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安全,人們總是想到火災、交通事故之類的事情聯(lián)系在一起,我想安全并不僅僅限于此意義上的安全。我們還可以放眼整個社會,從生命本能的安全需求的意義上重新解讀。它應該是建立在穩(wěn)定的生活秩序上,有著生存保障體系,散發(fā)出人文精神氣息的安全。 它融于生活的每一個細節(jié),體現(xiàn)在人格上,散發(fā)出人性之美的和諧氛圍中;它融于人品的忠厚、誠信和良善,散發(fā)出道德、良知的風氣。彰顯在行為中,踏踏實實工作,本本分分做人,站直了走路,坐正了說話。流淌在人與人之間的真誠、互助和友愛的溫暖里。這種狀態(tài)下的安全,才是真正的安全。 現(xiàn)在的社會不安全。道德淪喪,物欲橫流,人們在激烈的生存競爭中失去安全感?!皡擦址▌t”支配著社會的運行,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人們在激烈的競爭中謀求生存,生存的壓力激發(fā)了內心的煩躁和焦慮,消失了心境的祥和寧靜,于是暴戾之風盛行于世。人格、人品在唯利是圖中陳尸荒野。忠厚、誠信認定為癡愚;刁專、奸詐推崇為聰明。利益至上的時代,安全感顯得那么貧血蒼白。競爭??!生存競爭!這是叢林的法則。 十九世紀,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一書破譯了大自然賦予叢林動物的生存法則:“生存競爭、弱肉強食、適者生存、優(yōu)勝劣汰”。這一法則本是大自然賦予叢林動物的生存法則,它是由叢林動物獲取能量的方式決定的。叢林動物獲取能量的方式,唯一的方式是:捕食和被捕食。而人類獲取能量的方式是:創(chuàng)造、合作、互助和分配。由于人類和動物獲取能量的方式有本質的區(qū)別,決定了叢林法則不適合人類社會??涩F(xiàn)實是叢林法則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并主導著社會的運行,給人類社會帶來毀滅性的災難。 人性本能的自私和貪婪迎合了叢林法則,而叢林法則又激發(fā)了人性本能的自私、貪婪和奸詐的泛濫。壓制了人性本能的良知、誠信、忠厚和情感。于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詭秘、復雜,暗藏著捕食和被捕食的游戲規(guī)則,人們變得圓滑、偽善、世故。孔老夫子的“仁、義、禮、智、信”成為泛白的空口號,人世間似乎再也找不到“桃園三結義”的友誼,再也找不到“為朋友兩肋插刀”的俠肝義膽。因為人們知道,行走在捕食和被捕食的游戲規(guī)則里需要保護自己。但誰又不能保證下一時刻自己是否會成為別人餐桌上的一盤點心。生存的危機,把社會變得冷漠、血腥和凄涼。社會失去適合人類生存的、溫暖的本色,人們在這樣的生存環(huán)境中再也找不到安全感。 讓我們一起破除叢林哲學,讓社會回歸適合人類生存的、溫暖的、散發(fā)出人性文明的人類社會。那樣的社會,我們才能找到真正的安全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