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文章
發(fā)文工具
撰寫
網(wǎng)文摘手
文檔
視頻
思維導圖
隨筆
相冊
原創(chuàng)同步助手
其他工具
圖片轉(zhuǎn)文字
文件清理
AI助手
留言交流
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第一句,第二句的善惡,都是指”意動“的善惡。 第三句的善惡,是真正的善惡,本心的善惡,可以統(tǒng)稱為”良知“(好的知覺的意思。)知道了這個善惡就是達到了至善。 第四句的善惡,善是指至善,本心。惡是指意動,蒙蔽你的欲望。 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的解釋。
來自: 夢回2012 > 《我的圖書館》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王陽明究竟話頭之辨(一)
陽明認為:“心之本體即是性,性即是理?!惫手鲝垺靶募葱裕约蠢??!?《傳習錄.上》),又謂:“理也者,性也;性也者,命也?!?《禮記.纂言序》),“這心之本體,原只是個天理?!?《傳習錄·...
王陽明「四句教」析論
根據(jù)這幾段所述,龍溪的主要觀點是:一般人的良知與圣人的良知相同,故此,都是不倚待修證(工夫)而現(xiàn)成圓滿具足的,一般人所謂的成德工夫,其實是人為的、妄加的,真正的工夫,是非工夫的工夫,或即...
王陽明:善惡皆是天理,只是狀態(tài)不同
王陽明:善惡皆是天理,只是狀態(tài)不同。在我們的常識中,天理是只有善而不摻雜惡的,那么王陽明為什么會說善惡都是天理呢?當至善的本心受到外物的牽引,如果本心能夠保持在“中和”境界,那么此心依然...
王陽明給弟子留下四句話,是對心學最準確概括,第一句就產(chǎn)生爭議
而錢德洪卻是個老實人,他說,老師這么說肯定是對的,心體本來沒有善惡,但是被私欲所沾染,心體也就有了善惡,正要用格物致知的功夫讓...
傳習錄精講:“從心所欲不逾矩”,只是志到熟處
即然是立這個志,就要為善去惡。王陽明說:“善念存時,即是天理?!毕冉忉屖裁词恰吧颇睢?,在本心上講善惡,不是在事情上講善惡,本心上的善,就是天理,也就是純凈無染之心?!按四罴瓷?,更思何善?...
什么是“良知”?
什么是“良知”?心之本體,王陽明說:“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虛靈明覺,即所謂本然之良知也.”王陽明把“心”進行了高度的抽象和概括,把排除了“私欲”和外物干擾的“本心”即從“一塊血肉”的人心升華...
陽明心學四句教,你真的理解了嗎?
因為,心之體(本心)是判別善惡的標準,符合本心的是善,違背本心的是惡。比如,符合法律(本心)的是合法行為(善),不符合法律(本...
禪學對王陽明學術(shù)思想的深刻影響
如果說至善而不與惡對的心,是王守仁吸取了禪宗超越觀念,確立起來的核心命題,那么,良知說則是在禪宗“性自本覺”的影響下,實施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至善無對的心是禪家稱謂的本性,良知也是不假外求、清...
第四章四句教、四有及四無之二(7)
然則自心之發(fā)動言意,必不是直線地推說,乃是曲折地說,在這曲折的說中,必認定心之體,為超越的本心自己,發(fā)動而為意是在感性條件下不守自性歧出著意或蔽于物,如是,則意自意,而心體自心體,不能因...
微信掃碼,在手機上查看選中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