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池華山
天池華山,一山二名,西曰天池東曰華山。因山巔有巨巖矗立,形似盛開蓮花,故稱蓮花峰。“華山”相通,華山亦稱花山?!秴堑赜洝份d:“晉太康二年,生千葉石蓮花,故名”??芍矫蓙硪丫?。自晉代起,代有高僧名士,在此避世隱居,故又名“就隱山”之名。
華山,巖壑深秀,濃蔭蔽日,山景盤曲,澗水清涼,景色清幽。到此則有隔凡離世之感。自御道上行,一路可見大量摩崖石刻。明代文學家趙宧光的“華山鳥道”篆文反書,字大如人,分外奪目。清帝乾隆的“清遠”,集中概括了此地秀麗幽雅的意境。沿途有“隔凡”“宿墜”“凌風棧”“白步潺湲”“穿云棧”“洞天福地”等三十余處石刻,形象生動反映了山中景物的形勢地貌。山中有平地,上有“翠巖寺”,寺額為李根源所書。寺建于晉代。寺毀但寺基全部石柱猶存。給人以滄桑之感。寺東石坡上,有元代接引大佛石像,高三丈,譽為“吳中第一接引佛”。
寺后有登山石道,沿石級而上,可見鑿陰通幽之石刻及“五十三參”石階,人行其上,咚咚作響,是花山一大奇觀。據(jù)傳,康熙南巡游花山,欲登蓮花峰,山僧為迎圣駕,一夜之間鑿成五十三級石階,取“五十三參,參參見佛”之意。“五十三參”右側(cè),有康熙、乾隆御碑??滴跤紊劫n“翠巖寺”額并賦詩一首:
欲向青山澗壑行,青云又變曉陰輕。
勾陳不遣驚禪定,恐礙林間碧草生。
乾隆詩云:
警蹕來初地,青山鳥道深。
風生松澗合,云暗石共青。
靜晝飛閑蝶,余春噪晚禽。
空留支遁跡,物外托宸襟。
經(jīng)“五十三參”復上行,即見“秀屏”。崖壁上刻形象繚繞的“云”字,“云”下之字因下面改刻乾隆御詩且僅留一畫,究竟何字,已無法知曉,留待考證。過“秀屏”曲折上登,即達蓮花鋒,峰頂巨石上寬下窄,似傾非傾,山風拂過,大有搖搖欲墜之勢。
花山自古是佛教勝地,自東晉支遁來此卓錫,代有高僧名士以山就隱?,F(xiàn)有臨濟正宗三十一至三十八代高僧塔林。禪師塔造型莊嚴秀美有較多的文物價值。
天池山,興于晉代,盛于元明清,清末初開始衰落。東晉支遁在此苦心經(jīng)營二十年,德聞于朝,晉帝嘉其志“撥銀十萬緡”營建。
天池之景深藏不露。遠觀,與其它山并無二致,非入內(nèi)不得見其豁然開朗之貌。
沿新建頭山門路級而上,道旁林密成蔭,山石奇坳,澗流成韻,左折至正山門,方見別有洞天,大有入桃花源之嘆。中間,一汪清池,碧波漣漣,橫亙數(shù)十丈。“天門”嶙峋怪石倒映池中,水底白云飄浮,如青煙拂漣漪,薄霧擁青波。池對面摩崖石刻“水底煙云”確是悟景妙語。正山門左側(cè)石刻“宛如桃源”“吳中勝跡”均為名人所題。附近石刻有“禮佛”“讀經(jīng)”“壽星”等。有清石羅城,是“明右副都御史毛珵之墓”,毛珵,明成化二十三年進士,曾提出討伐寧王之亂之策,官南京右副都御史,督視江防。入寂鑑寺正山門,新鑿“洗心池”頓現(xiàn)眼前,面積開闊,中有曲橋石蹬貫通北面廊亭,左有翠竹密林,乃夏日消暑佳處。循廊亭北折,見寂鑑寺石屋,石屋坐北朝南,面寬三間,屋內(nèi)頂部穹窿形,內(nèi)有石鑿佛像及云龍浮雕。此石屋為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所建,是江蘇僅存的元代石結構建筑群,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石屋旁有“真彼岸”石刻,“真”字中缺一橫,寓“世事似真非真”之意。
沿石屋右側(cè)上行,有楠木廳,為今人依建于此。右側(cè)東行,可見泉水多處,題為“缽盂泉”“地雷泉”“盈盈泉”。寺四周群峰圍抱,巨石林立,皆以摹石之形而命名,如“金蟾”“牛嶺”“虎跑”“翻經(jīng)石”“仙人腳”等,有天池十八景之稱。史載此處曾建三高祠,系祭祀明代趙凡夫、王莽庵、朱白云三賢。出寺沿石梯拾級登蓮花峰頂,但覺山風滿懷,屏山獻青,俯視天池全景,宛如翠珠嵌壁,秀色可餐。
古人喜夜宿天池賞山月,曾留下不少詩簡詠月。明王稚登《天池看月》詩最為人推崇:
禪心何處是,窗里石蓮峰。
池黑松千片,崖深月一重。
山光寒客劍,霜氣入僧鐘。
憐取嫦娥意,清輝照病容。
天池山北有“賀九嶺”,因吳王賀重九而得名。賀九嶺舊為蘇州西部地區(qū)的交通要道,嶺上有明代所建道觀。嶺南有拱形石關。東西各一座。西石關用石灰?guī)r構筑,循坡而建。東石關,用花崗巖構筑,西關兩端砌金剛墻,石關古道,摩崖“賀九嶺”之字。雄偉有力,十分壯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