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決定中國命運的三個轉折點 自古以來,中國的發(fā)展就不是一帆風順的,說書的稱之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然而這只是簡單的一種概括而已,依舊分裂與同意的辯證關系來看,分裂中孕育著統(tǒng)一的因素,而大一統(tǒng)的背后可能也會隱藏著分裂的危險。居安思危才是統(tǒng)治者應該做的,歌舞升平,一片大好,未必就是理想的社會。一句話說得很好,大笑背后可能是心在滴血! 一、秦始皇統(tǒng)一了中國 秦始皇帝嬴政結束了春秋戰(zhàn)國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一個統(tǒng)一、強大的封建王朝。嬴政為中國歷史上首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軍事統(tǒng)帥。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均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在政治經濟文化外交方面都頒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guī),建立了相對完善的規(guī)章制度。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國為之后近一千七百年的時間,中國在政治制度上先進于西方,從而比西方發(fā)達奠定了基礎。所謂“漢承秦制”,“自秦以來,其制未變”,“百代猶行秦法政”。兩千年的皇權時代的中國,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襲了秦朝的制度。 二、大唐王朝的建立 短暫的隋朝末年,隋煬帝推行暴政,民不聊生,人民紛紛揭竿而起,中國又再出現(xiàn)群雄割據(jù)的局面,唐王朝就在這個亂世之中建立。唐朝是中國古代最為強大的一個封建王朝,在這個封建王朝時期,經濟,文化,藝術,社會,政治,人民生活水平都發(fā)展到了一個無可比擬的高度。唐代版圖全勝的時候,東起東海,西至里海(現(xiàn)在的中亞),北至北海(貝加爾湖),南至南詔。 三、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 在鴉片戰(zhàn)爭以前,中國是一個自給自足的以小農經濟為主體的封建社會。且不問制度如何,但中國至少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清王朝地大物博,北抵阿爾泰山脈、薩彥嶺、外興安嶺至鄂霍次克海;西連帕米爾高原;西南接喜馬拉雅山脈;東以圖們江和鴨綠江分界;東南及南部與海洋相通,南海海域直至曾母暗沙,中國陸地國土面積達1 300萬平方千米,擁有的海洋一直伸展至曾母暗沙,這是中國疆域史上的繁盛時期。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隨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yè)生產進一步發(fā)展,要求有更多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他們越來越不滿足于中國的閉關自守政策,于是就通過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把中國變成了一個半殖民主義半封建社會的國家,國家日益貧困,人民生活水平日益落后,政治自主性越來越低。 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遭受外國資本主義奴役的起點,它使中國由封建社會開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化,它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中國的一部分開明人士(林則徐,魏源等)認識到了自身的不足,提出了一系列口號。開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洋務運動時期的經濟,軍事改革,戊戌變法時期的政治制度的改革,辛亥革命的一系列事件讓中國加速了近代化的步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