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戰(zhàn)國玉器(1圖)
春秋戰(zhàn)國玉器(1圖)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玉器發(fā)生變化,以小件為主,裝飾細密化,多作隱起處理,藝術手法仍是象征主義。如玉人頭飾(見圖),高3.8厘米,寬2.5 厘米,最厚1.8厘米,出土于河南光山寶相寺春秋早期黃君孟墓。頭戴垂角帽,大圓眼珠,大鼻頭,口張微笑,耳戴環(huán),頸甚長。其比例準確,與人面接近。面相自然,笑容可掬,富有人情味,跟嚴肅的婦好像相比,與現實生活貼近了重要的一大步。     戰(zhàn)國時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尤其在晚期,玉器在藝術上發(fā)生了重要變化,這就是在玉器裝飾上出現了現實主義的萌芽。由此可將中國古玉劃分為工藝美術和造型藝術兩大階段,其起點是春秋戰(zhàn)國,其分水嶺是秦漢。            春秋時期稍早的玉器,在器型、圖案和做工上仍保留著西周玉器的遺風,如河南光山寶相寺黃君孟墓出土的玉人首蛇身、玉人頭飾、玉龍等。代表春秋玉器典型風格的是隱起或陰線刻的細密裝飾型玉器,如黃君孟墓出土的玉鳥獸紋璜、玉鳥紋環(huán)、玉虎形飾等。沂水春秋墓出土的 2件玉獸面,一件是粗陰線雙勾,另一件是細線雙勾的細密裝飾;六合程橋鎮(zhèn)春秋末期墓出土的玉具劍、青玉劍柄玉飾標首和鞘尾的玉□,均作減地隱起的羽狀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的龍形玉飾,也飾以隱起的翼狀渦紋。由此可以看出,春秋時期的玉器已由西周時的平面化、簡約化向隱起化、繁復化方向演變,為戰(zhàn)國玉器的發(fā)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戰(zhàn)國早期的玉器具有由春秋玉向戰(zhàn)國玉演進的過渡色彩,如曾侯乙墓出土的玉佩(見曾侯乙墓玉佩)等。輝縣固圍村魏王室墓出土的大玉璜 (見輝縣固圍村魏王室玉器 )、平山中山國王墓出土的青玉帶鉤及洛陽金村東周王室墓出土的玉耳杯、玉桃形杯、金龍鳳飾玉卮 (見金村東周玉器 )等等,這些都是戰(zhàn)國中、晚期玉器的代表作,體現了戰(zhàn)國玉器高難度的工藝水平。戰(zhàn)國時期玉器的主要特點是:     ?、儆褓|優(yōu)良。戰(zhàn)國時期王侯用玉多使用和田仔玉,玉質細膩溫潤,光澤晶瑩,青白色較多,偶見白玉。中小貴族均用地方玉材,是一些價格較低的本地或相距不遠之地的美石。     ②琢玉技藝精湛。戰(zhàn)國玉器上的線條,包括造型的輪廓線和紋飾的陰陽線,均鋒利挺勁,準確流暢。     ?、埤埖男蜗笳加型怀龅匚弧}埦討?zhàn)國玉器神瑞動物圖案中的首位,其次是虎,再其次是鳳。龍的形象有兩種,一種是由虎豹等猛獸演化而來的,較多的保留了虎的形象與性格上的特征;另一種則頭長、身細、尾尖、四足,是從蟒蛇變化而成的。     ?、芙y一的時代風格為主。東周時各地新興的都邑已成為新的琢玉中心。由于各地制玉中心相互交流頻繁,所以各地的玉器區(qū)別不甚明顯,統一的共同的時代風格是其主流。     ⑤玉器使用范圍擴大。當時的玉器已不僅是最高統治者的生活器皿和自身裝飾品,它的使用范圍在逐步擴大,如有的武器已用玉飾,甚至還出現了祭玉。玉具劍于春秋晚期問世,其裝飾常用玉標首和玉□。至戰(zhàn)國時期則新出現了玉劍格,在劍鞘上飾有玉□。祭祀死者的玉器,整套組合為玉簡50、石圭50、玉圭 6。至于同時瘞埋的玉璜、玉佩、玉環(huán)、玉□以及玻璃珠等都是死者生前佩用,祭后瘞埋的。             
 
 
 | 
|  | 
來自: 書樓尋蹤館 > 《新石器至春秋戰(zhàn)國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