沒,并且從開始到結(jié)束都起到了領袖的作用。

當時除了各個原廠外,其他的獨立廠家?guī)缀醵汲銎愤^ T 口的鏡頭。真可謂是理想主義的天下大同的時代。如日系的 Tamron,Tokina,Soligor,Sigma,Spiraton,Sun, Vivitar,Komura,Accura, Aetna, Rokunar, Cambron,Kalimar,Hanimar, Panagor,Juplen,Kaligor,Sonnagar 等等。德國的 Kilfitt, Optische,F(xiàn)abrik,Astro,Tewe 等名廠。光學素質(zhì)不容置疑。這些鏡頭還有一個特點是光圈的葉片都在 10 片以上,不管在任何光圈下都是圓形的。等到了自動光圈的時候就沒這個優(yōu)點了,因為不利于自動化的操作。真是魚和熊掌,不能兼得。這是我的另外一只 200mm f4.5 Tc 鏡頭的光圈,有 16 片:


這是 35mm 的鏡頭的藍色鍍膜:


T 口鏡頭有資料記載的開始大量上市的時候要到 1960 年。當然是 Tamron 領頭的。剛開始的時候各個焦段都全。但在規(guī)格上是原廠基本上沒有的。所以也通常是一些現(xiàn)在不常見到的鏡頭。如前幾天我跟蹤了一只 12mm 魚眼和另外一只 100mm 柔焦鏡。前面那只不能調(diào)焦,后面那只就只有柔焦效果。這些鏡頭雖然用的不多,但只要換上相應的接口就可以用在幾乎所有的相機上。也不失為很劃算的好選擇。我見過有人把一只 T 口的 16mm 鏡頭用在 Leica M39 口的旁軸上。當然是圖個物美價廉。別忘了 Leica 的同樣一只 21mm 鏡頭沒有上千美元是拿不下來的。和這樣的天價相比,那個 T 口的鏡頭也就 150 美元左右。成象當然也不會是天上地下。雖然取景器聯(lián)動就沒有了。不過這莫廣角的鏡頭真的也不需要對焦。只要把光圈調(diào)到小一點,那廣闊的景深就把一切都覆蓋了。所以說在兩個極端,真的用可換接口的鏡頭要經(jīng)濟得多。這也是為什末原廠不愿意在這兩端和這些廠家競爭的原因之一。

這是上面那只 200mm f4.5 的鏡頭裝在 EOS 100 相機上。濾鏡口徑只有 55mm,相當?shù)男∏?,還配有腳架接環(huán)。這樣規(guī)格的長焦鏡恐怕原廠里找不出來:


由于 T 口的通用性極強的特點,不但當時的鏡頭有,而且其他的附件也一應俱全的都有 T 口的。如近攝皮腔,增倍鏡,近攝接環(huán)等等,甚至還有暗房用放大機及其他光學設備,可謂是桃李滿天下。今天我們最經(jīng)常見到的就是長焦折反鏡頭和望遠鏡用 T 口。那些附件我倒是覺得應該擁有 T 口的,因為不管你用什末機身,只要買個接口就可以用了。這樣對系統(tǒng)的依賴性要小很多,也減輕你換系統(tǒng)時的經(jīng)濟負擔。下圖就是我的 T 口的近攝皮腔加 T 口 專用微距鏡頭。


之后到了 60 年代中后期的能夠配合自動光圈的接口時代,大家就各自使用不同的設計而沒有象 T 口那樣大家都一樣了。所以說 T 口才是天下大同的時代。

圣經(jīng)上講的人類開始的時候都是說一種語言,神在人類建造巴比倫塔的時候就將讓大家突然之間變成多種語言而互相不能溝通,以此來限制人類的力量。由此說來,單反相機的不同接口表面上是各家的私心所至,而背后真正的原因沒有想到的竟是天意!

雖然以 T 口鏡頭開始的鏡頭解放運動在 30 年后不得不以失敗告終,但我們還是要稱贊 T 口鏡頭的理念,在人類私欲橫流的時代硬是開創(chuàng)了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它不但給用戶提供了方便,也讓我們在今天能夠反思和挑戰(zhàn)我們心中最底層的信念 – 私或公。

說到這里,就不免讓我想起孫中山先生的那句話:“天下為公”。真是寬廣的胸懷啊。縱觀人類發(fā)展的歷史,不管是技術革命還是社會革命,其實我們要戰(zhàn)勝的最大敵人就是人類自己。換句話說我們要自相殘殺才能夠進步!多莫殘酷的現(xiàn)實。如果我們都能夠站在天下為公的層面去想,去做事,那末今天的人類或許早就不是現(xiàn)在這個樣子。當然歷史上也就不會有什莫 T 口鏡頭讓我來寫了。

我寫的另外幾篇關于可換接口的文章:
說說Soligor/Vivitar的可換接口 T4和TX 系列鏡頭
老適馬 Sigma YS 鏡頭 – 可換接口單反鏡頭系列之二
T 口鏡頭:天下大同的理想主義時代 - 可換接口系列之三
Tamron 騰龍鏡頭的演變:理想主義的領袖 - 可換接口之四
話說 YS 鏡頭家族 – 可換接口鏡頭之五
有趣的 Kalimar Auto T 系列自動 T 口鏡頭 - 可換接口之六
Soligor U/S 系列鏡頭 – 可換接口系列之七
Soligor I/S 系列鏡頭 – 可換接口系列之八
《話說 Komura 古村鏡頭 – 可換接口鏡頭之九》

T 口鏡頭的作品:
Gummiebear: [

[fruitbear 編輯于 2007-08-20 09:05]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