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律詩為何很少押仄聲韻 律詩一般都押平聲韻。押仄聲韻的相對要少得多。古詩和絕句都有押仄韻的,但律詩一般不押仄韻(但也不是沒有)。有的書上說律詩不可押仄韻,那是作者讀詩太少,不知道有押仄聲韻的律詩。唐著名詩人劉長卿五律《湘中紀行》:“秋月照瀟湘,月明聞蕩槳。石橫晚瀨急,水落寒沙廣。眾嶺猿嘯重,空江人語響。清暉朝復暮,如待扁舟賞。”唐代另一著名詩人劉禹錫的五律《蒙池》:“瀠渟幽壁下,深凈如無力。風起不成文,月來同一色。地靈草木瘦,人遠煙霞逼。往往疑列仙,圍棋在巖側(cè)?!?/SPAN> 仄韻五律還有杜甫的《丁香》:“丁香體柔弱,亂結(jié)枝猶墊。細葉帶浮毛,疏花披素艷。深栽小齋后,庶近幽人占。晚墮蘭麝中,休懷粉身念?!鼻迩∵M士法式善《寶珠洞》:“行到翠微頂,翠微全在下。峭壁不洗濯,孤青自淡冶。山聲石上來,暮色天地寫。土灶燃松柴,放出煙一把?!?/SPAN> 仄韻七律如宋代黃庭堅的《秋懷二首》(其二):“茅堂索索秋風發(fā),行繞空庭紫苔滑。蛙號池上晚來雨,鵲轉(zhuǎn)南枝夜深月。翻手覆云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絕。湖水無端浸白云,故人書斷孤鴻沒?!痹偃缢未K軾的《臺頭寺中送李邦直赴史館分韻得憶字人字兼寄孫巨源二首》(其一):“霜林日夜西風急,老送君歸百尤集。清歌窈眇入行云,云為不行天為泣。紅葉黃花秋正亂,白魚紫蟹君須憶。憑君說向髯將軍,衰病相逢應不識?!?/FONT> 你看,從唐朝到宋朝、再到清朝,都有詩人寫律詩押仄韻。押仄聲韻,能吟唱出一種剛烈悲壯或幽涼凄絕的氣氛,往往有特殊的藝術(shù)效果。但為何很少有人寫,甚至有人以為律詩不能押仄韻?尚未看到權(quán)威的解釋。筆者試分析原因如下: 一是,仄韻結(jié)尾不便吟唱。古代吟詩詞,實際是吟唱,押韻句拉長聲。平聲字是開口音,適合吟唱;仄聲字是閉口音,不便吟唱。近代很少聽得到吟唱詩詞的,不便舉例,但戲劇中有類似情況。如京劇,唱腔結(jié)尾一般都是平聲?!抖霹N山》中柯鄉(xiāng)的大段唱腔《亂云飛》押的是仄韻,每句結(jié)尾用不上優(yōu)美的拖腔,作曲特意設計了一種把拖腔放在唱句中間的唱腔,才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二是,仄韻結(jié)尾的律詩是變體格,不如正體格用得多。經(jīng)過六朝到唐朝近五百年的發(fā)展完善,格律詩詞的寫作規(guī)則已相當豐富完美,歷代詩人創(chuàng)作出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詞。古人是非常重視格律詩詞寫作規(guī)則的,作詩盡量不出拗句格(一句或一聯(lián)拗而不救的詩),不寫成拗體詩(即兩聯(lián)不依平仄常格的詩),多用正體格,少用變體格。因為有詩格詞牌、押韻對仗等諸多限制,創(chuàng)作出規(guī)范的格律詩詞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讀古代的詩詞可以發(fā)現(xiàn),拗句格和拗體詩也為數(shù)不少。古人詩詞中出現(xiàn)拗句格和拗體詩,并非故意而為之,多是詩詞中提及某物某事,不合詩格詞牌、押韻對仗的要求,又沒有恰當?shù)淖衷~的字詞可替換,只好留有遺憾。 三是,押仄韻的詩只是在一些特殊場合才寫。如宋代蘇軾的押仄韻的七律《臺頭寺中送李邦直赴史館分韻得憶字人字兼寄孫巨源二首》(其一),從標題可以看出,東坡先生是分得“憶”字和“人”字(詩友相約賦詩,選定一句詩文或幾個字為韻分拈,依拈得的字所在的韻部押韻賦詩)。“憶”字屬唐韻仄聲“十三職”,所以,他必須寫一首押“十三職”的仄韻律詩了。但“十三職”的字又不夠用,所以和“十四緝”(急、泣)通押。 創(chuàng)作格律詩詞的過程,就是努力使自己的作品符合格律詩詞的寫作規(guī)則的過程。對現(xiàn)代人來說,創(chuàng)作出規(guī)范的格律詩詞就更難了。我時常遇到過有創(chuàng)作愿望而沒有靈感的情況,身在某處某景,十分欣賞,非常感慨,吟出一句,就再也想不出合適的對句,時過境遷,也就作罷。如在四川黃龍見寶頂山尖上飄起一片旗云,當時吟得上句“旗云疑是風吹雪”,到下山也想不出合適的下句。還有一次在東便門角樓上,看見一門古銅炮,想到清朝軍隊的愚昧,吟了一句“清軍炮隊善扶乩,” 到下城墻也想不出合適的下句,該日無詩。我的體會是:寫格律詩詞首先要學習古人尊重寫作規(guī)則,寫不出來時可以先放一放,寫好后要反復推敲,寫詩要順其自然,不可硬湊瞎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