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的趣味問題(20) ——寒冰收集 為什么王昭君又被稱作明妃呢? 
 《閨媛叢錄》中的王昭君像王昭君,名嬙,字昭君,西漢南郡秭歸人(今湖北秭歸)。晉人避司馬昭諱,稱她為明君,后人又稱她為明妃。漢元帝時,王昭君以“良家子”(非醫(yī)、巫、商、賈、百工出身)的身份入選宮中。竟寧元年(前33年,元帝將這年的年號“建昭”改為“竟寧”也是希望漢匈兩族永遠(yuǎn)友好和平,因和親而改元,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匈奴呼韓邪單于入朝請婚,昭君自請嫁于匈奴。從此漢匈和親,五十余年烽煙不起。被封為“寧胡閼氏”的王昭君為呼韓邪單于生育一子,名伊屠智牙師,后為右逐日王?;楹笕?,呼韓邪單于死,其子雕陶莫皋立,為復(fù)株累若鞮單于。按匈奴習(xí)俗,父死,子可娶父之姬妾。新單于欲依此俗迎娶昭君,昭君不從,上書成帝求歸。不料成帝令從胡俗。昭君只得嫁與新單于,又生了兩個女兒。大女兒名叫云,為伊墨居次(“居次”是匈奴單于女兒的號,相當(dāng)于“公主”),長大后嫁給了匈奴貴族須卜當(dāng),稱須卜居次;二女兒是當(dāng)于居次。 王昭君的卒年和卒地,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可考了,但她死在漠北是無疑的。今昭君墓在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名青冢。至于“青冢”之名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出自《太平寰宇記》:胡地草皆白色,唯昭君墓“草色常青,故曰青冢”;另一種說法出自清宋犖《筠廊偶筆》:“墓無草木,遠(yuǎn)而望之,冥蒙作?。欤┥?,故云青冢。”后一種說法可能更切實際,但前一種說法更讓人感受到一縷塞外孤魂的寂寥與幽怨。 雖然贏得漢匈五十年的和平,王昭君遠(yuǎn)嫁塞外的命運仍博得許多同情。晉葛洪所著《西京雜記》,敘述了一個不見于之前史料記載的故事:王昭君自恃貌美,不愿賄賂畫工,畫工故意將她畫丑,致使總也不見召幸。呼韓邪單于求親,元帝按圖遣昭君前往。臨行召見,才發(fā)現(xiàn)她的貌美竟為后宮第一,十分懊惱,又不便失信索回,便殺了畫工毛延壽。以后的作者不斷加枝添葉,使昭君出塞的悲劇故事越來越豐富細(xì)膩了。 古詩中所說雞塞是什么地方? 
 “雞塞”這一地名在古代詩詞中多次出現(xiàn),比如南唐中主李 的《山花子》(又稱“浣溪沙”)詞: 菡萏香消翠葉殘,西風(fēng)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xì)雨夢回雞塞遠(yuǎn),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無限恨,倚闌干。 
 雞塞,是雞鹿塞的簡稱,在今內(nèi)蒙古磴口西北哈隆格乃峽谷口,是古代貫通陰山南北的交通要沖,漢代筑城塞于此。西漢武帝時,為統(tǒng)治北方邊疆地區(qū),在此置朔方郡,轄今內(nèi)蒙古河套西北及后套地區(qū)??梢哉f,雞鹿塞見證了兩漢與匈奴間的恩恩怨怨。 呼韓邪單于是匈奴歷史上的杰出人物。他即位時,匈奴內(nèi)亂紛紛,征伐不斷,“死者以萬數(shù),畜產(chǎn)大耗什八九,人民饑餓,相燔燒以求食”(《漢書?宣帝紀(jì)》)。為改變這種局面,他力排眾議,決定向漢天子稱臣,求得幫助。漢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正月,呼韓邪單于到甘泉宮朝見漢天子,朝廷以超出諸侯王的賓客之禮隆重接待他,禮賜極厚。二月,呼韓邪單于返回匈奴時,朝廷派遣長樂衛(wèi)尉高昌侯董忠、車騎都尉韓昌帶領(lǐng)一萬六千騎兵,又發(fā)邊郡幾千兵馬,送他出朔方雞鹿塞。以后,他又?jǐn)?shù)次經(jīng)此地到長安謁見天子。朝廷不但禮遇有加,而且?guī)退蕉藘?nèi)亂。漢元帝竟寧元年(前33年),呼韓邪再次入朝。這一次,他提出迎娶漢女、與漢朝結(jié)為翁婿的要求。元帝應(yīng)允,將后宮良家女子王嬙(字昭君)賜予他為妻。這就是著名的“昭君出塞”。呼韓邪單于去世不久,匈奴重新陷入內(nèi)亂。到東漢時,漢匈之間又不斷爆發(fā)戰(zhàn)爭。東漢和帝永元元年(89年),車騎將軍竇憲出雞鹿塞北擊匈奴,大敗北匈奴,直追至燕然山,刻石立碑而還。 雞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后世常常用它來泛指西北邊塞地區(qū)。 和尚化緣是因為寺院缺少食物嗎? 
 古代和尚經(jīng)常要手持缽盂,游走四方,化緣求食。就連《西游記》里神通廣大的孫悟空也不例外,他也要手托紫金缽盂,騰云駕霧地前去為唐僧化緣。和尚化緣可并不是因為寺院缺少食物,事實上古代寺院多有功德田產(chǎn),還有一定產(chǎn)業(yè),并不缺乏錢物。化緣的行為主要是基于佛教理念。 化緣本來是指佛、菩薩、高僧等在世間示現(xiàn)的教化因緣。他們因有教化眾生的因緣而來到人世,因緣盡了即會離去。比如釋迦牟尼與世界的眾生“有緣”,一生教化不懈,就是他的“化緣”。后來俗語亦稱僧侶乞食為化緣。原來,佛門僧侶的梵文音譯為“比丘”,意譯即為“乞士”,也就是以乞食為生的人。按照佛教戒律,僧侶為了維持生命而乞食,便是“凈命自居”,可以“省事修道”,“破一切驕慢”。僧侶募化乞食,廣結(jié)佛緣,故稱化緣。推而廣之,為了佛事而舉辦的募化活動,也可以稱為化緣。 化緣既是僧侶修行的必要課程,也是供大眾建立功德的一種行為。僧侶借化緣虔誠修行,教化大眾,結(jié)交因緣,還可減少寺院的經(jīng)濟壓力。而大眾接受化緣捐獻錢物,是因為他們相信這種行為預(yù)示著人的功德不斷增長,有助于得到長壽福慶。 僧人必須只吃素食嗎? 實際上,不是所有和尚都必須不吃肉,不吃肉只是某些僧人的禁忌。 不食魚肉葷辛的飲食方式,是中國漢族佛教文化特有的戒律之一。南傳佛教依循小乘佛教戒律,出家人是可以食肉的。另外,藏傳佛教也不忌葷辛。而從中國傳入的日本佛教,早期僧人也只吃素食,近世以來由于形勢的演變,也已經(jīng)可以食肉了。 其實,佛教傳播的早期,僧侶是吃肉的,他們可以吃“三凈肉”,即非親眼所見、非親耳聽到、非親自宰殺的動物都可食用。傳入中國后,僧人也可以吃肉,直到梁武帝以帝王身份倡行戒殺與素食,才對后世產(chǎn)生了長久的影響。隋唐以后,僧人均以大悲心為懷,視食肉與殺生同遭果報,有違菩薩行,故內(nèi)陸僧侶嚴(yán)禁一切肉食。因此,素食乃成為唐宋以來漢族佛教出家人的主要特征之一。 此后,中國寺院便杜絕魚、肉、蛋、乳酪制品、酒等物,僧人每天吃的主要是飯、粥、豆腐、蕪菁及大鍋菜。素菜中的羅漢菜,還頗有盛譽,名聲在外。 今人所說的“名字”與古人所說的“名字”? 
 今人所說的“名字”與古人所說的“名字”是否一樣呢? 漢:玉發(fā)冠現(xiàn)代人的名字由“姓”和“名”兩部分組成,是代表一個人的符號,是人和人之間交流的特定稱呼。“姓”代表了一種血緣關(guān)系,是家族基因的延續(xù)。“名”則凝聚了長輩對新生命的深厚情誼和殷切期望,也隱喻著不同的理想抱負(fù)、情趣愛好與追求。 古人所說的名字跟今天略有不同,“名”是指個人在社會上所使用的符號,帶有個人的烙印。而“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與“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稱表字?!抖Y記?檀弓上》說:“幼名、冠字。”古人解釋道:“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fù)呼其名,故冠而加字。”意思是說,孩子出生滿百天要取名,長到二十歲的時候(弱冠之年)有為父之道,朋友等不能直呼其名了,因此這時要取字?!秲x禮?士冠禮》中也解釋了取字的原因:“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可見,古人取字,是出于尊敬和避諱。 古代女性有沒有字? 古代的女子也是有字的,但不是人人都有,通常是有一定社會地位的女子才有字。女子的字經(jīng)常是由父親或丈夫給取的,并不像男子的字那樣與名有一定的聯(lián)系。如蔡琰,字文姬;董白,字小宛;景翩翩,字三昧等。也有在字中帶進娘家姓氏的,如班昭字惠班等。 古時女子在十五歲許嫁之時要舉行笄禮,結(jié)發(fā)加笄并取字。如果女子到了二十歲,即使沒有許嫁也要舉行笄禮,表示今后要以成人相待。笄禮與男子的冠禮一樣,是一種“成人禮”,屬于嘉禮的一種,有著很長的歷史,在《禮記?內(nèi)則》里就有“(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的說法。笄禮一般由家中的主婦主持,為笄者結(jié)發(fā)加笄。結(jié)發(fā)就是將頭發(fā)梳成發(fā)髻,盤在頭頂,以區(qū)別于童年時代的發(fā)式。加笄就是在發(fā)髻上加一根簪子。之后,笄者再接受其他女賓的祝賀。女賓們?yōu)轶钦咦>疲⑿紴轶钦咚〉谋碜?。笄禮、取字與許嫁有關(guān),《禮記?曲禮上》就說:“女子許嫁,笄而字。”因此,女子的字經(jīng)常是由夫家給取的,待字閨中也就是還未許嫁的意思了。 笄禮至明代即廢而不用。民間女子在婚嫁時將頭發(fā)挽成發(fā)髻,用簪子固定,與婚前發(fā)式明顯不同,也算是保留了笄禮的遺風(fēng)。47我們今天說荷包很鼓,就是很有錢的意思。古人隨身帶的荷包就是錢袋的意思嗎?常說某人荷包鼓了,是指錢袋滿了(發(fā)財)的意思,荷包的這種意思與其功能有關(guān)。 荷包,是指佩于腰間的一些囊、帶或裝飾小品,原來是宮廷貴族佩戴的飾物。因其色澤鮮麗,加上刺繡精致美麗,博得了人們的喜愛。一件精美的荷包,從形式、紋樣、繡工到配線、布色,都經(jīng)過了精心構(gòu)思、精心施藝,傾注了制作者的情感和心血。后來荷包還成為身份、榮耀的標(biāo)志,清代皇帝曾以繡荷包為獎品頒賜群臣、侍從,以示恩寵。 隨著民間刺繡藝術(shù)的發(fā)展,荷包逐步向民間普及,主要功能是在喜慶之時作為禮品饋贈親朋好友,或是男女之間的定情信物,再者就是敬獻神佛以表虔誠之心。 荷包不僅是藝術(shù)品,還具有實用功能。主要是盛儲隨身使用的小物件和香料。根據(jù)內(nèi)盛物的不同,演變出了很多種荷包,如錢荷包、香荷包(又稱香囊或香筒子)、針線荷包、煙荷包、扇袋、眼鏡袋、搬指袋、鑰匙袋、手帕袋及其他刺繡佩飾等。錢荷包的功能跟現(xiàn)在的錢包很類似,因此用荷包很鼓來比喻有錢是很貼切的。 荷包產(chǎn)生于什么時候?它怎么成了男女愛情信物? 荷包原來是宮廷貴族佩戴的飾物,是可以裝盛零星物件的小囊。古代的人們很講究“腰間雜飾”,佩戴荷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或更早的時期?!抖Y記?內(nèi)則》已有佩戴飾物的記載,當(dāng)時的年輕人在去往父母、舅姑處時,隨身都要佩戴香囊,以表示對長輩的尊敬。佩戴荷包、香囊的習(xí)俗從唐、宋、元、明一直延續(xù)到清末民初,應(yīng)用十分廣泛,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無不隨身帶著荷包,這在小說《金瓶梅》、《紅樓夢》中均有生動的描寫。 荷包精美實用,是隨身必備之物,因此深受人們喜愛,成為男女傳情的重要信物。定情荷包做工考究,樣式上有長方形、圓形、菱形、鴨蛋形、葫蘆形、雞心形、腰果形、花瓶形、銀錠形等;刺繡針法上有平繡、鎖繡、釘線繡、戳紗銹、十字繡、盤金繡等;花紋更是多種多樣,“并蒂蓮”、“鴛鴦鳥”、“兩鯉魚”、“雙蝴蝶”、“和合二仙”、“麒麟送子”、“榴開百子”等,都寄托了對情人的愛戀。48象棋是中國人自創(chuàng)的,國際象棋與中國象棋有關(guān)系嗎?《楚辭?招魂》有句云:“菎蔽(用于六簙棋的竹制籌碼)象棋,有六簙些。”這大概是“象棋”一語最早的記載;但這里的象棋是指用象牙做的六簙棋棋子,與現(xiàn)在所說的象棋并不是一回事。 象棋的發(fā)明,可能是在南北朝。北周武帝宇文邕著有《象經(jīng)》一書。他很得意自己的這部著作,因此招來百官,親自給他們講解,并命人作注。元:青花釉里紅棋子 可惜這部書早已失傳。從時人和后人的記述中,我們可以約略窺知它是一部講棋道的書,《隋書?經(jīng)籍志》中將它列于兵書類,和《棋勢》、《雜博戲》等書并列,也可以證明這點。明朝正德、嘉靖年間的學(xué)者楊慎在《丹鉛總錄》中說:“周武帝《象經(jīng)》有日月星辰之象。”也就是說,“象戲”是取象于日月星辰的。那么,它是如何演化成后世的象棋的呢?英國學(xué)者李約瑟認(rèn)為,這是印度人加工的結(jié)果。他認(rèn)為,北朝象戲有象征日月的棋子,也有類似中國象棋“將”、“帥”的棋子;五代、北宋出現(xiàn)的“炮”,他認(rèn)為最初是表示飄忽不定的彗星的棋子。這種棋戲傳入印度后,在約7世紀(jì)時(中國初唐時期)演變成戰(zhàn)爭游戲;“象”、“馬”、“車”、“兵”四種棋子,是當(dāng)時印度軍隊的組成部分。經(jīng)過印度人改造的象棋一面?zhèn)骰刂袊幻娼?jīng)波斯、阿拉伯傳入歐洲,衍生出中國和西方兩大象棋體系。 唐代象棋,已經(jīng)接近現(xiàn)代象棋的形態(tài);到了北宋,規(guī)制多變;南宋以后,逐漸定型,此時的象棋已離最初的日月星辰之象越來越遠(yuǎn)。但是,印度、阿拉伯和歐洲人似乎沒有忘記它的天文學(xué)含義,都把象棋用于占星術(shù)。13世紀(jì)的一首拉丁詩,曾把星相符號賦予國際象棋的每一個子。雖然兩個象棋體系在后世的發(fā)展中有了很多差異,但其同出一源的標(biāo)志還是很明顯的:兵進不退、馬走日、象斜行、將帥或王一步一格等等都是它們的共同點??梢哉f,國際象棋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產(chǎn)物,它凝聚了人類共同的智慧。 一個有關(guān)象棋的故事 
 中唐以后,與現(xiàn)在類似的象棋,逐漸出現(xiàn)在文人記載之中。白居易有《和春深》二十首,其中一首講博弈“兵沖象戲車”一句,說的就是象棋。和白居易同時代的牛僧孺在《玄怪錄》中講述了一個與象棋有關(guān)的故事:有個叫岑順的人,獨居野外荒宅之中,夜里常聽見戰(zhàn)鼓廝殺之聲,出門看時,聲音卻又沒了。某夜,就在他的屋里,鼠穴化為城門,石臼變作城堡,兩個小人國金象和天那爆發(fā)戰(zhàn)爭。他應(yīng)金象一方邀請觀戰(zhàn)。在軍師的指揮下,金象軍隊進退有致,大敗天那。以后數(shù)日會戰(zhàn),又各有勝負(fù)。由于連日觀戰(zhàn),岑順面色憔悴,他的家人就懷疑他是中了邪,于是將他灌醉,套出了真相。得知了來龍去脈,家人便用鍬鏟在屋里狂挖。入地八九尺后,地面忽然塌陷,露出一座古墓。墓穴里有各種陪葬品,更有數(shù)百甲胄和一局棋,“列馬滿枰,皆金銅成形”。岑順猛然醒悟:軍師的指揮依據(jù)竟是象戲規(guī)則! 筷子是什么時候誕生的?“箸”為什么要叫“筷子”呢? 
 用筷子吃飯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古人一直都是用筷子吃飯的嗎?一雙筷子妙用無比,很能表現(xiàn)中國文化以簡御繁、以少御多的個性。但上古時人并不用它吃飯。《禮記?曲禮上》講到請客吃飯時,說:“共飯不澤手。”“澤手”,就是雙手摩擦發(fā)熱而出汗的意思。這怎么講呢?唐代經(jīng)學(xué)大師孔穎達(dá)的注解是:“古之禮,飯不用箸(筷子),但(只)用手,既與人共飯,手宜絜(潔)凈,不得臨時始捼莎(兩手相搓)手乃食,恐為人穢也。”原來上古時的中國人和現(xiàn)代的阿拉伯人一樣,是吃“手抓飯”的,并不是使用筷子作為餐具的。吃手抓飯,使古人養(yǎng)成了飯前洗手的習(xí)慣。《管子?弟子職》說:“先生將食,弟子饌饋,攝衽(衣袖)盥(洗手)漱,跪坐而饋。”意思是:先生要吃飯了,弟子要準(zhǔn)備好食物,然后洗手漱口,跪坐著吃?!蹲髠?/span>?昭公二十年》也記載說:“華亥(宋國大夫)與其妻,必盥而食。” 筷子是什么時候誕生的?“箸”為什么要叫“筷子”呢? 《韓非子?喻老》說:“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商紂時的賢臣)怖。”這是我們所能看到的使用筷子的最早記載?!妒酚洝芬膊捎昧诉@個說法(見《宋微子世家》),應(yīng)該是可信的。紂是商朝的末代君主,距今三千多年,他已能使用精美的象牙筷子(“象箸”),可見筷子的產(chǎn)生早有年頭。從“箸”(又寫作“筯”)的字形看,早期的筷子可能是由竹木做的。纖細(xì)的竹木筷子要保存下來不容易,所以發(fā)掘古墓,已經(jīng)找不到太早的竹木筷子實物。在被譽為“1993年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的江蘇高郵龍虬莊新石器時代遺址,發(fā)掘出42件骨箸。此前陜西臨潼姜寨新石器時代遺址也有類似發(fā)現(xiàn)。據(jù)此可以推論,距今6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筷子。 筷子的發(fā)明雖然很早,但它的普及卻是很晚的事?!抖Y記?曲禮上》中還有一句說“毋摶飯”。“摶”意為捏聚成團,是非得用手去做的?!抖Y記》的寫作年代爭論很大,但普遍認(rèn)為最早早不過西周,最晚晚不過西漢末年。因此可見,在這一時期或早些時候,雖然已經(jīng)有了筷子,但很少使用,只是作為輔助餐具,偶爾一用。 至于“箸”為什么要叫“筷子”,明代陸容《菽園雜記》卷一提供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民間俗諱,各處有之,而吳中為甚。如舟行諱‘住’,諱‘翻’,以‘箸’為‘快兒’,以‘幡布’為‘抹布’……此皆俚俗可笑處。”由此可見,箸被稱作筷子可能是因為避諱。江西部分地區(qū)因為“帽”在方言里諧音“沒”,而把帽子稱作“有子”,可謂異曲同工。后來,“筷子”這個雙音節(jié)詞便替代了“箸”,廣泛地傳播開來。 中國古代有“火柴”嗎? 
 古人點火用什么東西呢?1986年,英國記者羅伯特?坦普爾在李約瑟博士的指導(dǎo)下,寫成一部叫《中國——發(fā)現(xiàn)和發(fā)明的國度》的書。他在書中說,火柴是中國人在557年發(fā)明的。坦普爾所談到的,是古人稱之為“引火奴”的東西,實際上還不能算是火柴,因為它不是點火用的。據(jù)北宋初年陶谷《清異錄》記載,這種引火奴是用杉木條蘸上硫磺做成的,遇火即著,是引火的好材料。大概在馬可?波羅時代,引火奴傳入歐洲。如果說歐洲人受它的啟發(fā)發(fā)明了火柴,應(yīng)該比較可信。引火奴直到清朝末年才逐漸絕跡。光緒年間修成的《雄縣鄉(xiāng)土志》說:“城東二里曰亞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黃蘸促燈為業(yè)。自火柴行,而此業(yè)漸歇矣。”這里所說的促燈就是引火奴一類引火用品。 古人常用的一套點火用具是火鐮、火石、火絨。使用時,先打開火鐮荷包的蓋,取出火石和火絨。一般用左手拿住火石并將火絨壓在火石與手指間,右手握住火鐮的荷包,將鐮刃對準(zhǔn)火石猛擊。這種擊石的過程一般要重復(fù)幾次,直到撞擊的火星將火絨點燃為止。冒煙的火絨用嘴吹氣可直接點煙,也可以引燃火紙或火繩等再使用。 古人還有其他的取火方式。如《韓非子》等書中談到燧人氏鉆木取火的傳說。另外,古人還有一種取火工具稱為“燧鏡”,它是銅制的凹面鏡,可以聚攏陽光以取火。 火鐮、火石和火絨是什么樣子的? 清:宮廷火鐮火鐮:火鐮又名火刀,主要部分是一塊長約5到8厘米、口略帶弧度而且光滑的鐵條,形似鐮刀,因此得名?;痃牭蔫F條一側(cè)通常固定一個用皮革等材料制成的荷包,荷包內(nèi)平時存放火石和火絨?;痃牭暮砂厦嬉话阌幸粋€金屬環(huán),以方便隨身佩帶。 火石:火石也稱燧石,是一種堅硬的含磷硅質(zhì)的石條或石塊,形狀不規(guī)則,與鐵器碰擊后會迸出火星。 火絨:火絨是一種野生“火草”背面的絨棉。人們將新鮮的火草采摘回來,趁潮將“火草”背面的條狀絨棉撕下,曬干后捻成團,再蘸上硝或硫磺,這樣的火絨遇到火星便能引燃?;鸾q也可用棉絮等做成。 中國古代能制造玻璃嗎? 
 玻璃是什么時候傳入中國的,中國古代能制造玻璃嗎? 玻璃是約4000年前由古埃及人發(fā)明的,到古羅馬時期,羅馬人制造的彩色玻璃經(jīng)由印度傳入東方。屢見于秦漢古籍的“壁流離”或“流離”(后來寫作琉璃)就是梵文玻璃(spahtika)一語的早期音譯。秦始皇地宮有琉璃魚、琉璃龜;中山靖王劉勝的墓中,有琉璃耳杯、琉璃盤等秦漢琉璃實物。 戰(zhàn)國:玻璃珠 最初,古人誤認(rèn)為琉璃是天然寶藏。東晉學(xué)者葛洪首次明確指出琉璃是人造品。他在《抱樸子內(nèi)篇?論仙》中說:“外國作水精碗,實是合五種灰以作之。”水精指的就是琉璃。根據(jù)葛洪的進一步記載,當(dāng)時在今廣東、廣西一帶已有人能制作琉璃。但葛洪的話并沒有被人們普遍接受。在他死后八十余年,有大月氏商人在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用石頭燒制琉璃,這才打消了人們對葛洪說法的懷疑。從那西漢:玻璃矛 以后,“中國琉璃遂賤”,并且有了琉璃作坊。但琉璃的制作方法不久失傳,隋朝工藝家何稠只好用綠瓷作代用品。這就是后來用作建筑材料的“琉璃”的濫觴,和玻璃其實沾不上邊兒。宋元時人重又掌握玻璃制作工藝,只是質(zhì)量不能與舶來品相比,其色澤雖然光鮮,但斟上熱酒便破,難如人意。 到了明初,劉基(字伯溫)在《多能鄙事》一書中第一次記載了玻璃配方;鄭和下西洋,帶回了“西洋燒玻璃人”。這樣一來,玻璃也就不稀罕了。清代,隨著耶穌會士來華傳教,西方玻璃制作工藝和大量玻璃器皿一并傳了進來。但玻璃真正在民間普及,還是從清末開始的。 琉璃是什么時候改稱玻璃的? 琉璃有兩種:一是可做琉璃瓦的琉璃,這種琉璃和玻璃在材質(zhì)、性能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別,因此從來沒有被稱作玻璃;另外一種琉璃和玻璃有關(guān)。我們這里說的是后一種琉璃。 
 我們已經(jīng)知道,琉璃也好,玻璃也好,都是外來語的音譯。從梵文拉丁字母的轉(zhuǎn)寫來看,玻璃實際較琉璃更接近原音,佛書“頗置迦”的譯法也可以作為旁證。因此,“玻璃”這個音譯日益普遍。玻璃在古書中又寫作頗黎、頗梨、?!〉取N覀兯芤姷阶钤缡褂?#8220;頗黎”這一說法的,是漢武帝時東方朔的《海內(nèi)十洲記》。在唐人的詩文中,“頗黎”、“?!?#8221;等詞已屢見不鮮,李賀、溫庭筠等人的詩作中都有。有意思的是,李白的一個兒子,便取名為“頗黎”,有人據(jù)此說李白一家人有深厚的西域情結(jié),并進一步得出李白是胡人的說法。這是題外話了。 “玻璃”一詞的出現(xiàn),可能要到南宋。陸游有詩句說:“玻璃江水深千尺。”又說:“玻璃春滿琉璃鐘。”這兩個“玻璃”都不指玻璃本身,而是用來作比喻的。前者是說江水晶瑩剔透;后者說的是眉州(在今四川)產(chǎn)的一種酒,叫“玻璃春”,其酒色明凈如玻璃。明代以后,“玻璃”一詞便很流行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