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文章
發(fā)文工具
撰寫
網(wǎng)文摘手
文檔
視頻
思維導圖
隨筆
相冊
原創(chuàng)同步助手
其他工具
圖片轉(zhuǎn)文字
文件清理
AI助手
留言交流
《尚友古賢——宋唯源藝術作品展》于本月20日在北京孔廟國子監(jiān)揭幕。共展出了畫家宋唯源先生近期力作,包括山水、花鳥、人物畫作品80余幅。整個展覽充分再現(xiàn)出中國畫“血脈純正”的傳統(tǒng)。并且比較客觀、全面地反映了畫家多個側面的創(chuàng)作風貌和思想藝術水準。 宋唯源先生現(xiàn)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客座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美術學院客座教授、榮寶齋畫院客座教授,北京中新弘文書畫院藝術顧問。 筆者有幸受邀參觀,不覺怦然一驚:恍見漢唐氣象、宋元風情,明清風貌迎人撲面而來。其不趨時流,回歸傳統(tǒng);詩書畫印,無一不精。凝視諦觀,仔細品讀每一幅書畫作品,不覺驚魂魂動,心曠而神怡。天縱英才 德業(yè)兼修 宋唯源 (原名宋筱明)字胤儒,1957年生于北京。1980年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就讀中國畫系“葉淺予教學實驗班”。在校期間勤奮而刻苦,曾經(jīng)先后得到葉淺予、李可染、李苦禪、蔣兆和等眾多藝術大師的親炙教誨和悉心指導。 宋唯源先生自幼學畫,天資穎慧而尤為勤奮。入校后在名師教導下德業(yè)兼修,才藝精進。畫技畫藝一經(jīng)點撥更是突飛猛進,出類而拔萃。先以品學兼優(yōu)榮獲“葉淺予獎學金”,繼而又以優(yōu)異成績獲得“文學學士學位”,并留校任教。其后相繼擔任盧沉、姚有多兩位恩師助教多年。在校期間便小試鋒芒,參加《全國青年水墨畫展》并榮獲優(yōu)秀獎。 走向社會,則厚積薄發(fā),先是為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羅蒂制印。接著為天津塘沽新港設計創(chuàng)作了60平米巨幅壁畫《洛神》。而后又為天津新港賓館和天津凱越大飯店設計外觀裝飾。 在上世紀80年代,宋唯源先生,即當時的宋筱明,就采用明清肖像手法用于現(xiàn)實人物的寫生與創(chuàng)作。隨后便以工筆肖像畫(10幅)在美術界嶄露頭角,引發(fā)轟動,一舉而成名。 遂后,多次舉辦個人和參加各種繪畫展覽,并博得多項榮譽。又曾負籍東瀛,參加日本著名畫家加山又造講習班,從師深造,深入研習日本繪畫,并深獲贊譽佳評。其后再度游蹤歐美,在加拿大著名艾米列卡美術設計學院講學十年。嗣后,便載譽歸國,遂于2008年應張藝謀特別邀請,獨立為其大型歌劇《圖蘭朵》精心設計全套背景。 自從少年得志,蟾宮折桂入讀中央美院起,到畢業(yè)留校,再到域外游蹤,講學十載及至歸國以后,唯源先生對傳統(tǒng)中國畫及其繪畫理論,連續(xù)三十多年從未間斷,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研習。并對中國畫的傳統(tǒng)進行深入的再發(fā)掘、再認識。復對中國畫壇現(xiàn)實進行了全面調(diào)研,結合自身創(chuàng)作實踐,創(chuàng)造性的提出了:“中國畫界定說”與“血脈純正論”。 并以個人的創(chuàng)作實績,和敢于違逆時流,迥別眾俗,個性鮮明的書畫作品,延續(xù)捍衛(wèi)著一條純粹中國畫派的傳統(tǒng)路線,從而逐步奠定了其在當今中國畫壇,只可有一,不可有二的地位。攜琴仗劍 域外游蹤 其時,面對國內(nèi)畫壇的喧囂、熱鬧、無序與紛亂,他激情慷慨,義憤填膺,但又徒喚奈何。于是,寧神靜志決定先集中精力做好兩件事:沉心靜默研修畫藝與苦情等待轉(zhuǎn)機。 時值國家改革開放,人們一窩蜂兒的都外跑。他轉(zhuǎn)念一想何不趁此機緣遠赴歐美,一探西方繪畫藝術的真諦。但生于斯,長于斯,理應服務于斯。每一想到這一點兒,便不免惆悵、悲愴和猶豫起來。 1991年,經(jīng)過深思熟慮,他毅然決定遠赴加拿大,海外游蹤十年之旅就此開始。國外的生活新鮮而刺激,生活坎坷而磨難。但不久他就以其出色的中國畫技,杰出的水墨之長,謀得研修講學之職。于是唯源先生在漫游歐洲、北美講學的同時,對中西方繪畫進行了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 唯源先生遍訪歐洲、北美各大博物館,認真研究西方繪畫藝術,仔細辨析流派與區(qū)別,深入探究、對比東西方文化藝術之異同,以便汲取精華,引入西方現(xiàn)代元素,為我所用。 他非常喜歡欣賞倫勃朗、凡高、莫奈、畢加索、夏加爾等西方藝術大師的作品。特別對莫奈、夏加爾的畫作更是情有獨鐘。尤其對“莫奈畫中干澀的筆觸” ,“夏加爾畫面的構成乃至造型,”以及西方“繪畫中的自由與鮮活,”有了更為深刻獨到的見地。由于直接的觀察與體驗,使其深切感悟到:“藝術到了很高層次后,境界是共通的。”所以,常常在印象派巨匠莫奈,和現(xiàn)代派大師夏加爾畫前,長時間凝神佇立,仔細觀察,竟然費食忘餐。 通過對比他既感悟了東西方藝術的共通之處,同時也發(fā)現(xiàn)了彼此之間的截然不同,及至后來對中西藝術境界,審美價值的各異取向,以及雙方繪畫的表現(xiàn)形式、藝術手法之區(qū)別與不同,愈加有了清醒而深刻地認識,從而對“重新界定“中國畫之含義,越發(fā)感覺必要和迫切,尤為堅持中國畫傳統(tǒng)所必須。同時這也為他日后創(chuàng)新性提出:中國畫“界定邊界” 說,與“血統(tǒng)純正”論,奠定了堅實的思維基礎。 由此,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正統(tǒng)美院科班教育的背景,卻陶鑄出一種中國傳統(tǒng)文人雅士的情懷,渾身上下洋溢著一種傳統(tǒng)文化的底蘊,隨處張揚著地道、傳統(tǒng)文人的氣度與格調(diào),自然灑脫,光明磊落,而又狂放不羈。魂牽夢念,報效家國, 唯源先生游蹤歐美,固然大開眼界,吐故納新,汲清排濁。只是繁華煙云有時卻猝然鉤起夢魂家國,鄉(xiāng)愁之思。而且常常是綿綿清愁愈發(fā)難釋。于是便驅(qū)車遠行,登高望遠,以遣憂悶。然而遙對東方,凝望之切,惆悵益深,但也更感責任重大,義無旁貸。十年游蹤,宛如飛絮,舊事如夢,倏然而過。 想當初與友朋把臂話別,情依相送;如今一縷思念,只好寄托萬頃碧濤江海天。又因異域分隔,天遙地遠,耿耿友情,徒喚奈何,唯苦嗟萬事難忘! 但可惜天涯飄蕩,睹景思人,興懷昔游,友朋雖眾,亦有零落。特別是每一追憶好友畫家王老十,溘然長逝,更倍覺煙水茫茫!遙念故人今何在? 追思昔時之殷情,面對今日之離索,越發(fā)關心祖國,關切藝術,關注中國畫的來去何從!待豁然驚醒,找到情感上的緊密聯(lián)系后,他便毅然決定從速歸鄉(xiāng),報效家國,清妙孝行 感人肺腑 中華文化,特別是儒家所主張強調(diào)的“孝親信友”,家國天下的傳統(tǒng)觀念,根植其心,并深深影響、哺育、促成了他成長至今的言與行。即所謂“幼體蘭石之姿,長膺清妙孝行”。 唯源先生,生于京華首善之區(qū),自古人文深厚。乃祖乃父,家教甚嚴。他至今仍然記得:針對他少年輕狂,性急驕躁的毛病,就在高考前夕,父親拉近他一臉嚴肅的批評:“躁急無成,事急無功?!彼鞝柛娜葑兩?,細聲和氣的解說:“人活一口氣,活佛一炷香。做人要有志氣,要敢于擔當。想做大事沒錯,但你吃飯不也得一口一口的吃嗎?事情無論大小也總免不了一件一件的做嗎?”接著抻紙濡墨,信手寫下了一段話:“天下萬物之理,皆始于從容,毀于急躁;事從容皆有余味,人從容則有余年?!弊詈?,還不忘提醒他要牢牢記住。這真是語重心長,父愛情深,用心良苦??!彼時唯源先生只是垂手低頭,默然無語。但卻始終牢記不忘,并遵循至今。 所以,每憶及嚴父的庭訓,慈母的叮嚀,便有淚如傾,噓噓沾襟,。他曾深情地回憶;“我的母親(江平之)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她出生于山西一個名門望戶家庭,后來走上革命道路,是平津地下黨的一名成員。母親一輩子嚴格要求自己,堅持自己的操守,如今她安靜地走了,愿她一路走好!”并且極其悲惋的草擬了一副挽聯(lián),奉送孝葬給自己可愛的慈母:“道結傲骨,義滿俠腸 ?!比缃裰皇菬o奈“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慟徹心扉的惜親念母之情,昭然可見,感人肺腑。 唯源先生之所以性情隨和,待人接物,誠厚淳樸;做事認真,沉穩(wěn)持重,從容不茍;目標如一,緩急有序,想來與良好的家教不無關系。 重言踐諾 誠信友朋 唯源先生慣常穿戴隨意,素而不飾,樸實無華;但為人謙和,簡而有禮。雖然始終嚴秉父親 “濫交無益,廣交則費“的教誨,與“擇友宜慎,直諒多聞”的先哲古訓,然卻“上自公子王侯,下至花兒乞丐”他全交。所以,無論是幼時玩伴、少時發(fā)小、大學同窗、還是單位同仁、事業(yè)伙伴,他總是哥們姐們,兄弟朋友,甚多甚夥。而一旦引為契友知交,便交游甚密,往來頻繁。究其原因,無外乎其交友待客一向不問出處,更不攀權貴,不棄卑賤;且耿直坦率,無隱無偽,始終誠懇相待罷了。 自然好人有好報。好人緣換得了好朋友,存心無偽更贏得了真情摯友,而君子好義,慷慨大度則收獲了生死患難之交。所以當他去國離鄉(xiāng),游蹤海外,講學歐美之時,昔時過往的眾多朋友,對他無一淡漠忘卻。每有機緣,總是對他念念不忘。而且無論是藝事雅集,還是私下宴飲晤談,時常在不經(jīng)意間不斷地被提起,每每津津樂道他的奇聞趣事。彼時彼刻朋友之間發(fā)自肺腑的贊嘆之情,欽敬之意,折服之態(tài),于無意間深深地感動了與他素不相識,且當時迄未謀面的——著名國畫家、藝術評論家兼收藏鑒定家梅默生先生。因之,其曾專文娓娓記述這“屢次而遇“的感人趣事。 固然,背后輿論人非,極不可取,亦令人齒冷不屑。而況言人不善,當招后患!然則,唯源先生卻在背后贏得了一片贊譽和肯定。探究緣由自然無它,乃是其“秋月形容冰雪心”,尤其仁義謙善,寬而有容,直而無驕,和而不同而已。 對此“已故亡友李老十生前更是多次推許,那神情里除了羨佩還有淡淡濃濃的思念?!?BR> 梅默生先生曾在評論中感慨:“如今藝術圈,當面恭維你的未必是朋友。朋友大多當面直言,背后贊譽你?!边@正是“古之人,如陳玉石于市肆,瑕不掩瑜;今之人,如貨古玩于時賈,真?zhèn)坞y知?!蔽ㄔ聪壬鋈俗鍪聟s始終不渝,直道而行。而且曲直分明,慷慨義度,這遂才使他與袁運生、陳丹青等心儀神交久矣。學術上或“推崇漢唐”,或“頂禮宋元”,或強調(diào)“界說”“血脈”彼此遙相呼應。正所謂“志合者蓬心可采,情諧者蘭味寧忘?” 其他,一如李少文、史國良、田黎明、王鏞、陳平、李老十(已故)等等眾多書畫家、收藏家以及各層各界的朋友無不交誼醇厚,情深而意長。 琴棋書畫,乃文人四雅。而唯源先生的人緣口碑,與他的“詩書畫印”同調(diào)甚佳,即便他游蹤海外,去鄉(xiāng)離國多年,“藝術圈子并未忘記他,”朋友們既嘆其才,亦服其德,更折其義! 對此,其摯友梅默生先生曾一再感嘆:“他的直率、放曠、倔強、單純,特別是那種對藝術的真與做人少世故,讓我覺得親切,可以輕輕松松地相處,了無罣礙,絕假純真?!?BR> 由此可見,哥倆的相知相契,與其他朋友之間的交往一樣,既有朋友之義,亦有家國情懷,并兼具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情節(jié)糾纏。在文化藝術領域,特別是中國繪畫等話題上,更是投緣相契,敞開心扉與人看。詩書畫印 才藝精擅 詩詞以追求境界為宗,書畫以蹤跡神韻為首。印章則蘊涵性靈之趣。三者皆以神韻、境界、性靈合一,協(xié)同互補為神逸佳妙。詩韻畫理,本質(zhì)相通。詩是情志的折射,畫是心靈的投影,輝映而出的是心中的理想,高雅的審美追求,以及幽情雅趣的愉悅。 吟讀唯源先生詩詞,短句閑吟,每多會心妙語,哲理之思;其意境高朗空闊,情亦放曠;徘徊花間,仰見秋月,信手拈來,皆成妙構,令人頓起幽思;載酒泛舟,蕩漾山川之間,孤舟遠引,遂使人胸次浩然,逸興遄飛。 唯源先生的詩詞多半結合書畫,感遇成歌,文筆清新,筆墨跌宕,尤為常人所難能。而且書畫并擅,詩畫頡頏,異于尋常,而富于奇趣。吟詩寄情,度曲窺志,潑墨見性。正所謂花發(fā)英氣,載酒清愁,拊膺慷慨,英雄豪舉,天涯情味。 諦觀唯源先生的山水之作,體多量大。然無論是長幅巨制,抑或是咫尺小品,皆運氣空靈,揮灑自如,跌宕有致而韻味醇厚。 有的只在點染皴擦之間,湖天一色,日暮天寒之境,便信筆而出。有的“棹移人遠,飄渺行舟如葉,”舉目眺望,“野云孤飛,去留無跡”, 只留一片蒼茫,遂使人有倏然物外,渾然忘塵之想,風雅而高致。 其擅畫祖國山水之嬌,江天之麗,人文之盛。常常是一氣流轉(zhuǎn),筆如游龍。復且有牽念友情的斷腸愈訴之苦,然而又無不歸于鄉(xiāng)關之思和家國之義, 詳析唯源先生之人物畫,所繪仕女或佇或立,或行或臥,或顰或笑,轉(zhuǎn)臂柔腕,身姿搖曳之間,無不意致清婉,嫵媚逸麗,活靈畢現(xiàn),呼之欲出。 至于文人雅士,山棲墨客,則樸拙見真,濃情見淡。人物或單或雙,或聚或散,無不各有情態(tài),恬淡豪逸,栩栩如生。尤其注意體察人物心理,描摹刻畫入木三分,性格酣暢而淋漓。畫面既有千秋隔世之狀,卻又極顯今昔迥別之感。令人倍感時光流速,尤覺意境高雅,饒有意蘊,且人情婉轉(zhuǎn)而沁入心田。 細察唯源先生花鳥之作,無論是水族草蟲,花木翎毛、抑或飛禽走獸皆妙筆傳神,既寫花卉之貌,亦狀禽獸之神。筆墨飛舞之間,花有詩意,幽香可聞;鳥有神情,傾心愈語。 品鑒唯源先生的書法,個性十足又不失法度。源于其精研魏晉,勤習二王,“歐柳顏趙”,“蘇黃米蔡”無不悉心涉獵。篆隸行草,嫻熟兼擅;搦管成字,揮翰成章,墨瀋淋漓,氣度雍容而各具特色。他又慣于書畫相參,亦書亦畫,書畫結合,協(xié)同得宜,深得書畫比翼,凌空頡頏之妙趣天機。 至于篆刻則上溯金籀,旁及秦漢。而且始終秉持恩師葉淺予先生:“轉(zhuǎn)益多師是汝師”的教誨,拜師學藝,并精研古今歷代名家印譜,悉心揣摩,凝神貫注,操刀臨習。所治印章,儀態(tài)嫻雅,風格清新,金石氣息,縱橫飄逸。奇峭峻拔而不失其拙;韻味樸茂渾厚而不失其活。而且無論是印文設計,布局留白,乃至用字結體,刀法刻畫無不潛心用意,自成一家。 唯源先生刻苦自勵,用功之勤遂結碩果。游蹤歐美期間,即于1996年在加拿大溫哥華工藝美術館舉辦過專題《說印》展。共展出從殷周至明清各代的一百多方模擬印章,新奇別致,引發(fā)轟動而廣受贊譽。 唯源先生藝事丹青,描摹追慕前賢,師法宋元;繪法技藝,師承有序;精一盡善,專業(yè)而地道。固然,這與他中央美院的教育背景有莫大的關連。前者是他的機緣天分,后者則是其主觀的著意追求。 總之,縱觀宋唯源先生的繪畫作品,“詩、書、畫、印,”四者合璧,“能、妙、神、逸”四品兼具,情韻并勝,遂構成精金粹玉之作。其書畫之灑脫飄逸,意蘊兼勝,神完氣足;詩詞與書畫作之間,情景交融,獨臻神秀;印章之古樸拙雅,靈趣奇出。其四藝皆妙,爐火漸清,日臻化境。這在當今中國畫壇確是獨樹一幟,十分難能而可貴。博學多能 琴藝戲功 語云:在花則梅,在樂則琴。繪事之余,又潛修古琴,撫弦度曲,嫻熟清音。他曾經(jīng)拜隨古琴大師張子謙先生專門研習,素手撫弦,醉心揉和南北眾多名家之長,脫塵忘囂,悠悠弦音宛如流泉幽咽,飛瀑激響,一如白云出岫,渺然無塵。 同時,他還酷愛癡迷京劇。不但諳熟戲文,通達戲理,而且唱念做打,風雅標致,情韻悠悠,儼然行家風范。雖然只是票友身籍,卻在唱工方面曾多次向余叔巖的弟子求教,又與臺灣名票林彬清女士請教交流,隨之戲藝不斷精進。 所以,無論是游蹤海外還是歸國以后,他都曾多次擔綱主演過《借東風》、《打漁殺家》、《斷臂說書》等傳統(tǒng)劇目。他唱老生,其嗓音明朗渾厚,響遏行云。成為享譽北美,名冠京華的超級京劇票友。并且不斷從京劇里多方面借鑒、汲取繪畫營養(yǎng)。他認為京劇與國畫 ‘不難為繁,難為簡’ 的畫意理趣,頗有暗合之處。而且特別著重強調(diào):“京劇講究傳承,”與中國畫的講究“血脈純正”確有相通之道;至于唱腔的“講究‘味兒’”亦與中國畫的“藝術邊界說”有異曲同工之義。又以自己的表演實踐感悟到京劇與“傳統(tǒng)繪畫有相通”相感之邃深幽遠之佳妙?!?BR> 這正所謂名士風流,博學多能,琴技戲藝,功夫在外。顯然,唯源先生之所以能夠在中國畫上取得杰出成就,實際與他多方面的藝術修養(yǎng)與深度研習極有關涉。潛德幽光 囊錐鋒穎 憶昔十年,域外游蹤,馳隙流年,恍如一瞬星光;然歸國至今,又乃東風暗換年華,只是盛衰異象,哀樂同形。然潛德幽光在 囊錐鋒穎出。如今,縱觀唯源先生的所有作品,無論是少習,還是近作,始則喜,繼則驚:少習含稟賦多天分;近作則詩畫并茂,書章雙精,靈心妙才,尤多神韻。其高才博藝,磅礴畫壇,乃是源發(fā)于豁達脫俗,不計榮名利祿,坦蕩無私而無為的人生態(tài)度。 凌云妙筆意縱橫。尤其他海外歸來之后,特別是最近一個時期,更是筆健卓識,佳構聯(lián)翩,能品漸稀, 妙品超邁,神品居多,逸品跡近。其作品畫面在恬淡幽寂,清逸閑遠中洋溢著自然的天籟,并隱隱然透露歸隱的禪味和自由奔放的心境, 而況無論是咫尺小品,還是長幅巨制,詩書畫印,諸技兼擅,四藝皆精。 自然從容,沉穩(wěn)持重的生活態(tài)度,深邃刻骨的修為,多種藝術門類的涵泳修養(yǎng),充盈富集于一身,大師跡象,婉然可見。舉旗揚旌 界說血脈 轉(zhuǎn)瞬之間,又是風回柳翠,雨霽初晴,新荷滿池的時節(jié),然而人生愁事何時能免?有時佇視窗外落花,眼見蒼然青苔暮伴夕陽,馳想無極,就愈發(fā)倍覺無聊。尤其每當畫堂人靜,面對一簾花影,俯身長長的畫案,唯源先生總是禁不住陷入深深的沉思: 中國畫從來是繁中求簡,密中求淡,線中求意,墨中求趣。其中線條的粗、細,長、短,墨色的濃、淡、干、濕、乃是中國繪畫藝術的造型的基礎,亦是隨作者個人感情起伏變化的附麗與寄托。而且這一“傳統(tǒng)血脈”,從古至今賡續(xù)不斷。無論秦漢魏晉,宋元明清無一例外。 期間名家泉涌,大家輩出。蘇東坡、張擇端、范寬、徐渭、董其昌、石濤、八大山人,乃至近當代的黃賓虹、齊白石、張大千等等不一而足。他們前赴后繼共同開創(chuàng)了中國古今繪畫史上燦爛的篇章。 可是,“自古以來中國畫強調(diào)品味、格調(diào)、文化氣息。現(xiàn)在畫家的畫,已經(jīng)失落了這種東西?!薄皬暮玫囊幻婵串嫿绾軣狒[,從不好的一面看中國畫已經(jīng)面目全非了。” 于是,唯源先生禁不住拊膺慷慨,仰天長嘆:中國畫何時才能夠“霧豁天酲,云斂氣蘇?! 當此之際,他攜手梅默生先生于2012年01月4日共同發(fā)表了《 硯邊晤談——<宋唯源對話梅墨生> 》 ,客觀、全面,系統(tǒng)、創(chuàng)新性的闡述了對中國畫的藝術觀點: 首次提出了“在多元開放的基礎上”,中國畫應該“界定邊界”說。因為“現(xiàn)在中國畫概念模糊?!彼浴爸袊嫅撚羞吔?,”而且“應該有理論和技術手段支持,以界定和區(qū)別于其他畫種?!辈娬{(diào)“中國畫應該維護它的傳統(tǒng)性、思想性、純潔性?!币驗椤霸S多畫家用西方的繪畫手段、技法來改造中國畫,(使)中國畫走向了工藝性、制作性的繪畫道路?!?BR> 同時又創(chuàng)新性提出了“中國畫一定要有其血統(tǒng)” 而且要“血脈純正”的理論。并特別著力強調(diào):“中國繪畫是一個承遞過程,就像中國的哲學理念、審美習慣、社會形態(tài)是總體的向前推進一樣。所以中國畫應該有血統(tǒng)傳承,任何外來的文化強行嫁接都會使它畸形?!?BR> 而且明確指出“中國畫要表達的是中國人獨有的一種生存態(tài)度、文化氣息。”其中“畫面的構成乃至造型也呈現(xiàn)出東方繪畫中的自由與鮮活?!逼鋵崳@這也正是傳統(tǒng)中國畫的精髓。 所以,“中國畫首先應該有文化背景和人文理念的支持,同時又要有一定的技術手段體現(xiàn)。”至此,唯源先生的郁積多年的心結,一吐而后快! 如今,春華秋實,不僅書畫創(chuàng)作盈實豐滿,而且理論創(chuàng)新,也漸成體系。這正是:最高山頭縱遠覽,唯源旗幟迎風飐! 其實,唯源先生不但鐘情祖國,酷愛傳統(tǒng)文化,崇尚古典,禮敬先賢,傾心國畫事業(yè)。然而,實際上他卻更是深邃而不外化,喜聞于古而樂求于今。他的“詩書畫印”既深植傳統(tǒng),浸入骨髓,又迭出新意,整個作品從里到外洋溢著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 他不但工筆、寫意、水墨、重彩兼擅,而且山水、人物、花鳥皆精。同時對于傳統(tǒng)古典詩詞、書法篆刻、古琴京劇等多種藝術門類,亦博藝旁通。而且并非淺嘗涉獵,而是根基深厚,造詣頗深。 所以,他的繪畫佳作頻出。這在人心不古,物欲橫流的現(xiàn)實,他的作品不僅清新飄逸,意趣盎然,卻又古意深邃,情韻悠悠,實乃是一劑清涼,靈澈灌頂,感動人心。華驥奮鬣 錦繡無盡 唯源先生,方過耳順,正值盛年,且夙志高遠,常懷“人生坎壈,不可自棄”之心;尤其素常,用志不紛,刻苦自勵,潛心鉆研,勤勉藝事。又因為他始終覺得風雨人生,雖然恍若白駒過隙,短暫而渺小,但慘淡的人生蘊涵著一種使命。所以,才有其品操上的修為,個性的砥礪,人格的歷練和藝術上的自覺追求。 總之,當下僅以唯源先生的德養(yǎng),才華和藝能,恰是華驥奮鬣 ,“前程似繡長無盡?!比藗兟N首仰盼的大師,已聞空谷足音,期期便可到來!注:本文稿由中國國際書畫研究院、北京中新弘文書畫院所屬中國翰墨藝術報提供,如需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來自: 京華賞石 > 《藝術家宋唯原》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韓璐:恪守藝術真誠,感悟翰墨真諦
韓璐:恪守藝術真誠,感悟翰墨真諦。韓璐說,社會是水,藝術家是鹽。我也總結了四個字“氣骨文心”這四個字與“詩書畫印”四個字是對應...
“ 大美尋源、薪火相傳”—— 吳悅石、莫言、楊華山翰墨三人行展覽前序
“ 大美尋源、薪火相傳”—— 吳悅石、莫言、楊華山翰墨三人行展覽前序。莫言先生作序。在國子監(jiān)這個歷史上最有文化的地方,舉辦我與吳...
翰墨潁淮‖沈茹松——一位集詩、書、畫、論于一身的藝術家
翰墨潁淮‖沈茹松——一位集詩、書、畫、論于一身的藝術家。【編者按:沈茹松先生大部分生活的一個社會變革時期,三十歲之前生活在民國...
翰墨飄香,書寫生命的神奇——記中國杰出書畫名家山湘子先生
翰墨飄香,書寫生命的神奇——記中國杰出書畫名家山湘子先生。已經(jīng)67歲的山湘子先生可謂是功成名就,聲名顯赫,過著另人羨慕的藝術生活...
緬懷畫壇名家張繼馨
緬懷畫壇名家張繼馨《蘇州日報》2023年01月20日 A16版。繼馨先生說,評彈與繪畫異曲同工,藝術的關鍵是不斷追求,賦予個性化的藝術風格,正如評彈有徐調(diào)、蔣調(diào)、張調(diào)等彈詞流派唱腔,畫壇有吳門畫派、...
「中秋翰墨香·國慶頌華章」——著名書畫家仝兆立作品展播
「中秋翰墨香.國慶頌華章」——著名書畫家仝兆立作品展播。今著名畫家仝兆立先生即是一位異乎尋常者,作為國家一級美術師,先生的筆墨是...
周升寅的書畫人生
周升寅的書畫人生。周升寅先生十幾歲就跟隨老師在北京一家美術廠畫畫,他們的畫作主要是出口和供國內(nèi)的美術出版社發(fā)行,幾十年的歷練養(yǎng)...
范文升:從深山走出來的藝術探路者
范文升:從深山走出來的藝術探路者。范文升,一九九五年出生,他自幼喜歡書法、繪畫、但因家庭貧困,只上完初中就輟學務農(nóng)了。對繪畫的熱愛,藝術的長進,慢慢被周圍群眾認可,范文升的畫有人要了,裝...
書畫名家劉懷山藝術賞析
書畫名家劉懷山藝術賞析。在國內(nèi)外多次舉辦個展,深受畫壇、藏界推重,出版有《劉懷山畫集》(人美版)多種,著作有《名家畫范、劉懷山...
微信掃碼,在手機上查看選中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