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美尋源、薪火相傳” 吳悅石、莫言、楊華山 翰墨三人行 全國巡展首展 將于2017年9月中旬 在北京國子監(jiān)博物館舉行 吳悅石先生作序 自伏羲畫卦,文化肇始,乃成今日之大觀。莫言兄以悲天憫人之心,窮人間萬物之態(tài),高懷大義,化為文字,遂享殊榮于天下,文余筆瀚,亦不掩其真。諸多品題寓正于諧,莊諧之際,妙語連珠,或文或白,或歌或偈,隱隱心痛,不做灑淚之狀,赤子之心,令人感佩。 華山兄以先賢為題,普世為懷,以老拙之筆,托錦心于筆端??v橫塗抹,不求工致,而神趣自生,令人浮想聯(lián)翩。 藝術之所以傳世,皆以其真也。為真難。為真在品,為真在格。為真在膽,為真在識。為真在襟抱,為真在平常。三人行求其真也。 余于二友相合,三人終有行矣。行之遠近,有待時日。藝無止境,學海無涯,前人有皓首讀經(jīng),不墜青雲(yún)之志,我輩躬身踐行,不誤三人之意。挽手前行,余身有榮焉。 自伏羲畫卦,文化肇始,乃成今日之大觀。莫言兄以悲天憫人之心,窮人間萬物之態(tài),高懷大義,化為文字,遂享殊榮于天下,文余筆瀚,亦不掩其真。諸多品題寓正于諧,莊諧之際,妙語連珠,或文或白,或歌或偈,隱隱心痛,不做灑淚之狀,赤子之心,令人感佩。 余于二友相合,三人終有行矣。行之遠近,有待時日。藝無止境,學海無涯,前人有皓首讀經(jīng),不墜青雲(yún)之志,我輩躬身踐行,不誤三人之意。挽手前行,余身有榮焉。 莫言先生作序 
 丁酉八月,夏意正濃。在國子監(jiān)這個歷史上最有文化的地方,舉辦我與吳悅石先生、楊華山先生的書畫聯(lián)展,對我而言,實有誠惶誠恐之感。我自知才疏學淺,寫字不知筆法,做詩不識平仄,私下涂鴉自得其樂尚可,但裝裱展示于國學重地,實乃冒天下之大不韙,智者不為也。但吳、楊二先生盛邀之意難卻,故斗膽附驥,供賢人君子方家哂正。 吾鄉(xiāng)有諺曰:“學藝當拜名師,對弈必尋高手?!惫艁硭囉兴烧撸喟氩槐苴俾?,敢在名家大師面前獻藝求教也。又聞友人曰:“不畏譏諷方能立志,不懼批評方能進步”,此亦我參加聯(lián)展之私心也。 悅石先生是我敬仰日久的書畫名家,多年前即曾登門求教,得益多矣。吾曾聆聽悅石先生談藝,又見其作畫、寫字,此生有幸也。先生創(chuàng)作時無絲毫表演做作之態(tài),有散淡自由揮灑之意,而筆墨到處,紙上已是五彩繽紛,詩意盎然。敢在能在悅石先生畫側題詞,是我一大光榮,將來可為在晚輩面前夸耀之資。 華山先生,吾兄也。同事十載,相知益深。他是多面手,能寫能畫,亦是諸多藝展活動的策劃組織者。吾鄉(xiāng)高密的“紅高粱文化節(jié)”得華山兄助力多矣。此次三人聯(lián)展,亦是華山兄一手操持。吾數(shù)次知難欲退,都賴他鼓勵而繼之。華山兄能寫崎嶇崚嶒的篆字,又能畫古奧靈異的人物,令我欽羨而向往之。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保瑓?、楊二先生在書畫方面毫無疑問是我的老師。古人云:“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吾當以此次聯(lián)展為起點,努力學習,爭取進步。 丁酉夏月莫言于北京 楊華山先生作序 近十年來,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創(chuàng)作研究中心在北京孔廟和國子監(jiān)博物館舉辦了“大美尋源、翰墨薪傳”系列書畫活動。不管是在藝術廳參觀展覽,還是在彛倫堂舉行學術研討,或是在孔廟寫生創(chuàng)作,抑或漫步辟雍大殿、國子監(jiān)碑林,我都強烈地感受到了先賢圣地濃郁的歷史文化氣息和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國書畫乃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精華,其創(chuàng)作要經(jīng)歷“師古人”、“師造化”到“融匯貫通”三個階段,最終達到自由創(chuàng)作的藝術境界。這是古代書畫名家的從藝路徑,也是我們當今書畫家必然要走的創(chuàng)作之路。需要強調的是,“師古人”非僅僅強調畫之技法,經(jīng)典學習、詩文修養(yǎng)也很重要。 南朝謝赫提出“跡有巧拙,藝無古今”。今人舍本求末者眾,盲目接引西方的古典寫實主義,這與書畫界疏于對中國畫文化哲理淵源的追溯密切相關,在文化、學理的層面上,其囿于一隅是不言而喻的。記得少時美術學校老師第一次帶我寫生,雙手相交成一取景框,教我們取景方法。這種方式來自西畫,一般而言,西方繪畫總有一個固定的立腳點,只把視野所見的東西收入畫面(當然有時也有些集中、變化)。中國畫創(chuàng)作對于構圖則有極為獨特的視角,比如“經(jīng)營位置”,可以全然不受這個限制而超脫固定的立腳點,超越一定的視野范圍。當你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獲得了一定的意境、有了一個中心思想內容時,可以把你經(jīng)年累月所見所知以至所想全部重新喚起,只要是與這中心內容有關的,情調一致的,都可組織入畫。所以,繪畫要用眼,又要用心??梢哉f,西畫用眼多,中國畫用心多,故中國繪畫之基礎在哲理,西方繪畫之基礎在科學,兩者的文化根基不同,呈現(xiàn)出來的面貌、氣質、趣味也就不同。 石濤云:“筆墨當隨時代”。所謂“筆墨”,當指書畫家本身所具有的才能、修養(yǎng)、技法等;而所謂“時代”,當指書畫家所處的社會背景、生活環(huán)境和創(chuàng)作氛圍等。吾以吾筆寫新時代,吾以吾筆寫新生活,吾以吾筆寫新境界,吾以吾筆寫新精神。這也應該是我們這些書畫從業(yè)者的創(chuàng)作之路。筆墨取于物,發(fā)于心,為物之象,心之跡。故置陳布勢,要得畫內之景,兼要得畫外之景。然得畫內之景易,得畫外之景難,這就要求畫家全面的綜合修養(yǎng)。 “三人行”書畫展是一種嘗試,也是一種新的藝術實踐,也似乎是一種向藝術傳統(tǒng)的回歸。本來,文學與藝術密切相關,彼此難分,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二者卻日益分離,甚至是漸行漸遠?!暗佬g將為天下裂”,長于書畫者,往往不擅辭章;通于辭章者,又往往拙于書畫。古代書畫家都是能詩能文能書能畫,我們離古人差的太遠了! 自明清以來,不乏畫家與書家合作的佳話,但與文學家的合作很少。孔廟和國子監(jiān)吳志友館長以落實中央恢復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精神為己任,以“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睘轭}立項,可謂功在當代,意義深遠。 此次合作,在近百幅作品創(chuàng)作構思過程中,每幅皆有故事。莫言老師題詩作文,吳悅石先生把握全局。形式上,有莫言老師先題詩的命題創(chuàng)作,也有我先畫人、吳悅石老師補景,莫言老師最后題詩點題。其實,畫畫上的“題頭”,把文學和藝術結合起來,也是我國繪畫上的傳統(tǒng)。自宋代蘇東坡肇始,盛于元代,明清繼之,直至現(xiàn)代,源源不絕。如果“題頭”內容好,書法好,墨色濃淡配合得調和,題在畫面上的位置得體,會使畫面主題突出,意境延伸。吳悅石先生學養(yǎng)全面、內涵厚重,莫言先生滿腹珠肌、宏儒碩學,腹有詩書氣自華,兩位先生點石成金、化腐朽為神奇的功力了得。吾每感佩之余,尤深深體會到畫之氣韻、古趣和畫外功力的不易得,關乎學養(yǎng)和天分。 從藝如做人。創(chuàng)作過程中,兩位先生“放下”和“自適”,不為錢累,不為官累,不為物累,不為心累的境界令我敬仰。藝術只在這樣放松的狀態(tài)下,才越能夠看清自己,如果帶著功利主義、實用主義來創(chuàng)作,會離其純粹性越來越遠。 此次和二位老師共同創(chuàng)作“三人行”展,對我的確是一個難得的學習提高的機會。深知自己才疏學淺,幸得二位先生扶助,感悟自知。三人行,皆為我?guī)煟?span>吳悅石莫言二位老師合作,這種機會很難有第二次,我的收獲還需在未來慢慢咀嚼回味…… 丁酉小暑楊華山于中國藝術研究院 展 前 創(chuàng) 作 花 絮 ——月雅往期經(jīng)典,點擊以下鏈接直接閱讀—— 宋代折枝花鳥畫構圖程式剖析 石濤的偉大與媚俗 悖論董其昌:大師、淫棍和惡霸? “西泠八家”篆刻印石128方原印照【珍藏版】 金農 | 精品《人物山水冊》 《二湘圖》,亮瞎你的眼 齊白石早年《花鳥冊》(老舍舊藏) 十八歲的千里江山圖,流傳千古的絕唱,每一部分都是一副經(jīng)典的山水畫 看了陳巨來的原石印,你才知道印章到底有多美 不會被遺忘的大家——憶學仲先生(附高清作品集) 李鱔 |《花鳥冊》百圖詳解 八大山人的心路歷程 石魯 | 寫生冊 國人看不懂當代水墨,就是不懂藝術么? 美的極致!——敦 煌 手 姿(600勢) 敦煌早期彩塑的犍陀羅影響 繆谷瑛 | 百 花 圖 集 黃賓虹“寫”出來的花鳥 (200圖) 趙之謙印面60方,美醉了! 盈盈水間,脈脈不語 | 中國畫中的水 陸儼少圖式梳理——含陸儼少先生最全的寫生作品 沉默的大師! 去世七年后作品公諸于世,震撼整個中國畫壇(附作品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