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柴胡飲:一為水數(shù)從寒,散也。凡感四時不正之氣或為發(fā)熱或為寒熱或因勞因怒或婦人熱入血室或產后經后因冒風寒,以致寒熱如瘧等證。但外有邪而內兼火者,須從涼散,宜此主之。
柴胡 二三錢 黃芩 一錢半 芍藥 二錢 生地 一錢半
陳皮 一錢半 甘草 八分
水一盅半煎七八分溫服。如內熱甚者加連翹一二錢。如外邪甚者加防風一錢佐之。如邪結在胸而痞滿者,去生地加枳實一二錢。如熱在陽明而兼渴者,加天花粉或葛根一二錢,熱甚者加知母石膏亦可。
二柴胡飲:二為火數(shù)從溫,散也。凡遇四時外感或其人元氣充實,臓氣素平無火或時逢寒勝之令,本無內熱等證者,皆不宜妄用涼藥,以致寒滯不散則為害非淺,宜此主之。
陳皮 一錢半 半夏 二錢 細辛 一二錢 厚樸 一錢半
生姜 三五七片 柴胡 一錢半或二三錢 甘草 八分
水一盅半煎七八分溫服。如邪盛者加羌活白芷防風紫蘇之屬擇而用之。如頭痛不止加川芎一二錢。如多濕者加蒼術。如陰寒氣勝必加麻黃一二錢或兼桂枝,不必疑也。
三柴胡飲:三為木數(shù),從肝經血分也。凡人素稟陰分不足或肝經血少而偶感風寒者,或感邪不深可兼補而散者,或病后產后感冒有不得不從解散而氣血虛弱不能外達者,宜此主之。
柴胡 二三錢 芍藥 一錢半 炙甘草 一錢 陳皮 一錢
生姜 三五片 當歸 二錢,溏泄者易以熟地
水一盅半煎七八分溫服。如微寒咳嘔者加半夏一二錢。
四柴胡飲:四為金數(shù)從氣分也。凡人元氣不足或忍饑勞倦而外感風寒,或六脈緊數(shù)微細,正不勝邪等證,必須培助元氣兼之解散,庶可保全,宜此主之。若但知散邪不顧根本,未有不元氣先敗者,察之慎之。
柴胡 一二三錢 炙甘草 一錢 生姜 三五七片
當歸 二三錢,瀉者少用 人參 二三錢或五七錢,酌而用之
水二盅煎七八分溫服。如胸膈滯悶者加陳皮一錢。
五柴胡飲:五為上數(shù)從脾胃也。脾土為五臓之本,凡中氣不足而外邪有不散者非此不可,此與四柴胡飲相表里,但四柴胡飲只調氣分,此則兼培血氣以逐寒邪,尤切于時用者也,神效不可盡述,凡傷寒瘧疾痘瘡皆所宜用。
柴胡 一二三錢 當歸 二三錢 熟地 三五錢 白術 二三錢
芍藥 錢半炒用 炙甘草 一錢 陳皮 酌用或不用
水一盅半煎七分食遠熱服。寒勝無火者減芍藥加生姜三五七片或炮乾姜一二錢或再加桂枝一二錢則更妙。脾滯者減白術。氣虛者加人參隨宜。腰痛者加杜仲。頭痛者加川芎。勞倦傷脾陽虛者加升麻一錢。
正柴胡飲:凡外感風寒發(fā)熱惡寒頭痛身痛痎瘧初起等證,凡血氣平和宜從平散者,此方主之。
柴胡 一二三錢 防風 一錢 陳皮 一錢半 芍藥 二錢
甘草 一錢 生姜 三五片
水一盅半煎七八分熱服。如頭痛者加川芎一錢。如熱而兼渴者加葛根一二錢。如嘔惡者加半夏一錢半。如濕勝者加蒼術一錢。如胸腹有微滯者加厚樸一錢。如寒氣勝而邪不易解者加麻黃一二三錢,去浮沫服之或蘇葉亦可。
麻桂飲:治傷寒溫疫陰暑瘧疾,凡陰寒氣勝而邪有不能散者非此不可。無論諸經四季凡有是證即宜,是藥勿謂夏月不可用也。不必厚蓋,但取津津微汗透徹為度。此實麻黃桂枝二湯之變方,而其神效則大有超出二方者,不可不為細察。
官桂 一二錢 當歸 三四錢 炙甘草 一錢 陳皮 隨宜,可不用
麻黃 二三錢
水一盅半加生姜五七片或十片,煎八分去浮沫,不拘時服。若陰氣不足者加熟地黃三五錢。若三陽并病者加柴胡二三錢。若元氣大虛陰邪難解者,當以大溫中飲更疊為用。
大溫中飲:凡患陽虛傷寒及一切四時勞倦,寒疫陰暑之氣,身雖熾熱時猶畏寒,即在夏月亦欲衣被披復,或喜熱湯或兼嘔吐泄瀉,但六脈無力,肩背怯寒,邪氣不能外達等證,此元陽大虛正不勝邪直候,若非峻補托散,則寒邪日深,必致不救。溫中自可散寒,即此方也。服后畏寒悉除,覺有燥熱,乃陽回作汗,佳兆不可疑之畏之。此外,凡以素稟薄弱之輩或感陰邪時疫發(fā)熱困倦,雖未見如前陰證而熱邪未甚者,但于初感時即速用此飲,連進二三服,無不隨藥隨愈,真神劑也。此方宜與理陰煎、麻桂飲相參用。
熟地 三五七錢 冬白術 三五錢 人參 三五錢,甚者一兩,不用亦可
當歸 三五錢,泄瀉者不用或以山藥代之 乾姜 炒熟一二錢或用煨生姜三五七片
炙甘草 一錢 柴胡 二三四錢 麻黃 一二三錢 肉桂 一二錢
水二盅煎七分去浮沫溫服或略蓋取微汗。如氣虛加黃芪二三錢。如寒甚陽虛者加制附子一二錢。頭痛加川芎或白芷細辛。陽虛氣陷加升麻。如肚腹泄瀉宜少減柴胡加防風細辛亦可。尚見傷寒之治,唯仲景能知溫散,如麻黃桂枝等湯是也,亦知補氣而散,如小柴胡之屬是也。至若陽根于陰,汗化于液,從補血而散,而云騰致雨之妙,則仲景猶所未及,故予制此方,乃邪從營解第一義也,其功難悉,所當深察。
柴陳煎:治傷風兼寒,咳嗽發(fā)熱,痞滿多痰等證。
柴胡 二三錢 陳皮 一錢半 半夏 二錢 茯苓 二錢
甘草 一錢 生姜 三五七片
水一盅半煎七分食遠溫服。如寒甚者加細辛七八分。如風勝氣滯者加蘇葉一錢半。如冬月寒甚者加麻黃一錢半。氣逆多嗽者加杏仁一錢。痞滿氣滯者加白芥子五七分。
柴苓煎:治傷寒表邪未解,外內倶熱,瀉痢煩渴,喜冷,氣壯,脈滑數(shù)者,宜此主之。及瘧痢并行,內熱出血,兼表邪發(fā)黃等證。
柴胡 二三錢 黃芩 梔子 澤瀉 木通 各二錢
枳殼 一錢半
水二盅煎八分溫服。如瘧痢并行,鮮血純血者加芍藥一錢甘草一錢。如濕勝氣陷者加防風一錢。
柴苓飲:治風濕發(fā)黃發(fā)熱,身痛脈緊,表里倶病,小水不利,中寒泄瀉等證。
柴胡 二三錢 豬苓 茯苓 澤瀉 各二錢
白術 二三錢 肉桂 一二三錢
水一盅半煎服。如寒邪勝者加生姜三五片。如汗出熱不退者加芍藥一二錢。
柴胡白虎煎:治陽明溫熱,表邪不解等證。
柴胡 二錢 石膏 三錢 黃芩 二錢 麥冬 二錢 細甘草 七分
水一盅半加竹葉二十片煎服。
歸葛飲:治陽明溫暑時證,大熱大渴,津液枯涸,陰虛不能作汗等證。
當歸 三五錢 乾葛 二三錢
水二盅煎一盅,以冷水浸涼,徐徐服之,得汗即解。
柴葛煎:治瘟毒表里倶熱,方見因陣十八。
走馬通圣散:治傷寒陰邪初感等證。此方宜用于倉促之時,其有質強而寒甚者倶可用。
麻黃 炙甘草 各一兩 雄黃 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熱酒下即汗?;蚣哟ㄜ憾X。
白犀丹:發(fā)散外感瘟疫癰毒等證。
白犀角 麻黃 去節(jié) 山茨菇 玄明粉 血竭
甘草 各一錢 雄黃 八分
上共為末,用老姜汁拌丸如棗核大,外以紅棗去核,將藥填入棗內,用薄紙裹十五層,入砂鍋內炒,令煙盡為度,取出去棗肉,每藥一錢入冰片一分麝香半分,研極細,磁罐收貯。用時以角簪蘸麻油粘藥點眼大角,輕者只點眼角,重者仍用些許吹鼻,男先左,女先右吹點,皆同。如病甚者先吹鼻后點眼,點后踡腳坐起,用被齊項煖蓋半柱香時自當汗出邪解,如汗不得出或汗不下達至腰者不治。
又一制法將前藥用姜汁拌作二丸,以烏金紙二層包定,外搗紅棗肉如泥,包藥外約半指厚,曬乾入砂鍋內,再復以砂盆,用鹽泥封固縫,但留一小孔以候煙色,乃上下加碳火,先文后武,待五色煙盡取出去棗肉,每煅過藥一錢只加冰片二分,不用麝香。忌生冷面食魚腥七情。
上藥凡傷寒瘟疫及小兒痘毒、雍閉、癰毒、吼喘,及陰毒冷氣攻心或婦人吹乳或眼目腫痛、鼻雍閉塞并皆治之。
歸柴飲:治營虛不能作汗及真陰不足,外感寒邪難解者此神方也。如大便多溏者,以冬術代當歸亦佳。
當歸 一兩 柴胡 五錢 炙甘草 八分
水一盅半煎服?;蚣由迤?,或加陳皮一錢,或加人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