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塵封600年 保存至今相當(dāng)珍貴 2009-12-29新民晚報
最近,蘇州市博物館正舉辦“捐贈文物精品展”。展出的200多件文物都是蘇州博物館精挑細(xì)選出來的,極為珍貴。其中,最引人矚目的一件要數(shù)剛被確定為蘇州博物館永久收藏的國寶級文物《七君子圖》。 元代名家“共畫”竹子 蘇州博物館的特展廳內(nèi),長達(dá)十米的《七君子圖》實在搶眼。據(jù)悉,博物館特別為其制作了10米長的展柜。 《七君子圖》的最右邊是乾隆年間藏家喬崇修書寫的隸書“六逸圖”三字引首,往左依次是清代著名金石家張廷濟(jì)書寫的“六君子圖”、吳昌碩書寫的“七友圖”。再往左,依次是元代書畫名家趙天裕、柯九思、趙原、顧安、張紳、吳鎮(zhèn)六人的七幅墨竹圖,其中,柯九思的作品有兩件。 蘇州博物館保管部王慧翔介紹,此6人皆為元代名家,該卷囊括了6人同一主題的畫作實在難得。竹是中國古代文人畫的常見題材,其“清且真”的品格是中國古代文人所追求向往的君子品德。卷中6人所繪之竹,雖形態(tài)筆法各異,但都以簡潔的筆墨營造出了竹的清逸意境。 王慧翔說,自南宋以后,我國畫墨竹的畫家日漸增多,如趙孟頫、柯九思、顧定之、吳鎮(zhèn)等都是其中的大師級人物。這張《七君子圖》中,就收有柯、顧、吳三位大師的同題作品。而我國書畫類作品多聚集在明清時代,元代的畫作非常少見,因此《七君子圖》能夠保存至今相當(dāng)珍貴。 從“六君子”到“七君子” 《七君子圖》是蘇州顧氏過云樓后人顧篤琨捐贈給蘇州博物館的。在來到蘇州博物館之前,《七君子圖》一直塵封在過云樓。顧氏過云樓為近代聞名遐邇的書畫、古籍收藏之所,始建于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其修建者顧文彬為道光二十一年進(jìn)士。 顧文彬晚年,遴選所藏書畫精品250件,著《過云樓書畫記》。王慧翔介紹,在《過云樓書畫記》中,顧文彬以《元賢竹林七友卷》名記載了《七君子圖》。書中介紹,《七君子圖》最早名為《竹林七友》,為趙天裕、柯九思、趙原、顧定之、張紳五位畫竹名家的七幅墨竹圖,其中柯九思和顧定之各兩幅。乾隆時《七君子圖》為喬崇修所藏,失去了顧定之的一幅,因此喬崇修寫下了“六逸圖”三字引首。“道光間張叔未為蔣生沐書,引首亦以《六君子圖》稱之?!痹俚胶髞恚镀呔訄D》到了張見陽的手中,張見陽見畫卷已非完璧,剛好又新得吳鎮(zhèn)的一幅墨竹圖,與其他六幅圖尺寸相近,便配入這幅畫卷,仍命名為《竹林七友》。 過云樓后人也來觀畫 顧文彬逝世后,過云樓全部收藏由其孫顧麟士繼承。顧麟士逝世后,過云樓的藏品分為四子繼承,其中《七君子圖》為顧公柔所得。顧公柔去世后,此畫作又由其子顧篤琨繼承。 “塵封”了600年,《七君子圖》此次為首次公開亮相。展出期間,過云樓后人顧篤璜也來到了蘇州博物館。他對記者坦言,已是82歲高齡的他,除在家里見過一次,至今才第二次見到這幅畫。 “在中國的藏畫界,自古有這樣的說法,'寶物’拿出來看一次,就要減少壽命?!镀呔訄D》在過云樓從不輕易示人。”能夠再次見到《七君子圖》,顧老既激動,又顯得有些不舍。 王玲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