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風箏是一種老少皆宜的運動,這種運動不劇烈而且還可以健身,尤其是當風箏飛上天空的時候,更是有一種滿足感。濰坊風箏的獨特個性是通過“扎、繪、糊、放”的四藝來具體表現的。 扎 濰坊風箏的骨架一般用竹材扎成,扎骨架的工序有:選竹材、破竹材、削竹條(有“抽削”、“推削”諸法)、修竹條、彎竹條、扎結竹條等。風箏架子多種多樣,扎法各有千秋,一般說掌握了硬翅風箏、軟翅風箏和拍子風箏架子的基本扎法后,就可以自由變化,扎制各種風箏了。前輩藝人們在扎風箏中總結了豐富的經驗,有的還編成了歌訣。例如扎硬翅胖沙燕的口訣是:胖燕四四法最新,一頭一腹一尾根?!鰲l平直須堅硬,下條扁軟勢隨形。七段等分論條架,兩膀對扎半圓形,中腹應按雙分計,尾竹上端中線尋。下端長短如何定,橫設架子首尾千.托紙中間方四塊,兩膀各四必相亭。頭部迎風腹為主,冕竹要軟好瀉風。襠肥紙闊單面軟,迎風不會左右慨。 糊 糊風箏用紙,用礬絹,用薄綢等,可依風箏形式確定。倒如,糊蜻蜒風箏用絹,因為絹比紙的透明度好,更象活蜻蜒的翅膀,糊龍青魚尾部用綢,放飛時迎風抖動肖似魚尾,糊鷹不能用絹,因為絹受風后抖動就不象在空中打旋的鷹了,必定要用皮紙或托裱了的防風紙。糊風箏時,先比著架子剪紙,紙比架子大些,邊緣部分剪開一些口子,在邊緣涂漿糊后,依次把剪開的邊緣糊在紙條上。糊法有兩種;一是把紙包貼在竹條的四個面上,此法叫“包邊兒”,二是把紙包貼在竹條的兩個面上,待漿糊干了之后,用刀把多余的紙裁下來,這種方法叫“裁邊兒”。這種方法是要露出一部分削修加工的竹條,以顯示藝人的制作技巧。風箏可以先糊后繪,也可以先繪后糊。因為風箏的彩繪圖案多是對稱的,為了使圖案對稱一致,藝人們一般是先繪后糊。先把各部分的紙剪好,彩繪、陰干,熨乎,再糊到架子上。彩繪時,各部分銜接處圖案不畫金,留出一些空白,糊好后再把銜接處的圖案補畫整齊。各種風箏的具體糊法也各有不同,倒如:沙燕風箏先糊兩膀,再糊兩腿。最后糊頭、腹,米字風箏也是先糊兩膀,拍子風箏用平貼法糊紙等等。 繪 風箏的繪畫構圖與設色最能體現地方特色。濰坊的風箏吸取了濰縣木版年畫的技法,又博采京津畫風箏之長,線條粗獷,色彩以紅、黃、藍三色為基礎色,重筆濃抹,色調明快,渾樸,在對稱中達到強烈的美的視角效果。如濰坊的龍頭蜈蚣風箏,胡敬珠派造型以群青色為主,便以濃艷著色,直觀效果對比強烈;康萬香派則以普蘭為主,代表海水,同時以紅或桔紅的暖色,使整個畫面形象鮮明,風箏騰空之后,與蔚蘭的天空產生和諧又鮮明的視角效果。西方藝術大師說過:“要懂得用最少的顏色,如果該用七個顏色,你卻用二個表現時,那你的本事就更大了?!睘H坊的風箏藝人對風箏的構圖和彩繪,正是這樣做的。他們盡量少用色,以塊色為主,非常鮮明地突出了民間藝術色彩單純而濃郁的特點。 放 放風箏的工具有線、繞線工具和供游戲用的各種附加物。放風箏的線有“縫衣線”(適合放小風箏)、“小線”(三股棉線,民間最常用的風箏線)、“衣線”(真絲線,細的叫“絲線”,粗的叫“絲繩”)、“麻線”(從前民間用此線放大風箏)等等,繞線工具最普遍的是“線桄子”,這是一種穿在軸柄上的六角線線軸,可以自由地旋轉著放線。收線時,一手拉線,一手打輪,十分方便,樣子也玲瓏可愛,本身就是一件惹人喜愛的玩具;還有一種“簡易桄子”,軸柄上穿著一種扁框,用起來也很方便。如果放大風箏,則要用“線拐子”;放更大的要用“絞車”。風箏的附加物,是放風箏時作游戲用的,種類很多,主要有:“風琴”、“鑼鼓”、“送飯兒的”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