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少知曰:“四方之內(nèi),六合之里,萬物之所生惡起?” 大公調(diào)曰:“陰陽相照,相蓋相治,四時相代,相生相殺。欲惡去就,于是橋起。雌雄片合,于是庸有。安危相易,禍福相生,緩急相摩,聚散以成。此名實之可紀(jì),精微之可志也。隨序之相理,橋運之相使,窮則反,終則始,此物之所有。言之所盡,知之所至,極物而已。睹道之人,不隨其所廢,不原其所起,此議之所止?!?SPAN lang=EN-US> 少知曰:“季真之莫為,接子之或使。二家之議,孰正于其情,孰偏于其理?” 大公調(diào)曰:“雞鳴狗吠,是人之所知。雖有大知,不能以言讀其所自化,又不能以意其所將為。斯而析之,精至于無倫,大至于不可圍。或之使,莫之為,未免于物,而終以為過。或使則實,莫為則虛。有名有實,是物之居;無名無實,在物之虛。可言可意,言而愈疏。未生不可忌,已死不可徂。死生非遠(yuǎn)也,理不可睹?;蛑?,莫之為,疑之所假。吾觀之本,其往無窮;吾求之末,其來無止。無窮無止,言之無也,與物同理?;蚴鼓獮椋灾疽?。與物終始。道不可有,有不可無。道之為名,所假而行?;蚴鼓獮?,在物一曲,夫胡為于大方?言而足,則終日言而盡道;言而不足,則終日言而盡物。道,物之極,言默不足以載。非言非默,議有所極?!?SPAN lang=EN-US> 【譯文】少知說:“四方之內(nèi),六合之中,萬物產(chǎn)生是怎樣興起的?” 大公調(diào)說:“陰陽相互照應(yīng),相互勝過相互安定,四時相互代謝,相互產(chǎn)生相互收束。欲求與厭惡有去有來,于是高低就興起。雌雄單與單交配,于是常有。安危相互改變,禍福相互生起,緩急相互摩擦,聚散相互而成。這是有名實可記的,有精微可載的。隨時序相治理,按高低運行相作用,物窮則返,物終則始,這是萬物的共有的事實。言論的窮盡,知識的所達(dá),只限于物的范圍而已。識道的人,不追隨物的消失。不探求物的起源,使議論停止在這里?!?SPAN lang=EN-US> 少知說:“季真主張的莫為,接子主張的或使,這兩家的議論,誰符合事物的實情,誰偏離了事物的真理呢?” 大公調(diào)說:“雞鳴狗吠,是人所共知的。雖然有大智慧的人,也不能用語言說出它們所以自然變化的原因來,又不能用心意推測出還會有什么動作。由此分析它,精微達(dá)到無與倫比,大到無法圍量。說或有所使,稱莫有所為,都未免在物上立論,而終究是過而不當(dāng)?shù)??;蚴沟闹鲝垊t大實而不虛,莫為的主張則太虛而不實。有名有實,是物實體的所在;無名無實,是物的虛無大道。可以言論可以意會,愈言說離道愈遠(yuǎn):未生的不可畏懼,已死的不可前往。死生相隔不遠(yuǎn),道理不可認(rèn)識。或有所使莫之所為的主張,都是疑惑的假說。我看它的本源,它過往無窮;我追求它的末梢,它的未來沒有終止。沒有窮盡沒有終止,是語言無從表達(dá)的,與物具有相同的道理;或使與莫為,既為言論所本,又和物同終始。道不可以有形來形容,有不可以用無來形容。道的名稱,是假借而運用?;蚴古c莫為的主張,只限物的一個方面,怎能符合于大的方向呢?言論足,則終日言說的盡是道;言論不足,則終日言論的盡是物。道是物的極點,言論沉默不足以表達(dá)它。不用言論不用沉默,這是議論的極點?!?/SPAN> 【說明】本節(jié)所討論的是萬物的起源問題,大公調(diào)認(rèn)為,陰陽產(chǎn)生了,互相勝過而又互相安定,這是說寒熱之氣相互循環(huán),萬物憑借熱氣而生,遭受寒氣而亡,四季掌管著寒熱的交替,所以萬物就相互產(chǎn)生相互收束。大公調(diào)還認(rèn)為,討論、議論萬物的起源問題,就到此為止,如果要去探討陰陽寒熱的起源,那就討論不清了。在大多數(shù)人的意見中,有莫為,有或使這兩種意見占主要,但這兩種意見都是立足于物上,終究是不妥的。按照大公調(diào)的言下之意,應(yīng)該討論的是萬物的道路和規(guī)律的問題,只有弄清楚天地、萬物的道路和規(guī)律,才能夠弄清楚人的道路和規(guī)律。 本篇《則陽》,以人名為篇名,全篇的主旨在于有關(guān)道路的論述,反映了莊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第一節(jié)描述了公閱休、夷節(jié)是無所作為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動搖象楚王那樣有堅定意志的人。第二節(jié)莊子描述了圣人,圣人以天為師,知道天的規(guī)律,所以凡事都能提前預(yù)備,所以圣人憂慮自己的知識太少,雖然他能長期愛民、服務(wù)于民,但終有停止之時。第三節(jié),莊子認(rèn)為人只有保持本性,才能夠隨順自然,如果不能保持本性,又怎么能隨順自然呢?第四節(jié),莊子認(rèn)為人要按照自己的信念處理事務(wù),而不要按照自己的情緒處理事務(wù)。第五節(jié),莊子借用孔子的故事描述了“道不同不相為謀”的道理。第六節(jié),莊子指出當(dāng)時的人們不僅不講自己的人生道路,還逃避天命,離開本性,滅絕真情,喪失精神,還沒有秀穗就想成熟,拔苗助長,以至于最后無不痛苦一生。第七節(jié),莊子再次提倡道路,就是想讓所有的人都能明白,只有認(rèn)清楚自己的人生道路,才能不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第八節(jié),莊子通過遽伯玉在經(jīng)歷六十年中有六十次與時俱化的故事,說明了人的一生就是調(diào)節(jié)的一生。第九節(jié),莊子通過衛(wèi)靈公的故事,說明衛(wèi)靈公不過是善于調(diào)節(jié)自己,能迅速轉(zhuǎn)換自己的社會角色而已。第十節(jié),莊子通過虛擬的人名,少知,比喻知識淺少;大公調(diào),比喻廣大公正,能調(diào)和萬物,表達(dá)出莊子想說的話。街談巷議,不足以取信,因此唯有采取大多數(shù)人的意見,才能是所謂的公正。第十一節(jié),討論的是萬物的道路和規(guī)律的問題,只有弄清楚天地、萬物的道路和規(guī)律,才能夠弄清楚人的道路和規(guī)律。全篇都牽涉有關(guān)道路的論述,說明了人如果沒有自己的人生道路,那么就是痛苦的一生,如果有了自己的人生道路,那么就能獲得幸福與快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