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魏晉南北朝隋唐玉器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不安,戰(zhàn)亂紛起,處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玉文化的發(fā)展受到了抑制。在這一時期,玉器工藝比兩漢顯得蕭條,傳世或出土玉器也寥若晨星,做工也顯得簡略樸素,精工者極少。表明古代玉器史已由高度發(fā)達的、處于巔峰地位的兩漢玉器工藝,漸漸向它的低谷滑落。同時又出現(xiàn)了向新功能、新領(lǐng)域轉(zhuǎn)化的萌芽。隋唐時期國家強盛,經(jīng)濟發(fā)達,國富民強,也反映在玉文化的發(fā)展上,受到波斯文化的影響,隋唐玉器上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造型和圖案。佛教題材玉器有飛天,肖生玉有立人、雙鹿、壽帶、鳳等,都受到當(dāng)代繪畫與雕塑藝術(shù)的影響。此時玉器加工技藝已趨成熟,砣法簡練遒勁,突出形象的精神和氣韻,頗有浪漫主義色彩。隋至盛唐玉器,不論是簡練還是精琢,其處理都恰到好處,均可達到氣韻生動的藝術(shù)境界。
 
唐 碧玉雕花鏡,直徑7.1厘米,厚1厘米重119克。整體器形與唐代銅鏡一致,鏡面略隆起,鏡背微凹,有三組隱起的牡丹花,用短小平行有力的陰線紋勾劃,花形飽滿,裝飾性強。唐代銅鏡較為多見,以玉做鏡,目前僅知此一例。
![[轉(zhuǎn)載]中華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 [轉(zhuǎn)載]中華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http://image50.360doc.com/DownloadImg/2012/03/0121/21954744_3) 唐青玉龍紋璧。外徑7.9厘米厚0.6厘米,內(nèi)徑3.2厘米重79克。青白玉,間有片狀、點狀黑色斑。扁圓體,中間有孔,以寬的陰線刻劃二龍互相追逐,龍吻部略尖,口大張,拱背,尾和后肢相交纏,具有晚唐、五代至北宋初期龍的典型特征,與浙江五代吳漢月墓墓室的浮雕青龍相似。背面廣素,有三對穿孔,為嵌件。
唐青玉龍紋璧。外徑7.9厘米厚0.6厘米,內(nèi)徑3.2厘米重79克。青白玉,間有片狀、點狀黑色斑。扁圓體,中間有孔,以寬的陰線刻劃二龍互相追逐,龍吻部略尖,口大張,拱背,尾和后肢相交纏,具有晚唐、五代至北宋初期龍的典型特征,與浙江五代吳漢月墓墓室的浮雕青龍相似。背面廣素,有三對穿孔,為嵌件。
![[轉(zhuǎn)載]中華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 [轉(zhuǎn)載]中華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http://image50.360doc.com/DownloadImg/2012/03/0121/21954744_4) 唐墨玉馬。長3.9厘米高2.5厘米,重24克。玉料灰白色間有黑色點狀斑,圓雕。馬跪臥伏,垂首,雙耳直立,橄欖形眼,馬尾盤卷,背至底部有一長方孔,體態(tài)豐滿,具有典型的唐代風(fēng)格。
唐墨玉馬。長3.9厘米高2.5厘米,重24克。玉料灰白色間有黑色點狀斑,圓雕。馬跪臥伏,垂首,雙耳直立,橄欖形眼,馬尾盤卷,背至底部有一長方孔,體態(tài)豐滿,具有典型的唐代風(fēng)格。
![[轉(zhuǎn)載]中華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 [轉(zhuǎn)載]中華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http://image50.360doc.com/DownloadImg/2012/03/0121/21954744_5) 唐青玉云紋壁,直徑12.3厘米重224克。青玉,帶黑色斑點。古代為貴族朝聘、祭祀、喪葬所用禮器。主題紋飾為四朵如意云頭,云頭由花心、花瓣、花尾組成,云尾短而寬闊成飄拂狀。云頭整體弧形線段雕琢得優(yōu)美流暢,每條弧形線段由多條小直線組合而成,其整體圖案構(gòu)思簡練,布局合理,與陜西僖陵所出琉璃璧上的云紋相似,是件晚唐時期的代表作品。
唐青玉云紋壁,直徑12.3厘米重224克。青玉,帶黑色斑點。古代為貴族朝聘、祭祀、喪葬所用禮器。主題紋飾為四朵如意云頭,云頭由花心、花瓣、花尾組成,云尾短而寬闊成飄拂狀。云頭整體弧形線段雕琢得優(yōu)美流暢,每條弧形線段由多條小直線組合而成,其整體圖案構(gòu)思簡練,布局合理,與陜西僖陵所出琉璃璧上的云紋相似,是件晚唐時期的代表作品。
![[轉(zhuǎn)載]中華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 [轉(zhuǎn)載]中華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http://image50.360doc.com/DownloadImg/2012/03/0121/21954744_6) 唐白玉云雁佩。長5.3厘米寬3.4厘米重15克。白玉,通體鏤雕一云中飛翔的大雁,長長的雙腿向后方伸展,雙翅飛翔,雁翅和尾部以陰刻紋表示羽毛,三角形眼,雁的右側(cè)飾有如意云紋,整體生動活潑,動感強烈,自然流暢。
唐白玉云雁佩。長5.3厘米寬3.4厘米重15克。白玉,通體鏤雕一云中飛翔的大雁,長長的雙腿向后方伸展,雙翅飛翔,雁翅和尾部以陰刻紋表示羽毛,三角形眼,雁的右側(cè)飾有如意云紋,整體生動活潑,動感強烈,自然流暢。
![[轉(zhuǎn)載]中華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 [轉(zhuǎn)載]中華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http://image50.360doc.com/DownloadImg/2012/03/0121/21954744_7) 唐—宋青玉勺。長12厘米厚寬7.2厘米高1.8厘米重68克。青灰色玉,有褐色斑點。通體光素,勺體為橢圓形,下端凸起一陽紋短線,勺柄短小,柄的頂端有一孔,供嵌插其他質(zhì)地的柄,為實用器。在故宮博物院《玉器》圖錄中收錄了與該器相似的作品。
唐—宋青玉勺。長12厘米厚寬7.2厘米高1.8厘米重68克。青灰色玉,有褐色斑點。通體光素,勺體為橢圓形,下端凸起一陽紋短線,勺柄短小,柄的頂端有一孔,供嵌插其他質(zhì)地的柄,為實用器。在故宮博物院《玉器》圖錄中收錄了與該器相似的作品。
![[轉(zhuǎn)載]中華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 [轉(zhuǎn)載]中華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http://image50.360doc.com/DownloadImg/2012/03/0121/21954744_8) 五代瑪瑙盞托。直徑15.8厘米 高5.6厘米 重285克。瑪瑙。器身內(nèi)部帶有紅褐色的團狀斑,整體造型為花瓣式,上部為立式弧形花口,口沿內(nèi)收,圈足外撇,器的中下部刻為盤狀,邊沿用倭角處理,其造型優(yōu)美,為五代特有
五代瑪瑙盞托。直徑15.8厘米 高5.6厘米 重285克。瑪瑙。器身內(nèi)部帶有紅褐色的團狀斑,整體造型為花瓣式,上部為立式弧形花口,口沿內(nèi)收,圈足外撇,器的中下部刻為盤狀,邊沿用倭角處理,其造型優(yōu)美,為五代特有
![[轉(zhuǎn)載]中華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 [轉(zhuǎn)載]中華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http://image50.360doc.com/DownloadImg/2012/03/0121/21954744_9) 唐瑪瑙海棠式盞托。長15.5厘米 寬12.3厘米 高5厘米 重132克。瑪瑙,月白色間有褐色團狀斑。托上三分之二部份為橢圓形碗狀,下三分之一為外撇的橢圓形圈足,在二者的結(jié)合部為外展海棠式板檐。板檐略呈弧狀,器表面光素?zé)o紋,拋光精致,整器線條流暢優(yōu)美,是唐代瑪瑙器的精品。與陜西何家村出土的唐代窖藏瑪瑙器皿的風(fēng)格一致。
唐瑪瑙海棠式盞托。長15.5厘米 寬12.3厘米 高5厘米 重132克。瑪瑙,月白色間有褐色團狀斑。托上三分之二部份為橢圓形碗狀,下三分之一為外撇的橢圓形圈足,在二者的結(jié)合部為外展海棠式板檐。板檐略呈弧狀,器表面光素?zé)o紋,拋光精致,整器線條流暢優(yōu)美,是唐代瑪瑙器的精品。與陜西何家村出土的唐代窖藏瑪瑙器皿的風(fēng)格一致。
![[轉(zhuǎn)載]中華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 [轉(zhuǎn)載]中華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http://image50.360doc.com/DownloadImg/2012/03/0121/21954744_10) 唐—北宋白玉鹿飾件,寬5.8厘米高2.9厘米重47克。玉料潔白溫潤,單面凸雕,鹿伏臥,回首,云狀角,橄欖形眼,雙耳豎起,整器渾厚豐滿,其時代應(yīng)在唐到北宋之間。
唐—北宋白玉鹿飾件,寬5.8厘米高2.9厘米重47克。玉料潔白溫潤,單面凸雕,鹿伏臥,回首,云狀角,橄欖形眼,雙耳豎起,整器渾厚豐滿,其時代應(yīng)在唐到北宋之間。
![[轉(zhuǎn)載]中華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 [轉(zhuǎn)載]中華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http://image50.360doc.com/DownloadImg/2012/03/0121/21954744_11) 唐代 壺門座玉棺。
唐代 壺門座玉棺。長6.5、高4.8、前檔寬3.5、厚檔寬2.7厘米
陜西省扶風(fēng)縣法門寺地宮出土,現(xiàn)藏于法門寺博物館
此棺位于水晶槨內(nèi),為五重寶函之一,以羊脂白玉琢制而成,形狀猶如民間木棺,由蓋,室,座三部分組成。棺蓋為前寬后窄的拱弧形,蓋前后各琢一道凹槽,棺體前端較寬高,后窄短,前后檔呈半圓弧凸出,微向前傾,棺體上端兩側(cè)有軌槽,棺座和棺床呈一體,棺座兩側(cè)均鏤空三個壺門,棺座前端鏤空兩個壺門,棺座后端鏤空一個壺門,棺體四角和棺床四角相應(yīng)位置均鉆一孔,可插榫鉚合。
唐代 水晶槨子
長10.5、高7、前檔寬5.5、厚檔寬4.5厘米
陜西省扶風(fēng)縣法門寺地宮后室秘龕之內(nèi)出土,現(xiàn)藏于法門寺博物館
此棺為五重寶函之二。其形狀大體如陜西現(xiàn)代民間木棺,由前寬后窄的拱弧形蓋,略呈長方形的槨室,長方形的槨座所組成,蓋,室,座分別各由一塊水晶琢成,槨座四角各鉆一孔,槨室四角均琢出圓棒狀榫,槨座與槨室以榫鉚相連,蓋,檔有子母口,槨蓋頂粘有黃寶石與藍寶石,前檔貼有石榴葉狀金花,此槨造型考究,工藝精湛。
唐代 瑪瑙臼
長13.5、寬6.6、高3.7厘米
陜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現(xiàn)藏于陜西省歷史博物館
深褐色,夾乳白縞帶及纏絲等多種紋理的瑪瑙。長橢圓形杯體,口沿微斂,腹部外鼓,下端內(nèi)收,杯腔內(nèi)底光滑,外底附一矮圈足,雖無雕琢紋樣,但選用的瑪瑙紋理自然交錯,其美麗動人。
唐代 水晶八曲長杯
口沿長徑9.6、短徑6、高2.5厘米
陜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現(xiàn)藏于陜西省歷史博物館
以透明白色水晶制作,其造型與白玉忍冬八曲長杯完全相同,唯一的區(qū)別前者有雕紋,而后者光素,有西方學(xué)者認為此水晶杯應(yīng)是波斯薩珊的制品,但波斯迄今并未發(fā)現(xiàn)與此相同的水晶杯,而發(fā)現(xiàn)有與此相同的銀器,因此,該杯可能是中國工匠以波斯薩珊銀器為藍本而作的仿制品。
唐代 羚羊首瑪瑙杯
長15.5、杯口徑5.9、高6.5厘米
陜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現(xiàn)藏于陜西省歷史博物館
以醬紅地纏橙黃夾乳白縞帶的瑪瑙制作,造型為彎角形杯,內(nèi)腔深峻,杯口圓形,口沿下琢出兩周凸弦紋,小端雕琢羚羊頭,頭上雕出兩只彎曲的羚羊角,角尖接在杯口外側(cè),角上碾出凹槽,羊眼圓睜,眼球外凸,雙耳后抿,口鼻端裝有龍嘴形金帽,可以卸下,內(nèi)部有流與杯腔相通,通體拋光。
唐代 玉勺
匙長6.2、寬3.3、柄殘長6.5厘米
陜西省禮泉縣唐昭陵趙王李福墓出土,現(xiàn)藏于禮泉縣昭陵博物館
白玉,玉色純凈,匙面呈橢圓形,前端略尖,柄部分為兩段,前組后細,并琢出臺階,通體拋磨,光素?zé)o紋。
| 唐代 鑲金玉鐲 直徑8.1、孔徑7、厚1.9厘米 陜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現(xiàn)藏于陜西省歷史博物館 1對。玉色潔白,純凈,以金合頁將三段弧形玉連為一體,玉質(zhì)滋潤,細膩晶瑩,三段弧形玉等長,內(nèi)弧壁平整,外弧壁上下沿內(nèi)斂,中部雕琢成三圈凸棱,每段兩端均包以金質(zhì)虎頭形合頁,并以兩枚金釘從內(nèi)向外鉚固,虎頭之間亦以鉸鏈式和合頁軸相連,其銷釘軸可靈活插入或拔出,以便關(guān)閉或開啟,其設(shè)計之精巧,可謂鬼斧神工。 | 
 
唐代 鑲鎏金嵌寶珠玉鐲
直徑7、孔徑6、厚1.7厘米
陜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現(xiàn)藏于陜西省歷史博物館
1對。玉色青白,純凈,玉質(zhì)溫潤細膩,三段弧形玉均是內(nèi)弧壁平整光滑,外弧壁上下緣內(nèi)收,中部雕琢成三圈凸棱,其中兩段弧形玉的一端以鎏金銅片,包釘在一起,不能打開,其外緣制作成花朵形,中部花蕾高凸,內(nèi)鑲淺紫色寶石,第三段弧形玉的兩端與前兩段弧形玉的另外一端之間,則以鎏金鉸鏈式合頁軸相連,其軸可以抽出或插上,以便玉臂環(huán)開啟或閉合,兩合頁外緣均制成虎頭形,頭向相背,料珠鑲雙眼球,頭頂各嵌一枚淺紫色寶石。
唐代 花卉紋玉盒
長4.5、寬3.5、高1.4厘米
陜西省西安市宮城遺址內(nèi)出土,現(xiàn)藏于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青玉,表面呈淺灰褐色,盒蓋盒身均琢成方形委角,有子母口可以扣合,盒內(nèi)拋光,盒身,盒蓋均剔地雕出花卉枝葉,在盒身,盒蓋的側(cè)面陰刻蔓草紋,盒蓋,盒身頂端凸出部分各鏤空一對互相嬉戲之鴛鴦,并作為盒之把手,盒身,盒蓋下端側(cè)面中部各鉆一圓孔,嵌入金紐,以便開啟玉盒
![[轉(zhuǎn)載]中華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 [轉(zhuǎn)載]中華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http://image50.360doc.com/DownloadImg/2012/03/0121/21954744_20)
 
唐代 鳳鳥海棠紋玉簪飾
長10、寬3.5、厚0.15厘米
陜西省西安市西安交通大學(xué)內(nèi)興慶宮遺址出土,現(xiàn)藏于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白玉,青白色,薄片狀。雕刻一束繁茂的枝葉。上端雕出形體較大的一只鳳鳥伏棲在盛開的海棠花上,兩面花紋相同,雕刻技法亦同上,枝莖上亦雕出小缺口,以便系之。
 ![[轉(zhuǎn)載]中華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 [轉(zhuǎn)載]中華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http://image50.360doc.com/DownloadImg/2012/03/0121/21954744_21)
 
唐代 玉釵
左:長6.7、寬1.7厘米
右:長7.6、寬1.7厘米
陜西省西安市西郊電纜廠唐墓出土,現(xiàn)藏于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白玉,青白色,表面有粉白色沁。兩件形制相同,均為雙股釵,釵前端近錐形,后端頂部呈弧形,此之隋代玉釵后端更為寬大肥厚。通體拋光。
唐代 嵌金絲玉佩
底邊長4.8、高4.5、厚0.3厘米
陜西省西安市唐大明宮遺址內(nèi)的孫家灣村出土,現(xiàn)藏于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玉色雪白,潤澤。扁平體,平面近似桃形,底邊平齊,兩側(cè)為對稱的三連弧邊形,頂部為三角形,正面陰刻出圖案化的長莖蔓草紋,其內(nèi)嵌以金絲,金線上尚有黑色顏料,上端鉆一圓孔,鉆孔使錯金圖案略有傷殘,背面光素?zé)o紋。
 ![[轉(zhuǎn)載]中華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 [轉(zhuǎn)載]中華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http://image50.360doc.com/DownloadImg/2012/03/0121/21954744_23) 
    
唐代 胡騰舞紋玉鉈尾
長10.5、寬5.1、厚0.9厘米
陜西省禮泉縣唐昭陵陵園出土,現(xiàn)藏于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白玉,乳白色,圓首矩形,兩面邊緣均削棱,正面雕出一跳胡騰舞的男子。舞者長發(fā)卷曲,高鼻深目,面帶微笑,上著圓領(lǐng)緊身長袖衣,腰系長裙,裙下擺飾花邊,足蹬高筒靴,屈肘揚右手,左手摁于臀側(cè),雙手均藏于袖中,右腿騰起,左腿微曲,肩披飄帶,舞于圓毯之上。圓毯周飾垂索,其內(nèi)陰刻一“田”字,背面方形一端削低一層,所切的平面呈圓把形和長方形,并在其上鉆出五個隧孔,以便將鞓末端與其固定在一起。
唐代 獅紋玉帶
方銙背面長3.6、寬3.4、正面長3.4、厚0.7厘米
圓首矩形銙背面長4.8、寬3.4、正面長4.6、寬3.2、厚0.7厘米
圓首矩形鉈尾背面長5、寬3.4、正面長4.8、寬3.2、厚0.85厘米
帶扣扣環(huán)長徑5.6、短徑3.2、環(huán)面寬1、厚0.7、扣針長3.1厘米
陜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現(xiàn)藏于陜西省歷史博物館
白玉,乳白色,此玉帶由獅紋方銙13,獅紋圓首矩形銙,獅紋圓首矩形鉈尾,玉玦各一,總計16件所組成,帶銙,鉈正面雕琢出各種形態(tài)的獅紋。
唐代 九環(huán)十四銙蹀躞玉帶
復(fù)原長度1.5米方銙長3.2、寬2.9、厚0.3厘米附環(huán)長徑2.9、短徑2.6、厚0.3厘米
柿蒂紋方銙邊長3、厚0.3厘米有孔尖拱形銙底邊長3、高3、厚0.3厘米圓首矩形銙長5.5、寬3、厚0.3厘米玉帶扣長徑4、短徑2.9、厚0.3厘米圓首矩形鉈尾長8.6、寬3、厚0.3厘米偏心孔環(huán)直徑2.7、厚0.2厘米
陜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現(xiàn)藏于陜西省歷史博物館
白玉,微泛青色,此玉帶由附環(huán)方銙九,柿蒂紋方銙二,有孔尖拱形銙三,圓首矩形銙,玉帶扣,圓首矩形鉈尾各一,偏心孔環(huán)八,總計25件組所構(gòu)成,結(jié)構(gòu)完整,形制規(guī)范,通體光素![[轉(zhuǎn)載]中華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 [轉(zhuǎn)載]中華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http://image50.360doc.com/DownloadImg/2012/03/0121/21954744_26) 
  
唐代 玉梁金筐真珠蹀躞帶
復(fù)原長度1.5米圓首矩形帶銙長8、寬3.5、厚1.2厘米
圓形寶細銙直徑3、厚1.2厘米玉梁寶細蹀躞飾上節(jié)長6、寬4.2、厚0.8厘米,下節(jié)暢.2、寬6、厚0.8厘米玉帶扣長徑4.8、短徑3、厚0.6、扣針長3厘米
陜西省長安縣南里王村唐竇皦墓出土,現(xiàn)藏于陜西省考古研究所
青白玉,部分泛淺綠,此玉帶表框皆以青白玉制作,框內(nèi)為“金框?qū)毤氄嬷檠b”。它由圓首矩形銙四,圓形帶銙八,圓形偏心孔環(huán)一,忍冬形蹀躞帶飾和玉帶扣各一所組成。玉表框在唐代文獻中稱為“玉梁”,該玉帶玉質(zhì)溫潤瑩秀,制作考究,“金筐寶細真珠裝”豪華富麗,工藝精湛
  ![[轉(zhuǎn)載]中華文物典藏之玉器篇 <wbr>魏晉南北朝(上) [轉(zhuǎn)載]中華文物典藏之玉器篇 <wbr>魏晉南北朝(上)](http://image50.360doc.com/DownloadImg/2012/03/0121/21954744_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