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nóng)歷的七月初七是乞巧節(jié),也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每當(dāng)這個時節(jié),遙望夜空,銀河兩側(cè)那一眨一眨的牽牛星和織女星,就忍不住浮想聯(lián)翩。雖然,兩顆星星永遠(yuǎn)不會走到一起,但千百年來牛郎織女的傳說卻總是讓人們希望他們可以渡過河漢,浪漫地相會在鵲橋之上。 牛郎織女傳說溯源 牛郎織女的故事起因于天上的星星。《詩經(jīng)·小雅·大東》最早用詩歌的方式講述了牛郎織女的故事,當(dāng)時雖然已經(jīng)將紡織和牧牛附會到了兩顆星星身上,但也認(rèn)為他們二位既織不成綾羅綢緞,也不能驅(qū)牛駕車,僅僅是天上的兩顆星星而已。 到了漢代,人們用圖像形式描述的牽牛星就是一條漢子,織女星是一位淑女。如河南南陽出土的一塊星宿畫像石上,牽牛星下是一男子牽著一頭牛,織女星則是一位女子正跪坐在月宮星宿之下,二者之間一只老虎,表示的則是白虎星座。畫面左上角七星環(huán)繞的一只兔子,則是月宮的象征(圖1河南南陽牽??椗?。牽牛和織女以及白虎、玉兔等形象猶如看圖說話,是想以具體的形象告訴人們星宿的名稱。濟南市長清區(qū)孝堂山祠堂中也有一幅畫像,其中牽牛只是三顆星星,而織女則已經(jīng)作為紡織的形象被安排在了紡織機上(圖2濟南長清孝堂山牽牛織女星)。這是最早的織女紡織的圖像。在這里,織女星被劃歸太陽和南斗的星系,牽牛星則和月亮、北斗為伍。按照常規(guī),織女是女性,月亮代表陰性,織女星應(yīng)該屬于月亮的范疇,被安排在太陽身邊的做法,可能是想讓女性的織女貼近陽性的太陽,讓男性的牽??拷幮缘脑铝?,以密切陰陽的和合。此外,在龐大的星宿世界里,單單挑選出牽牛、織女二星與太陽、月亮和南斗、北斗并列,并分屬陰陽兩大陣營,人們可能已經(jīng)知道二者的關(guān)系是相對的,是陰陽相隔的。這或許就是牽??椗谔焱セ榕湟约疤旌酉喔舻膱D像原型。 我省沂源縣燕崖鄉(xiāng)沂河畔大賢山有一個織女洞,民間傳說織女就是在這里織出了天上的彩云(圖3沂源織女洞)。根據(jù)現(xiàn)存碑刻可知,織女洞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后來,在織女洞對岸聚起的一座小村莊也被自然而然地命名為牛郎官莊,村里還建起了一座牛郎廟。牛郎織女在沂河的源頭尋找到了落腳點,在天成像、在地成形的故事也就此扎根人間,牛郎織女也在人間過上了生兒育女的尋常生活。
明清時期牛女傳說的文化演繹 任何神話傳說都打上時代的印記。牛郎織女的故事也是不斷演變的。到明代晚期,開始流行一種《新刻全像牛郎織女傳》版畫。這個版本的故事以天庭為背景,開篇即點明“最巧天河織女,玉皇配與牽牛,夫婦耽淫廢職,東西謫貶云頭,保奏七夕一會,鵲鴉代為建橋,士女紛紛乞巧,芳名流播閻浮”。故事說牽牛星因為工作勤奮努力,而被玉皇大帝看中,完成了天上的婚配,但是,掉進婚姻蜜罐子里的一對新人,卻又因為沉湎于兒女情長,最終遭到懲罰,織女被打入天牢,牽牛則逃回天河的西岸。二人從此隔河相望,美滿姻緣就此打住。 這種圖像表現(xiàn)的其實是岳父和女婿的特殊關(guān)系。從玉皇大帝只是嚴(yán)懲女兒而牛郎僅僅以出逃躲過了懲罰的表現(xiàn)看,這里反映的是家庭內(nèi)部教化和管理的現(xiàn)實問題(圖4《貶謫織女》版畫)。 玉皇大帝作為父親,將自己的愛女嫁給優(yōu)秀的青年,看中的是牛郎默默無聞無怨無悔的放牛精神和樸素老實安貧樂道的品格,而牽牛一旦攀登高枝卻因巨大的喜悅而荒廢了自己的工作,則反映了年輕人思想的單純和不成熟,以為當(dāng)了玉皇大帝的乘龍快婿從此就可以高枕無憂,就可以盡享榮華富貴,無所事事了。由此可見,這套牛郎織女故事圖文書的真實目的還是教化,教育做了女婿的人們,要以牛郎織女的故事為戒,得意別忘形,榮華別忘本。這可能代表了明代一般地主大家族的治家意識。 到了清代,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將牛郎織女故事濃縮為12幅畫,分別是“斗牛宮”、“金牛下凡”、 “天帝召見牛郎”、“牽牛分家”、“兄嫂逐弟”、“金牛星點化牛郎”、“星官說媒”、“天女”、“織女要仙衣”、“縫牛皮”、“披牛衣上天”、“擔(dān)兒女追織女”,其內(nèi)容包含了牽牛星下凡,兄弟分家,牛郎織女美滿婚姻,織女要仙衣回天,天帝召見牛郎等情節(jié)。故事表現(xiàn)的是牛郎織女原本來自天上,到人間生活了一段時間后,最后回歸天堂。 在這里,沒有盜仙衣,也沒有王母娘娘劃天河,更沒有鵲橋會的動人情節(jié)。織女上天完全是自愿,當(dāng)織女一旦仙衣到手,就義無反顧地回到了天上。同時,織女嫁牛郎的婚配似乎也有些無奈和被迫,牛郎留住織女的并不是人間的幸福生活,而是織女的仙衣,織女沒有仙衣就上不了天,而仙衣就是維系牛郎織女人間生活的重要法寶。這有些像是民間的什么“把柄”或債券,一旦被人抓住就得為之服務(wù),而把柄或債券到手,負(fù)債人則立刻就能掙脫束縛,恢復(fù)自由。 另一套同樣是清代的年畫,甚至連牛郎織女的孩子也沒有登場,畫中的人物除了牛郎織女外,就是王母娘娘,故事情節(jié)也僅僅是“天河配”、“縫牛衣”、“王母劃天河”和“七夕會”?;槎Y上的牛郎,儼然新科狀元,織女則是鳳冠霞帔,大家閨秀(圖5楊家埠年畫《牛郎織女》)。牛郎織女天河相隔的原因被安插在王母娘娘身上,其中隱喻父母是年輕夫婦關(guān)系不好的原因。
牛女傳說是對自給自足農(nóng)耕生活的褒揚 牛郎織女故事從星宿的識別標(biāo)志,到下凡民間的孤兒婚配,最終結(jié)局是天各一方。這種本來很殘酷的結(jié)局,卻在民間廣為流傳,以至于最后成了牛郎織女最簡化的情節(jié),在民間藝術(shù)中被廣泛選用。個中原因,可能是因為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結(jié)果,讓人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看到了追求的目標(biāo)。也啟示著人們在人生之中,只要堅持自己的目標(biāo),堅韌不拔地向著目標(biāo)前進,就一定能夠?qū)崿F(xiàn)自己的理想。同時,牛郎織女的鵲橋相會,也是堅貞愛情的典型表現(xiàn),人們欣賞這樣的情節(jié)實際上也是對忠貞不渝的愛情的歌頌和贊揚,是對男女真情的肯定和褒獎。 牛郎織女圖像在明清時代被廣泛制造并流傳的原因很多,但有一點可能與當(dāng)時的社會發(fā)展相關(guān),那就是封建社會經(jīng)過兩千多年的歷史,到了明清兩代,其農(nóng)業(yè)社會秩序已經(jīng)比較穩(wěn)定,男耕女織的社會形態(tài)已經(jīng)深入人心,老百姓對于這樣的生活方式心滿意足,于是就生發(fā)出種種自我肯定和自我滿足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不但天上的神仙要下凡過老百姓的日子,甚至已經(jīng)擺脫了世俗生活的精靈如白蛇青蛇們也耐不住山中修煉的清苦和寂寞,要下山尋找一個如意郎君,送身上門,甘為人妻,過一種相夫教子的凡人生活。而尋找無父無母的貧窮單身漢似乎也是這些女性神靈們的普遍追求:財產(chǎn)無所謂,只要貧窮和勤勞。女性神靈們的這種犧牲和幫貧扶窮的精神,應(yīng)該是東漢晚期出現(xiàn)的幫助貧窮孝子故事的延續(xù),同時也極大地滿足了農(nóng)村貧寒的單身漢們想婚配的美好愿望,還從神靈向往人間生活的角度褒揚了自給自足的農(nóng)耕生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