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名言名句 《孟子》的故事和成語  1、孟母三遷 孟子的母親為了他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 這句成語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戰(zhàn)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wù)撝螄?。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么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說:“也沒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著說:“現(xiàn)在大王的廚房里有的是肥肉,馬廄里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饑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quán)者在帶領(lǐng)著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么當權(quán)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么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jīng)說過,首先開始用俑(古時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根據(jù)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后乎”這句話,后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chuàng)始人。 3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戰(zhàn)國時代,諸侯王國都采取合縱連橫之計,遠交近攻。 戰(zhàn)爭連年不斷,可苦了各國的老百姓。孟子看了,決定周游列國,去勸說那些好戰(zhàn)的君主。孟子來到梁國,去見了好戰(zhàn)的梁惠王。梁惠王對孟子說:“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zhàn)場上相遇,免不了要進行一場廝殺。廝殺結(jié)果,打敗的一方免不了會棄盔丟甲,飛奔逃命。假如一個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卻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 孟子講完故事,問梁惠王:“這對不對?”梁惠王立即說:“當然不對!”孟子說:“你雖然愛百姓,可你喜歡打仗,百姓就要遭殃。這與五十步同樣道理?!? 成語比喻那些以小敗嘲笑大敗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來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質(zhì)相同的做法。 4、一暴十寒 戰(zhàn)國時代,百家爭鳴,游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游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zhí)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里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么辦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后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么區(qū)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后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恒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于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學到什么東西呢? 5、 引領(lǐng)而望:“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lǐng)而望之矣?!?(《梁惠王》)釋:如果有一位不好殺人的君主,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會伸長著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 6、 君子遠庖廚:“是以君子遠庖廚?!?(《梁惠王》)釋:君主把廚房擺在遠離自己的場所,就是這個道理。 7、 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梁惠王》)釋:我的目力能夠把秋天鳥的細毛看得分明,一車子柴火擺在眼前卻瞧不見。 8、 挾泰山以超北海:“挾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钦\不能也?!?(《梁惠王》)釋:把泰山夾在胳臂底下跳過北海,告訴人說,“這個我辦不到。”這真是不能。 9、 緣木求魚:“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梁惠王》)釋:以您這樣的作法滿足您這樣的欲望,好像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 10、 寡不敵眾:“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梁惠王》)釋:人口稀少的國家不可以跟人口眾多的國家為敵,弱國不可以跟強國為敵。 11、 與民同樂:“此無他,與民同樂也?!?(《梁惠王》)釋:這沒有別的原因,只是因為同百姓一同娛樂罷了。 12、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釋:和天下的人同憂同樂,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于他的,是從來不曾有的事。(注: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即化于此) 13、 顧左右而言他:“王顧左右而言他?!?(《梁惠王》)釋:齊王回過頭來左右張望,把話題扯到別處去了。 14、 水深火熱:“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梁惠王》)釋:如果燕國的百姓受水更深,受火更熱(指災難更加深了),那只是統(tǒng)治者由燕轉(zhuǎn)為齊罷了。 15、 救民于水火之中:“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梁惠王》)釋:如今燕國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認為您是要把他們從水深火熱的苦難中解救出來,因此都用筐盛著干飯,用壺盛著酒漿來歡迎您的軍隊。 16、 簞食壺漿:“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梁惠王》)釋:如今燕國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認為您是要把他們從水深火熱的苦難中解救出來,因此都用筐盛著干飯,用壺盛著酒漿來歡迎您的軍隊。 17、 出爾反爾:“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梁惠王》)釋:提高警惕,提高警惕!你怎樣去對待人家,人家將怎樣回報你。 18、 解民倒懸:“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保ā豆珜O丑》)釋:現(xiàn)在這個時候,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實行仁政,老百姓的高興,正好像被人倒掛著而給解救了一般。 19、 事半功倍:“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公孫丑》)釋:所以,“事半功倍”,只有在這個時代才行。 20、 具體而微:“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公孫丑》)釋:冉牛、閔子、顏淵大體近于孔子,卻不如他那樣的博大精深。 21、 出類拔萃:“出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公孫丑》)釋:圣人遠遠超出了他那一類,大大高出了他那一群。從有人類以來沒有比孔子還要偉大的。 22、 心悅誠服:“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公孫丑》)釋:依靠道德來使人服從的,人家才會心悅順服。 23、 返求諸己:“發(fā)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公孫丑》)釋:(射箭)如果沒有射中,不埋怨那些勝過自己的人,返躬自問罷了。 24、 與人為善:“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公孫丑》)釋:吸取別人的優(yōu)點來自己行善,這就是偕同別人一道行善。 25、 綽綽有余:“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余裕哉?” (《公孫丑》)釋:我既沒有固定的職務(wù),又沒有進言的責任,那我的行動,難道不是寬舒得有無限的回旋余地嗎? 26、 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公孫丑》)釋:君子不抱怨天,不責怪人。 27、 此一時,彼一時:“彼一時,此一時也?!?(《公孫丑》)釋:那又是一個時候,現(xiàn)在又是一個時候。 28、 舍我其誰:“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公孫丑》)釋:在今日的社會里,除開我,還有誰呢? 29、 為富不仁:“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滕文公》)釋:要發(fā)財致富便不能仁愛,要仁愛便不能發(fā)財致富。 30、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滕文公》)釋:若是不等到爹娘開口,不經(jīng)過媒人介紹,自己便鉆洞扒門縫來互相窺望,爬過墻去私會,那么,爹娘和社會人士都會輕視他。 31、 亂臣賊子:“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滕文公》)釋:孔子著作了《春秋》,叛亂的臣子、不孝的兒子才有所害怕。 32、 自暴自棄:“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保ā峨x婁》)釋:自己殘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談出有價值的言語;自己拋棄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價值的事業(yè)。 33、 不虞之譽:“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離婁》)釋:有意料不到的贊揚,也有過于苛求的詆毀。 34、 好為人師:“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離婁》)釋:人的毛病在于喜歡做別人的老師。 35、 何出此言:“先生何為出此言也?” (《離婁》)釋:老師為什么說這樣的話呢? 36、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離婁》)釋:不孝順父母的事情有三種,其中以沒有子孫為最大。 37、 手舞足蹈:“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離婁》)釋:快樂一發(fā)生就無法休止,無法休止就會不知不覺地手舞足蹈起來了。 38、 不為已甚:“仲尼不為已甚者?!?(《離婁》)釋:孔子是做什么事都不過火的人。 39、 左右逢源:“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離婁》)釋:蓄積很深,便能取之不盡,左右逢源。 40、) 夜以繼日:“仰而思之,夜以繼日?!?(《離婁》)釋:抬著頭考慮,白天想不好,夜里接著想。 41、 自怨自艾:“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保ā度f章》)釋:三年后,太甲悔過,自己怨恨,自己悔過。(艾,音yi) 42、 先知先覺:“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后知,使先覺覺后覺也?!?(《萬章》)釋:上天生育人民,就是要先知先覺者來使后知后覺者有所覺悟。 43、 集大成者:“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萬章》)釋:“集大成”的意思,譬如奏樂,先敲缽鐘,最后用特磬收束,有始有終的一樣。 44、卻之不恭:“‘卻之卻之為不恭’,何哉?” (《萬章》)釋:(俗話說),“一再拒絕人家的禮物,這是不恭敬?!睘槭裁茨兀? 45、 殺人越貨:“殺越人于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憝?!保ā度f章》)釋:(《尚書 康誥》)說,“殺死別人,強奪財物,橫強不怕死,這種人,是沒有人不痛恨的?!? 46、 茁壯成長:“牛羊茁壯長而已矣?!?(《萬章》)釋:(孔子曾經(jīng)做過管理牲畜的小吏),他說,“牛羊都壯實地長大了?!? 47、 知人論世:“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萬章》)釋:吟詠他們的詩歌,研究他們的著作,不了解他們的為人,可以嗎?所以要討論他們那一個時代。 48、 一暴(pu)十寒:“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保ā陡孀诱隆罚┽專嚎v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冷它十天,沒有能夠再長的。 49、 專心致志:“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 (《告子》)釋:假使讓弈秋(下棋高手)教授兩個人下棋,其中的一個人一心一意,只聽弈秋的話。 50、 舍生取義:“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告子》)釋:如果兩者(生命和義)不能并有,便犧牲生命,而要“義”。 51、 杯水車薪:“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告子》)釋:如今行仁的人,好像用一杯水來救一車柴木的火焰,(結(jié)果連他們已實行的這點點仁都會消失的)。 52、 言歸于好:“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歸于好?!?(《告子》)釋:所有我們參加盟會的人訂立盟約以后,完全恢復舊日的友好。 53、 以鄰為壑:“今吾子以鄰為壑。” (《告子》)釋:如今你卻使水流到臨近的國家去。 54、 習焉不察:“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保ā侗M心章》)釋:如此做去,卻不明白其當然;習慣了卻不深知其所以然。 55、 獨善其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盡心》)釋:窮困便獨善其身,得意便兼善天下。 56、 不言而喻:“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保ā侗M心》)釋:(君子的本性,仁義禮智)至于手足四肢,在手足四肢的動作上,不必言語,別人一目了然?!? 57、 引而不發(fā):“君子引而不發(fā),躍如也?!?(《盡心》)釋:君子(教導別人正如射手),張滿了弓,卻不發(fā)箭,作出躍躍欲試的樣子。 58、 仁民愛物:“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盡心》)釋:君子親愛親人,因而仁愛百姓;仁愛百姓因而愛惜萬物。 59、 當務(wù)之急:“知者無不知也,當務(wù)之為急?!?(《盡心》)釋:智者沒有不該知道的,但是急于當前重要工作。(仁者沒有不愛的,但是務(wù)必先愛親人和賢者)。 60、 盡信書,不如無書:“盡信《書》,不如無《書》?!?(《盡心》)釋:完全相信《尚書》,那還不如沒有《尚書》。 61、 茅塞頓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盡心》)釋:山坡的小路只一點點寬,經(jīng)常去走它便成了一條路;只要有一個時候不去走它,又會被茅草堵塞了。 62、 言近旨遠:“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盡心》)釋:言語淺近,意義卻深遠的,這是“善言”。 63 同流合污:“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盡心》)釋:(這種人)同流合污,(所以說他是賊害道德的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