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茶文化發(fā)展簡史
         茶葉的發(fā)現和利用,以及在茶葉品飲過程中創(chuàng)造積淀的文化,是中國對于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大貢獻。一、茶的最早發(fā)現和傳授
 (一)傳說神農氏最早發(fā)現并利用茶。陸羽《茶經?六之飲》中說:“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茶的發(fā)現始于公元前2700多年的神農時代。神農氏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三皇之一,傳說由于他發(fā)明了火食,所以稱他為“炎帝”;又由于他“教民稼穡”,又尊他為神農氏。據《神農本草經》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笔巧褶r氏最早發(fā)現了茶。
 最初利用的是野生茶樹,在經歷了一個很長時期后,才出現了人工栽培的茶樹。較為可靠的記載,茶樹的人工栽培出現在3000多年前?!度A陽國志?巴志》有記載說: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丹漆茶密、靈龜巨犀、黃潤鮮粉,皆納貢之。其果實之珍者,樹有荔枝,蔓有辛,園有芳弱香茗?!惫?066年周武王伐紂時,聯合當時居于四川、云南的方國部落。此后,巴國已以茶及其他珍貴物品,納貢周武王,且當時已有人工栽培的茶園了。而后茶的栽培從巴蜀地區(qū)南下云貴一帶,又東漸楚湘,轉粵閩,入江浙,然后北移淮河流域,形成我國廣闊的產茶區(qū)。
 (二)現存千年古代大茶樹
 陸羽《茶經》開篇就說:“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在我國巴蜀地區(qū),唐代已有大茶樹。而今,在云南、貴州、廣西、廣東、海南、江西、臺灣10個省、區(qū),仍發(fā)現有大茶樹近200處,以滇南及滇西南地區(qū)、滇桂黔毗鄰地區(qū)、滇川黔毗鄰地區(qū)比較集中。
 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調查并匯集各地的發(fā)現,具有代表性的古茶樹有74株。這些大茶樹中,多數屬于野生型的,典型代表是云南勐海縣巴達黑山大茶樹,樹干直徑1.2米,高34米,樹齡1700年。目前,確定樹齡最長的,是生長在云南鎮(zhèn)沅縣九甲鄉(xiāng)和平村千農寨原始森林中的古茶樹,樹高25.6米,樹幅22×20米,莖部干徑1.2米。據專家推測計算樹齡為2700年。部分是屬于栽培型的,典型的是云南勐海南糯山大茶樹,樹高8.8米,樹高8.8米,樹幅6.8米,基部干徑1.04米??上в?995年樹身腐爛而倒塌。也有屬野生與栽培之間過渡型的,以云南瀾滄縣邦崴大茶樹為典型,樹高11.8米,樹幅9.0米,干徑1.14米。
 古代大茶樹是中華民族悠久茶文化的象征,同時古茶樹保持著茶樹不同進化階段的種性種質,還是茶樹育種研究的寶貴資源庫。
 (三)茶之始其字為荼
 我國對茶的野生利用,有5000年之久,西周移為家種后也有3000多年了,然而這個“茶”字的出現卻要晚得多。
 “荼”字的出現,大都認為在中唐,約公元8世紀,這以前指稱茶的是“荼”。
 “荼”,一字多義,又一字多音,一讀TU(音途),二讀CHA(音茶),三讀SHU(音書)?!拜薄痹谥阜Q茶時,讀音也是CHA?!拜薄笔遣璧墓朋w字。
 我們的祖先發(fā)現并利用茶,然而在相當長的時期里,沒有“茶”這個字,到漢魏時期,民間口頭上已把茶這種植物或飲料稱呼為“CHA”,可在文字上還假借“荼”這個字。
 南宋魏了翁在《邛州先茶記》中說:“茶之始,其字為荼……惟自陸羽《茶經》、盧仝《茶歌》、趙贊“茶禁”以后,則遂易荼為茶?!扒宕栐b學家郝懿行在《爾雅義疏》中也認為:今茶字古作荼……至唐朝陸羽著《茶經》始減一畫作茶?!?BR>        (四)茶的眾多稱謂
 茶在古代是一物多名,特別在陸羽《茶經》問世以前,除了“茶”之外,還有別稱,如木賈 、設、茗、等。我國最早解釋詞義的專著《爾雅?釋木》載:“木賈、苦荼。”晉王微《雜詩》有句:“待君竟不歸,收領令就木賈?!痹娙说群蛴讶瞬恢?,只好收拾起待客物品,飲木賈自慰了。這“木賈”就是茶。西晉杜育作《賦》:“靈山惟岳,奇產所鐘,厥生  草,彌谷被崗?!辟x中說的生于高山的奇產“草”,即工茶。唐杜甫《進艇》詩中有“茗飲蔗漿攜所有,瓷罌無謝玉為缸”之句,這“茗”亦是茶。唐皮休《茶塢》詩云:“種  已成園,栽葭寧記畝。”這里的“  ”和“葭”同是指茶。還有,司馬相如《凡將篇》中提到的“  詫”,楊雄《方言》中所說的“蜀西南人,謂荼曰設”,黃  輯《神農本草經》云:“苦荼,味苦寒,主五臟邪氣……一名荼草,一名選,生川谷?!边@“詫”“設”和“選”都是茶。
 二、秦漢時茶由藥用、菜食而推進至飲用
 清代學者顧尖武根據古籍記載,在《日知錄》里說:“自秦人取蜀后始知茗飲。”在秦惠王時,即公元前316年。這就是說,茶之作為飲用大約距今2300年。
 (一)茶葉最早當作藥用、菜食。到了春秋時代(公元前770-前475年),茶葉生產有了發(fā)展,茶葉用作祭品或生煮羹飲,當作蔬菜?!蛾套哟呵铩罚骸皨胂帻R景公時,含脫粟之飯,炙祭三戈五卵茗菜而已”。就是說,晏嬰在齊景公時(前547——前490年),雖身為國相,吃的除了糙米飯和三五樣葷食,此外就是茗菜了。這“茗菜”便是茶葉。至今少數發(fā)族地區(qū)仍有“涼拌茶菜”和“油茶”等,沿襲古法。
 茶葉早先還是祭祀的珍品?!抖Y記?地官》有“掌荼”和“聚荼”以供喪事之用的記載。《茶經?七之事》是還記載:“南齊世祖武皇帝遺詔:我靈座上,慎忽以牲為祭但設餅果、茶飲、干飯、酒脯而已?!?BR>        (二)漢代飲茶漸多, 茶葉商品化
 東漢的《桐將錄》,同樣是一本藥書,書中記述到茶時,雖亦談到茶“煎飲令人不眠”,更多的卻是把茶當作飲品的:“西陽、武昌、廬江、晉陵,茗皆好,東人正作清茗,茗皆有餑,飲之宜人……又南方有瓜蘆木,亦似茗,至苦澀,取其葉作悄煮汁飲,即通夜不眠。煮鹽人但資止飲,而交、廣最重,客來先設,乃加以香毛輩耳?!边@說明東漢時茶已煮汁飲,當作飲料。
 茶葉在漢代已經逐步推廣為飲品,還有一則重要的文獻可以佐證。這就是西漢王褒的《童約》(漢宣帝神爵三年,即公司前59年作)。嚴可均輯《全漢文》卷四十二輯錄了此文,其中有關茶葉的是兩處:“膾魚包鱉,烹茶盡具”;武陽(今四川彭山東10里)買茶,楊氏擔荷”。從《僮約》中可以看出,早在西漢時期,我國四川一帶飲茶、種茶已日趨普遍,在官吏富有之家,茶已成為日常飲品,而且茶已商品化。
 三、晉時“以茶尚儉”,茶登上文學殿堂
 (一)以飲茶崇儉尚
 兩晉南北朝時期,飲茶開始由“朱門”走向“柴戶”。除云南、四川、湖北等早已栽種外,湖南、河南、江蘇、安徽、浙江等地也先后辟園種茶,從而飲茶從文人、士大夫中向民間逐漸普及。南朝宋劉義慶在《世說新語》卷下載有一則茶事:“褚太傅初渡江,嘗入東(指今蘇州),到金昌亭,吳中豪右,燕集亭中。褚公雖素有重名,于時造次不相識,別敕左右,多與茗汁”另又記晉人任瞻,字育長,少有令名。自過江失志,“坐席竟下飲”(卻欲取茶飲),還問人:此為茶?為茗?見人有異色,乃自申明:向問飲為熱為冷耳。
 如果說,茶葉在兩漢時,還是一種朱門比奢斗富之物,那么,到了兩晉南北朝時,茶則成為達官貴人用來標榜自己檢樸的東西了。晉《中興書》記述了陸納以茶和果品招待謝安的故事:“陸納為吳興太守時,衛(wèi)將軍謝安常欲詣納。納兄子俶,怪納無所備,不敢問之,乃私蓄十數人饌。安既到,所設唯茶果而已。俶遂陳盛饌,珍差必具。及安去,納仗俶四十,云: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穢吾素業(yè)!”再有《晉書》記:“桓溫為揚州,性儉,每燕飲,惟下七奠,拌茶果而已?!?nbsp;
 (二)兩晉文人把飲茶寫入詩賦
 蘇軾《向大冶長老乞桃花茶栽東坡》有句:周詩記茶苦,茗飲出近世。”他認為《詩經》中已有了茶的描述?!对娊洝?05篇作品中,寫到“茶”的有七篇,其中有的是寫茶。蘇軾在《寄周安孺茶》中還說:“賦詠誰最先,厥傳惟杜育”。以茶入詩的有左思的《嬌女詩》。還有第載的《登成都樓》、《茶經》也作了摘引。
 四、唐代茶利大興,茶道大行。
 (一)產區(qū)擴展,產量日增
 (二)創(chuàng)貢茶院,行榷茶法
 (三)《茶經》問世,茶道大行
 陸羽(733-804)于唐隸宗上元(760-761)初,避安史之亂而過江,至苕溪(今浙江湖州),居杼山妙喜寺,后又曾隱居今余杭雙溪。陸羽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完成《茶經》,大歷十年(775)以后作了修改,大歷十四年(780)完稿付校付櫬?!恫杞洝废到y地總結了唐代及唐以前有關茶葉生產的實踐經驗和茶的文史記述。是我國古代的茶葉百科全書,是世界上第一部茶的專著。
 “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經過唐代前中期的傳播,晚唐時期,飲茶已蔚然成風。封演《封氏聞見記》云:“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開元是,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傳相仿效,遂成風俗。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總問道俗,投錢取飲。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額甚多”。
 唐代用來煎茶的茶葉有多種多樣,陸羽在《茶經?六之飲》中作了概括:“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乃斫、乃熬、乃煬、乃舂”。陸羽在《茶經》中所提倡的煎茶,用的是餅茶。餅茶煎飲講究精美,而要真正達到精美,必須克服“九難”:一是造難,陰天采摘和夜間焙制,就制造不出好茶;二是鑒別難,日嚼辨味、干嗅香氣,不算是會鑒別;三是用器難,沾有膻氣味的鼎爐釜盂,不能用作煎茶飲用;四是用火難,有油煙的柴和沾染了油氣味的炭,都不宜作炙烤、煎煮茶的燃料;五是擇水難,急流和死水都不能作為煮茶用水;六是烤炙難,餅茶烤炙若外熟內生,就是炙法不得當;七是碾得不好的茶末;八是烹煮難,操作不熟練和攪動行過快,就煮不出好茶湯;九是飲用難,飲茶要持之以恒,夏天飲,冬天停,純屬解渴,就不能說是飲茶。
 唐代是飲餅茶的時代,餅茶煎煮的步驟是先炙茶、再碾末,然后煮水煎茶。具體操作要領如下:
 1.炙茶。餅茶的含水量一般較葉、片、碎、末茶為高,并在存放過程中又會自然吸收水分。炙烤的目的,是要把餅茶內含的水分烘干,用火逼出茶的香味來。
 2.碾末。炙烤過的餅茶,待冷卻后要碾成末。陸羽認為“末之上者,其屑如細末;末之下者,其屑如菱角?!边@和他說的煎茶“九難”中所說的“碧粉縹塵,非末也”的要求是一致的,即青綠色的粉末和青白色的茶灰,是碾得不好的茶末。
 3.煮水。煮茶用的水,以山水為最好,江水次之,井水再次之。煮水用一種大口的鍋,稱為“钅復”。煮茶的燃料最好用木炭,其次用硬柴,沾染了膻膩的和油脂較多的柴薪,以及朽的木料都不能用。因為“茶須緩火炙,“活火煎”,活火是指炭火之有焰者。
 4.煎茶。已碾羅好的茶末放到水里煎煮,有一定的程序。當水至一沸時,即加入適量的鹽調味;到二沸時,先妥出一瓢來,隨即用竹夾在钅復中 繞圈攪動,使水的沸滾均勻,同進當出現水渦時,就用一種量茶末的小杓叫“則”,量取一定量的茶末,從旋渦中心投下,再加攪動。當茶湯出現“勢若奔騰濺沫”時,將先前妥出的那瓢水倒進去,使沸水稍冷,停止沸騰,以孕育沫餑。然后把钅復從之是拿下來,放在“交床”上。這時,就可以開始向茶碗中酌茶了。
 5.酌茶。舀茶湯倒入碗里,須使沫餑均勻。沫餑是茶湯的精華,薄的叫沫,厚的叫餑,細輕的叫湯花。唐代煎茶,是用钅復煮,用碗喝。唐佚名《宮樂圖》,描摹了宮中秦曲賞樂的情景,也同時留下了當時品茶的情狀:在長方形大案中間,有一大茶海,上置一長柄勺,每人面前有一碗。看來大茶海里是剛煮出鍋的茶湯,每人用長柄勺舀出茶湯置碗內,再慢慢品嘗。據沈從文先生考證,此畫出自晚唐,畫中應是宮廷煎茶品茶的再現。
 五、宋代貢茶極盛
 (一)生產發(fā)展、貢茶極盛
 宋代的茶葉分兩大類。一類是團餅茶,又因是經蒸壓成一片片的,故又稱片茶;再因茶表面涂有一層臘而又叫臘面茶或臘茶。另一類是散茶,是未經蒸壓的,采摘芽葉后經干燥而成,又稱草茶。歐陽修說:“臘茶出于劍建,草茶盛于西浙”。宋代時尚片茶,點茶用的也是片茶。
 (二)飲茶普及,點茶技精
 宋代的飲茶風習更進一步普及到各個階層,尤其是下層平民之中,滲透日常社會生活之中。北宋李  說:“茶非古也,源于江左,流于天下,浸淫于近代,君子小人靡不嗜也;富貴貧賤靡不用也?!?BR>        茶館的興起是宋代飲茶普及的一個突出表現?!肚迕魃虾訄D》有東京汴河兩岸茶坊酒肆生意興隆的描繪?!秹袅轰洝?、《都城紀勝》、《武林舊事》等書中,有當時杭州茶館的種種記述。
 宋代的點茶,與唐時煎茶最大的不同,是煎水不煎茶,茶不再投入钅復里煮,而是用沸水在盞里沖點,具體操作按蔡襄《茶錄》所述如下:
 1.炙茶。經年陳茶,需將茶餅在潔凈的容器中用沸水浸漬,待涂在茶餅表面的膏油變軟時,刮去一兩層,然后用茶夾箝住茶餅,在微火上炙干,再就可以碎碾了。當年末涂膏油的新茶,則沒有此道程序。
 2.碾茶。茶餅上碾前,先用干凈紙包起來捶碎,捶碎的茶塊要立即碾用,碾時要快速有力,稱之謂“熟碾”。這樣碾出的茶末潔白純正,否則會導致茶湯“色昏”。
 3.羅茶。碾磨后的茶末過篩稱為羅茶,與唐代大體相同,只是宋代“茶羅以絕細為佳”。蔡襄《茶錄》說:“羅細則茶浮,粗則水浮”。茶末絕細,才能“人湯輕泛,粥面光凝,盡茶色”。茶羅的羅底以“蜀東川鵝溪畫絹之密者”為佳。這種絹羅,細而面緊,絹面不泥而透,過羅的末茶精細。周必大有詩:“敢向柘羅評綠玉,待君回碾試飛塵”,詩人以末茶細如飛塵而得意。
 4.候湯。宋代點茶,是用沸水來沖點末茶,水溫的恰到好處至關重要,蔡襄說:“末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沉”。宋代煮水與唐時不同,不再用钅復而是用瓶,钅復敞口能目辨湯變,而茶瓶辨湯就比困難。所以蔡襄又說:“沉瓶中不可辨,故曰候湯最難”。
 5. 燙盞。點茶之前先要燙盞,即將茶盞用開水沖滌令熱,這樣有助于透發(fā)茶香。蔡襄認為如不燙盞,“冷則茶不浮”。宋徵宗也認為“盞惟熱,則茶發(fā)立耐久?!?BR>        6.點茶。這是最為關鍵,也最具技藝的一環(huán)。點茶第一步是調膏。調膏得掌握茶末與水的比例,一盞中茶末二錢,注入適量水,加以適量開水,調成極均勻的茶膏,要有膠質感。這時,開始向茶盞注入煎好的沸水,一邊注水, 一邊用茶筅環(huán)回擊拂。注水和擊拂有緩急、輕重和落點的不同,要適時變化。這種變化,宗徵宗歸納為七次,又稱七湯。
 第一湯,“環(huán)注盞畔,勿使浸茶,勢不欲猛”。
 第二湯,“自茶面注入,周回一線,急注止”。
 第三湯,注水的掌握和第二湯一樣,擊拂貴在輕而勻,要“周環(huán)旋復,表里洞徹”。
 第四湯,“湯尚  ,筅欲轉稍寬而匆速”。就是注水要節(jié)制,盡量少些,擊拂時茶筅的轉動要幅度大而節(jié)奏慢。
 第五湯,“湯乃可稍縱,筅欲輕勻而透達”。
 第六湯,“乳點勃然,則以筅著居”。就是水僅點于湯花過于凝聚的地方,以使盞面湯花均勻,運筅宜緩,輕拂湯花而已。
 第七湯,“分輕清重濁,相稀稠得中,可欲則止”。即區(qū)別茶湯的不同情況,水可點可不點,擊拂也就此打住。
 第八湯,盞面“乳霧洶涌,溢盞而起”,四周的湯花緊貼盞沿,這叫“咬盞”,以湯花持久,不易散退為優(yōu)。
 南宋劉松年繪有一幅《攆茶圖》(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描繪了從茶的碾磨到烹點的具體場面。
 (三)分茶游藝,水中丹青
 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游應召“騎馬客京華”,從家鄉(xiāng)山陰(今紹興)來到京都臨安(今杭州)。那時節(jié),國家處在多事之秋,一心殺敵立功的陸游,宋孝宗卻把他當作一個吟風弄月的閑適詩人。陸游心里感到失望,徒然以練草書、玩分茶自遣,作《臨安春雨初霽》一首,胡句云: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這分茶,不是尋常的品茗別茶,也不同于點茶茗戰(zhàn),而是一種獨特的烹茶游藝。陸放翁是把“戲公茶”與“閑作草”相提并論,可見這絕非一般的玩耍,在當時文人眼里是一種很有品位的文娛活動。分茶在宋代是玩得比較普遍的,因此在詩詞中吟詠到分茶的頗多。楊萬里的一首《澹庵坐上觀顯上人分茶》詩,記述了他觀看上人玩分茶時的情景,十分樣盡而生動。詩云:
 分茶何以煮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
 蒸水老禪弄泉手,隆興元春新玉爪。
 二者相遭兔甌面,怪怪奇奇真善幻。
 紛如劈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萬變。
 銀瓶首下仍尻高,注湯作勢字縹姚。
 分茶種游藝大約始于北宋初年。北宋初年人陶谷在《  茗錄》中已經說到一種叫“茶百戲”的游藝,他說:“茶至唐始盛。近世在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散滅。此茶之變也,時人謂之茶百戲?!?BR>        元、明時仍有分茶余韻流澤,如關漢卿套曲《一枝花,不伏老》:“茶中消遣,酒內忘憂;分茶扌顛竹,打馬藏鬮?!狈植枞詾槲娜藰肥轮?。董解元《西廂記》卷一:“選甚嘲風詠月,擘阮分茶”。寄情抒懷,也可借彈弦樂、玩分茶。清代后,末見玩分茶的記載,這朵茶藝奇葩已經失傳了。
         六、元代名茶增多,餅散并行元代的茶業(yè)經濟和茶文化有明顯的承宋啟明的過渡性。
 元代茶葉有草茶、末茶之分。元忽思慧《飲膳正要》中列舉了元代的許多名茶,如湖州造進的金字茶,紫筍雀舌茶;江、江西出的燕尾茶;浙江慶元路的范殿帥茶;四川的藤茶、川茶;廣南的孩兒茶等。其中有片茶,也有散茶。
 元代貢茶也是片茶散茶并舉。在武夷九曲設御茶園,制龍鳳團茶;湖州顧渚和常州陽羨都有提舉司所轄的茶園,“采摘芽茶,以貢內府”。
 元代的散茶制作工藝進入到一個新階段。唐宋時的散茶,實際只是團餅茶制作工序的省略,還末形成單獨完整的工藝。至元代,出現了類似近代蒸青綠茶的生產流程。從王禎《農書》中可知,茶葉蒸過后,薄攤待冷,乘濕用手揉捻,成一定條索,然后焙干。
 元代還是綠茶制作由蒸青法到烘炒法的重要過渡。元馬端臨《文獻通考》載:“茗有片散。片者即龍團,舊法;散者則不蒸而干,如今之茶也。始知南渡之后,茶漸以不蒸為貴矣?!闭f明元代雖蒸、炒并用,卻還是重炒略蒸。
 元代的飲茶風尚,同樣是散、團并行,重散略團,具有過渡性的特點。元人王禎在《農書》中說到,當時茶分茗茶、末茶與臘茶三種,并祥細記錄了三種茶的飲用方法。臘茶是先用濕水微漬,去膏油,以紙裹槌碎,用茶鈐微炙,然后碾羅煎飲,與宋代相似,但“此品惟充貢獻,民間罕見之。”當時團臘茶僅上供作貢茶,此種臘茶的飲法也只在宮廷和上層官宦中流行。末茶飲法是“先焙芽令燥,人磨細碾,以供點試”,這早在唐代已有,元時已不多見,“南方雖產茶,而識此法者甚少”。茗茶則是采擇嫩芽,先以湯泡去熏氣,以湯煎飲之,“今南方多仿此”。忽思慧在《飲膳正要》中也說:“清茶,先用水滾過濾凈,下茶芽,少時煎成”。當時民間已普遍采制散茶,用清茶飲法。
         七、明代制茶改革,飲茶創(chuàng)新(一)罷造龍團,散茶獨檀
 明代是茶葉生產的大發(fā)展期,制茶技術的改革期,茶類增多,名茶勃興,品飲更加普及。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明術祖朱元璋以減輕茶戶勞役為由,下詔令:“歲貢上供茶,罷造龍團,聽茶戶惟采芽茶以進?!边@里所說的“芽茶”,實際就是宋元時期已經有的“草茶”、“散茶”。這種不入品號、制作簡易的散茶,曾是民間百姓日常的飲用茶,而明太祖下詔貢茶也按此制作,這在茶葉制作上是一次劃時代的變革。
 到了明代,茶葉名品都有是散茶制法了。唐宋時的龍團鳳餅徹底隱退茶壇。明代名茶,黃一正《事類紺珠》中收錄98種,徐渭《徐文長先生秘集》中列30種許次紓《茶疏》也都有記。
 (二)散茶撮泡,煥然一新
 中國茶藝到了明代,可說是煥然一新。窮極工巧的龍團鳳餅茶為條形所替代,碾磨成末沖點而飲變成沸水沖泡散茶而飲,開創(chuàng)了撮泡法的先河。明代泡茶法,雖比唐人煎茶、宋人點茶要簡化便捷不少,不必再炙茶、碾茶、羅茶等,但要泡好茶仍有許多講究。僅以許次紓《茶疏》所述,撮泡法的要領有:
 1.火候。泡茶之水要以猛火急煮。明時多用木炭煮水,應選堅木炭,切忌用木性末盡尚有余煙的,“煙氣入湯,湯必無用?!敝笏畷r,先燒紅木炭,“既紅之后,仍授水器(即把水壺擱火上),仍急扇之,愈速愈妙,毋令停手。停過之湯,寧棄再烹。”
 2.選具。泡茶的壺杯以瓷器或紫砂為宜?!安璁T古取建窯兔毛花者,亦斗碾茶用之宜耳。其在今日,純白為佳,兼貴于小,定窯最貴,不易得矣。”茶壺主張小,人多、人少要有區(qū)別,“小則得氣氤氳,大則易于散漫。大約及半升,是為適可。獨自斟酌,愈小愈佳?!?BR>        3.蕩滌。泡茶所用湯銚壺杯要燥潔。:“每日晨起,必以沸湯蕩滌,用極熟黃麻巾巾兌 向內試干,以竹編架,覆而庋之燥處,烹時隨意取用。修事既畢,湯銚拭去余瀝,仍覆原處。”放置茶具的桌案也必須干凈無異味,“案上漆氣食氣,皆能敗茶?!?BR>        4.烹點。從汲水燒煮到沖泡、斟茶要次第有序?!澳┰乘葌洳杈?。必潔必燥,開口以待?!迸莶钑r,“先握茶手中,俟湯既入壺,隨手投茶湯,以蓋覆定。三呼吸時,次滿傾盂內,重投壺內,用以動蕩手韻,兼色不沉滯。更三呼吸頃,以定其浮薄。然后瀉以供客。則乳嫩清滑,馥郁鼻端?!贝涡驊牵合瘸恿坎枞~,待水燒滾后,即投茶于壺中,隨手注水入壺,先注少量水,以溫潤茶葉,然后再滿注。第二次注水要“重投”,即高沖,以加大水的沖擊力。
 5.飲啜。細嫩綠茶一般沖泡三次?!耙粔刂?,只堪再巡茶如不喝,可以留著,飯后供啜嗽之用?!?/P>
         八、清代茶葉出口盛極一時,茶貴增多。中國茶文化在清代沿襲明時,沒有多少原創(chuàng)的內容。中國茶業(yè)經濟在清代有過一段畸形發(fā)展的時期,而后由盛轉衰。早在鴉戰(zhàn)爭前,中國茶就風靡世界,當時出口茶葉的唯有中國,平均每年出口45萬擔,值銀1155萬關兩,約占當時出口總額的63%,是我國最大宗的出口商品。1867年出口增至131萬擔,占世界茶葉出口量的90%以上。鴉片戰(zhàn)爭后,茶葉出口繼續(xù)上升,19世紀80年代進入頂峰期,1886年出口286萬擔,創(chuàng)歷史最高紀錄。
 19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茶葉出口由盛而衰,出口量盤旋下降。印度、錫蘭(今斯里蘭卡)、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的紅茶及日本綠茶的出口量持續(xù)增長,海外市場逐漸被取代。1890年,在世界茶葉貿易量中,中國茶還占有50.9%,到1900年已降至31.3%,1913年又降至21.3%,1919年只有10.8%了。
 中國是世界茶類最多的國家,明代是我國茶類發(fā)展中一個重要時期,黃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藝相繼形成。
 黃茶起源較早,據史料推測,唐代已出現,當時由一種自然發(fā)黃的黃芽茶樹的芽葉制成。黃茶的生產工藝形成是在明隆慶(1567——1572)年間,如黃茶中產量最多的條形黃茶之一的黃大茶。
 黑茶最時在北宋時已有,這是在茶葉銷往邊疆的長途中,壓成團塊狀的茶葉經過一路“濕堆作用”自然形成的。將鮮葉經過蒸壓和渥堆等工序,制成“成色黑茶”,約是在明代。
 花茶宋人也做過,制作原理與現代花茶制法已較接近。明代是花茶窨制技術有較大發(fā)展的時期,如朱權《茶譜》、劉基《多能鄙事》中對花茶的窨制,不但工藝比較完善,而且已有專用工具。
 清代又增加了紅茶、烏龍茶二大茶類。紅茶主要品種有小種紅茶、工夫紅茶和紅碎茶。小種紅茶生產最早,為福建崇安縣里村茶農在清初順治年間(約1650年)創(chuàng)制而成。工夫紅茶在清乾隆十六年(1751)《武夷山志》中已有記載,說明乾隆年代已從小種紅茶發(fā)展到工夫紅茶。
 烏龍茶的記載最早見于清雍正年間陸廷燦《續(xù)茶經》所紳的王草堂《茶說》(約1717年),書中記述了烏龍茶的制焙方法,當時稱武夷巖茶?,F代烏龍茶的制作工藝源于武夷巖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