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學家桑婭呂波密斯基(Sonya Lyubomirsky),勞拉金(Laura King),以及艾德狄納(Ed Diener)提出,“許多研究都指出,幸福的人群在生活的各種層面上都非常的成功,包括婚姻、友誼、收入、工作表現(xiàn)以及健康。”報告也指出了幸福和成功存在強烈的相互作用:不但成功(無論是工作還是感情方面)可以帶來幸福,而幸福本身也可以帶來更多的成功。 畢生致力于研究高峰體驗和巔峰表現(xiàn)的心理學家米哈伊西卡森特米哈伊(Mihalyi Csikszentmihalyi)曾說道,“人類最好的時刻,通常是在追求某一目標的過程中,把自身實力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之時。”完全沒有挑戰(zhàn)的,享樂主義者的生活不可能帶來幸福。 《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書作者丹尼爾高爾曼(Daniel Goleman)指出,在20世紀里,每一代人心理壓力指數(shù)都高過他們父母那一輩——不光是指沮喪,還有其他癥狀,諸如無精打采、頹廢、自怨自艾及強烈的絕望感。 心理學家菲利普布里克曼(Philip Brickman)及其同事們研究了彩票得主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里,就已經(jīng)回到了他們之前的幸福感水平——如果他們在中獎前是不快樂的,那他們就會回到不快樂的狀態(tài)。同樣的,因為車禍而殘疾的人,在短短一年內(nèi),就可以回到車禍前的快樂心態(tài)。 心理學家丹尼爾吉爾伯特(Daniel Gilbert)發(fā)現(xiàn)了人類對于未來情緒的預知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他認為一棟新房子,一部好車,職位晉升或是加薪等就可以使人們幸福,事實上,這些事情只能短暫的影響人們的整體幸福感。 在一項對目標和幸福的研究中,心理學家肯農(nóng)希爾頓(Kennon Sheldon)和他的同事們寫道:“對于追求幸福的人來說,我們的建議是,去追求包括成長、人際關系和對社會有貢獻的目標,而不是金錢、美麗和聲望,對后者的追求,通常是出于必須和壓力的心態(tài)。如果我們可以把目標重點放在自我一致性(自我和諧)上的話,我們則可以更快樂。 “積極心理學運動”領導者羅伯特愛孟斯(Robert Emmons)和邁克爾麥克洛夫(Michael McCullough)的研究表明,把那些感激的事情每日記錄下來的人——每天寫下最少五件值得感激的事——確實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較高的健康水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