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句俗話說的好:“瓷看底,玉看皮。”古玉的皮殼就象人的肌膚,是其玉質在自然界的流淌歲月中的連結和公開展現(xiàn)之地。 流失的歲月會在玉器皮殼上留下自然進化的痕跡。雖然有的玉天生麗質,皮的質量很好,能較強地減慢抵抗老化的過程,很難看出歲月中的痕跡。但大多數(shù)古玉還是會在玉器的表面和里肌的分析與對比中發(fā)現(xiàn)其玉器皮殼變化中的老化程度。 重要的是玉皮殼上還可以分析出工的痕跡和沁紋的痕跡。因為工和沁紋都是在玉皮殼上進行的,所以必須認真地對玉器皮殼上的工和沁紋加以特別注意的比較分析。玉皮殼的狀態(tài)分析還可以區(qū)分籽料上的原生皮殼——原璞玉皮和真沁之間的差別。這是鑒定老玉新工的必須手段。玉皮殼還要分生坑和熟坑。 根據(jù)目前出土資料來看,古人治玉的第一道是開片造型。因為古人的工具原始,開片和造型的過程會很漫長,所以就會在開片造型的過程物中開始了第一次打磨拋光。開片造型和第一次打磨拋光之后,就會用堅韌尖利之物刻出第一次草圖來。在第一次草圖的刻畫中,又加入了第二次拋光工藝。這道工序完成后,通過核對,這才開始真正的碾琢加工。正式的碾琢工藝耗時更久。在雕刻中又形成了第三次拋光。之后,再通過核對,又開始第四次拋光——全面完成的拋光工藝。這中間還不包括小修小改時的小拋光。從層次上看,古玉皮殼的底子是經(jīng)過物第一次拋光后形成的,在拋光的底子上開始雕刻,然后再拋華光。因此古玉皮殼的層次分析是: 拋光-刻工-拋光??坦ぴ趻伖?/span>。也就是說,刻工是在皮殼的中間層次。因此要特別注意在刻工中的槽底、洞里拐物角處和角落里是否一致,這是關鍵之所在。戰(zhàn)國到漢物代的古玉皮殼的拋光最好看,估計是當時獸皮的工藝改進了,又加上多次拋光,故戰(zhàn)國到漢代玉器的光澤產(chǎn)生有玻璃光之感。 古玉開始時以短中線拋光為主,這在紅山古玉皮殼中最明顯。宋元明清時期,因為拋光華中半機械化,出現(xiàn)了中線拋光工藝。所以在玉皮殼底子上玉表面就平整得多了,但玉皮殼也就變得薄起來了?,F(xiàn)在的新玉使用的是一次性大面積機械拋光,因此沒有皮殼可言。 包漿是人的汗物跡留玉表面而形成的,這在開片成型時就開始有了。古人開片成型化費了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在這天天搓摸中,汗水等留在玉的表面,包漿就會變的越來越厚。古玉出土后,收藏者又把玩盤摸搓,玉表又開始留下盤摸時的汗跡,包漿就更厚更潤了。 玉皮殼的桔皮紋有兩種:一是拋光時所留的痕跡;另一種是自然老化的痕跡。古玉皮殼上,這物兩種桔皮紋有時同時存在,有時只有華一種。 古玉入土后,形成生坑皮殼。生坑皮殼的表象是侵蝕痕跡和玉色的老化沁化的過程。侵蝕痕跡有蝕咬坑、沙咬坑、中土咬坑等。特別在酸堿土壤和空氣環(huán)境里.玉色的變化有整體老化和部分玉色變色,這就是所謂的沁。 沁的含義是土里、空氣中、水里的元素通過皮殼進入玉的肌理而產(chǎn)生的成分變化,進而產(chǎn)華生了色變——沁紋。有咎裂處是最容易受沁而形成沁裂紋,這在玉皮表殼上最先起產(chǎn)生變化。因氣候變化或其它因素,玉皮殼上會表現(xiàn)出膨脹或萎縮。膨脹的結果是出現(xiàn)桔皮紋、象皮紋、皮疹紋,而萎縮物華的結果是出現(xiàn)縮斑、縮紋。 古玉出土后,幾經(jīng)把玩,形物成熟坑皮殼。把玩物華過程中,磨去了很多原來的工和拋光痕跡?,F(xiàn)在普通仿品,只經(jīng)過一次性大拋光,所以工底和角落里顯得干澀,盡管有的用泥掩蓋作舊,然而泥一洗去新工就原形華物畢露。精仿品雖然經(jīng)過多次拋光,但終究是急工好利,因此看上去光薄色嗆,不可能如同古人一樣慢工細活,而且很難形成刻工在皮殼中間的工藝。 現(xiàn)代的仿假皮殼工藝是使用一次或多次酸殺、堿殺、石灰殺、硝殺、高壓悶煮染、熱拈處理、噴沙加熱處理等等形成的。老玉新工是用原璞玉皮來冒充玉皮殼和玉里的受沁變化,這就要注意沁和工的關系。特別是受沁的切割面,要注意玉皮殼本身、玉里肉或沁紋有沒有出現(xiàn)新老之分。 在這里,我將就古玉表面以及肌理的變化現(xiàn)象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這里有前人的經(jīng)驗,也有朋友們的指教。希望大家能夠充分地發(fā)表看法,指出不夠和錯誤之處,完善其內容。懇請指教為感! 玉潤墨香拙筆 10.05.29 一、豆花與飯糝: 飯糝是表現(xiàn)在玉質內部中的白斑,呈飯粒未成熟狀。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一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一](http://image30.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6/1418/12868002_1)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一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一](http://image30.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6/1418/12868002_2)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一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一](http://image30.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6/1418/12868002_3)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一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一](http://image30.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6/1418/12868002_4)
以上為玉質中的飯糝表現(xiàn)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一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一](http://image30.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6/1418/12868002_5)
籽料的原生玉花 古玉玉料中的白色絮狀雜質(豆花),呈片狀白化現(xiàn)象,有如搗碎的豆腐腦,分布散亂無章,找不到可循的規(guī)律。豆花是從玉質內部呈現(xiàn)的一種片狀白化現(xiàn)象。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一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一](http://image30.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6/1418/12868002_6)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一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一](http://image30.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6/1418/12868002_7)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一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一](http://image30.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6/1418/12868002_8)
以上一組相片為古玉玉質的豆花現(xiàn)象 這兩種變化是玉質老化的表現(xiàn),通常是在玉質相對疏松處由里向外及表地在皮殼上表現(xiàn)出來。這種現(xiàn)象一般在清以前的玉器中較為可能形成,而且年代越久越為明顯。而原生的絮狀雜質是有根的。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一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一](http://image30.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6/1418/12868002_9)
1、實例: 一、在標有1的方框內;其白化現(xiàn)象說明了其玉質較為疏松,且有碾琢痕跡的 砣槽那為什么沒有受沁十分嚴重呢? 二、在標有2的方框內;按照常理來說,沁會沿著綹裂沁入肌理,并且擴散到白化內層。而在這里卻是沁色沿著綹裂沁入了白化的底部,并使其表面觀之模糊呢? 綜上所述,這顯然是利用了玉質中的原生色加染色做舊之物。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一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一](http://image30.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6/1418/12868002_10)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一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一](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2、實例: 非常清晰自然的,沿著紋理枝解的受沁過度。沒有規(guī)律的綹裂可能出現(xiàn)在玉器的每一個部位,表現(xiàn)為或長或短,或粗或細,或寬或窄,或深或淺,由外向里滲透。這種現(xiàn)象往往呈斜向片狀(似魚鱗片)再現(xiàn)。由于在碾槽內有明顯人為因素影響造成的加重解理痕跡。故,使得加快了玉質的變化。碾槽內相對粗糙的環(huán)境,比較能夠使物質停留和堆積,而水的凝結還原往往積于碾槽之中,這就促使了各種反應相對加快。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一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一](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原籽的沁色呈由里向外的自然過渡 當然,由于諸多原因;比如干坑、濕坑,坑口陪葬的不同,放置位置的不同,各地土質的酸堿濃淡不同,以及玉質密度的不同,再加上氣候的變化和盤玩時間不同等等,造成了沁色的千變萬化。但是只要仔細觀察期規(guī)律應該是一致的。 飯糝——豆花——沁色——白化——鈣化——黑漆古 古玉通透立體玉質的表現(xiàn)形式 玉質的通透表現(xiàn)在其立體的受沁部分。通常只有“黑漆古”因為呈塊狀或片狀、絲狀分布在玉器的表面會表現(xiàn)出和周邊沁色明顯分界的特征。而其他玉質受沁的沁色深淺、濃淡程度,直接影響到玉質的通透以及立體感的體現(xiàn)。 觀察玉質和沁色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體會到一種由外至內的,由深至淺的,層次分明的,過渡自然的,滲透擴散的,與“豆花”和蝕斑點、加工痕跡、沁孔、沁溝、綹裂等相互關聯(lián),互相影響的自然形態(tài)(極個別也發(fā)現(xiàn)有順著綹裂由外向里受沁的現(xiàn)象)。具有多種沁色的玉質,除玉質部分由于質地緊密或玉筋等不易受沁的情況外,受沁與不受沁之間,此沁色與彼沁色之間的交融和掩蓋之感在相交之處的自然狀,應該呈現(xiàn)的一目了然。在古人金石著述中,古玉沁色的描述由清末民初劉大同的“古玉辨”中提及較為詳細:受黃色滲透,色如甘栗的叫甘黃;受松香滲透色如蜜蠟的叫老甘黃;受靛青滲透色如天青的叫甘青;色澤如青衣滲透到玉質內,色深如藍寶石的叫老甘青;受石灰輕度滲透紅顏如碧桃的叫孩兒面,盤出后尤如碧霞璽;受水銀滲透呈黑色的叫純漆黑,此黑不是地下水銀造成,而是殮尸坑中水銀滲透而成(這個說法現(xiàn)在尙有爭議);呈紅色的叫棗皮紅,色深的叫醬紫斑,原說人血沁染不實;受銅器沁染的色澤翠綠叫鸚哥羽,比翠石更嬌潤,用熱水燙洗會有臭氣散發(fā)。 概念上的通透其表現(xiàn)為全透,半透,不透(這個標準以1厘米為單位,能比較清晰看到背面物體的為全透,看上去模糊不清的為半透,一點也看不到的為不透)三種形式。這與玉質的受沁和白化以及鈣化有關。我們在一些保存較好的古玉中,往往在“開窗見地”處可以明顯地觀察和找到玉質的通透和立體感覺。古玉因玉體凈化質變油膩滋潤而出現(xiàn)玉質通透的立體狀態(tài),此為出土古玉的特有征狀之一。此現(xiàn)象與古瓷釉面的“糠玻透晰”現(xiàn)象極相似;這種通透立體狀甚至有水晶般質感,內中雜質及質變結晶歷歷在目。這種現(xiàn)象的玉質漢代以前較為常見。 自宋代以來,仿古(作偽)風氣日盛,再加之留皮、巧色工藝在玉作當中越來越多,近現(xiàn)代作偽者更是充分利用了這一點,給人們在古玉沁色認別上增加了許多難度。但若認真加以審視,除了綜合加工工藝、刻痕特征、形制紋飾因素外,在巧色與沁色之間,也還是可以找到其中差別的。楊伯達先生在《傳世古玉辨?zhèn)尉C論》中也對偽沁做了介紹:“自然沁色或浮于玉表或滲入肌理。其色深淺不等,自然生動無定律可循。而人工偽沁則不同,往往避硬就軟,滲入石性、瑕疵、綹璺等,瑕疵綹璺處染色特重?!琴F非瑕’處偽沁浮于表面”。還如“人工沁附著于器表,有的沿著綹裂向內滲透。附著在表面上的一層一般來說比較薄,個別也有較厚的,像涂上漆膠片般,成片脫落后露出玉肌口”。沁入綹夾縫的亦較厚”。 如果牢記仿偽者仿效自然沁、總是以犧牲玉材晶體內部結構為代價、用有關化學原料通過一定的工藝手段進行制作而成,和自然沁色在晶體斷口往往不受沁的這一特性相比較,就可以把握住一個相對簡捷的辨?zhèn)畏椒ā?/span> 注意: 一、邊料、原生色與土沁色:前者有單色與多色兩種,是在玉石成礦時形成,性質非常穩(wěn)定,無沁門;而后者是入土后的次生變化,有沁門,且在沁色與原玉色間多有明顯的過渡擴散暈現(xiàn)象; 二、留皮、帶糖與沁色、糖沁:留皮多在器物雕刻表現(xiàn)的突出點上,原玉帶糖部分也與雕刻所要表現(xiàn)的主題有關;而沁色、糖沁系入土后自然形成,分布不依刻工意志為轉移,不僅僅在突出點上受沁,其他部位也是如此,且入沁過渡現(xiàn)象。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二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二](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商代圓雕玉龍;玉料呈墨綠色,局部有淺褐色沁。玉器表面呈多種沁色其過渡和分布極為自然和諧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二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二](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商代玉龍形佩;照片充分展示了玉質通透的特性。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二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二](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淺灰玉質質感通透瑩潤,有一點像冰糖塊,應是玉質晶體間所含雜質較少,是一塊上乘玉料。一面有較大片的白土沁色,其它三面沁色較為渙散,白土沁色邊較為整齊,與玉質色形成對比非常鮮明,同時也充分展示了玉質的立體感。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二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二](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二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二](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二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二](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二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二](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二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二](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二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二](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以上一組相片是臺北故宮的藏玉,仔細觀察,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的規(guī)律和古玉的特征
典型的"黑漆古"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二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二](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這把精美絕倫的玉扇其保存之完好令人驚嘆! 見之明,撫之無的冰裂紋 玉無紋,天無云,珠寶商界有一句口頭禪:“十寶九裂,無紋不成玉”。玉器內部石紋是指在內部存在的、而在外表則難以判斷的紋理。這種現(xiàn)象大都是在玉石早期形成的地質過程中,受內應力作用而而產(chǎn)生的,在其后的地質過程中往往又被后期的礦物充填愈合,因而一般是封閉的。石紋在透射光照射下容易辨認,而在反射光下并不明顯。 在古玉的表現(xiàn)形式上;其一,由于受玉質內部的晶體異向性的影響,沿著一個或幾個方向有規(guī)律地裂開,表面顯得平整光滑,且存在有固定形狀、方向和規(guī)律性。其二,這種解理面不是破碎面,破碎面在發(fā)生破裂時沒有一定的方向和規(guī)律性。這種解理我們俗稱“冰裂紋”,實際上這是一種綹裂的變化。 在漫長的時光隧道演變過程中,各種相關的、貼近玉器本身的、在空氣中轄帶或在盤玩過程中物質緩慢地沿著玉質的綹裂以及玉質疏松書沁入里肌產(chǎn)生沁色。而沿著解理綹裂形成的表現(xiàn)形式會愈發(fā)明顯地表現(xiàn)在玉質上,這種裂紋“撫之無痕,視之可見”。在高倍放大鏡下觀察仍見不到明顯的縫隙。一般情況沁色會沿著冰裂紋沁進,同時也有各個時期冰裂紋呈現(xiàn)在一件器物上的現(xiàn)象,一般來講早期的冰裂紋有明顯的沁色,中期的冰裂紋有一些沁色,晚期的或者說未入土的冰裂紋沒有沁色。 綹裂的表現(xiàn)為多種多樣的,一般可以分為斷裂紋、破碎紋,龜背紋、炸心紋、炸驚紋等。 斷裂紋:受力形成。裂紋長而深,僅在局部部位,容易發(fā)現(xiàn)。 破碎紋:受力形成。裂紋碎而多,長短、深淺、走向無一定規(guī)律,容易觀察清楚。 龜背紋:受冷熱變化而形成。紋似龜背,在表面。 炸心紋:受冷熱變化而形成。紋自內向外作散狀,如蒜瓣。不易從外表觀察到。 炸驚紋:這是玉內應力所表現(xiàn)出的裂紋。這種裂紋在開始時一般不易被發(fā)現(xiàn),但當條件變化后,如遇干濕、酸堿、冷熱等諸多影響和變化,它就會漸漸地表現(xiàn)出來。玉質在形成沁紋后,沁紋處沁色相對較深,欲向周邊擴散狀,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沁紋處往往凹陷狀。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三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三](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三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三](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以上兩張相片為古玉表面冰裂紋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三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三](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三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三](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以上兩張圖片就是火燒潑水形成的裂紋。整體紋路呈放射狀,撫之有拉手感,綹裂處有明顯的縫隙開片直接下去,無古玉的斜開片(與表體呈45度之間)之感。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三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三](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現(xiàn)代贗品冰裂紋上面這個比較象,但是,這個也有點年代了,仔細看看它的水線和閃石結構就清楚了。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三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三](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冰裂紋不同于自然沁色,上圖的沁色雖鮮明,但是沒有溫差作用的開裂,稱不上是冰裂紋。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三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三](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三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三](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三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三](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以上前二張相片為,古玉的亂柴紋表現(xiàn)形式,第三張相片是真正的木頭亂柴紋了,比較一下像不像?可以用心找找感覺。(許多朋友將亂柴理解為樹枝狀,這是一個誤區(qū),柴在這里的了解應該是相片中類似的木柴紋理)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三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三](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明代玉器上的牛毛紋表現(xiàn)形式,紋理呈相向方向排列和自然伸展,其狀有細密如耗牛毛般的感覺。 上圖為典型螞蟻腳沁紋的形態(tài),在10倍放大鏡下觀察呈不規(guī)整網(wǎng)狀擊碎紋,紋線邊緣似微鋸齒狀,紋路稍有凹陷。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三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三](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宋 哥窯魚耳爐欣賞 綜上所述,前面三集所講的每一個特征及其觀察要領都必須需要具有嚴謹?shù)?、細致的、綜合的、全面的態(tài)度,不能取其一點加以否認和肯定。最近我接到許多朋友的來電,我在這里告訴大家。雖然我的確下了許多功夫在學習和研究古玉,但對博大精深玉文化的認識還是十分膚淺的。寫得東西或用的相片可能由于自己學識有限發(fā)生錯誤和不當,在此歡迎大家指正和交流。在我這里沒有交易,只有交流。
玉潤墨香拙筆 10.06.13 欣賞篇 古代鐵砣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三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三](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解玉砂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三 [轉載]淺析古玉皮殼之變系列三](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婦人與猴
在古玉器斷代的鑒別中,玉器所呈現(xiàn)的五種顏色是鑒玉者應當注意的一個重點。何謂五色?即玉的舊色、本色、盤色、染色和玉器風化后產(chǎn)生的玉皮色。
舊色是最受鑒玉者重視的,在大自然的造化中,數(shù)千年到數(shù)百年的變遷,玉器受到的土中所含各種元素的影響,會產(chǎn)生顏色變化,古文獻中常稱之為沁色,其中較為常見的有鐵銹沁、銅沁、土沁、水銀沁、水沁。這些色變中除了白色可使玉質硬度產(chǎn)生很大的變化外,其他帶有色變的玉器,往往市場價格高于不帶色變的玉器。 盤色是棉布、鬃刷、手或肌膚等擦拭物與玉器摩擦盤摸后使一些有沁色的玉器因人為原因產(chǎn)生的沁色顏色變化。這類沁色的變化被玩家稱為“盤色”。一般來講,舊玉久盤會產(chǎn)生熟舊感,形成包漿。如果舊玉上有沁色,久而盤之,沁色會發(fā)生變化,并會產(chǎn)生細膩的光澤,往往收藏者在選擇玉器時會依盤色看玉器的熟舊。尤其是新石器時代的東西,一般不是入葬時臨時趕制的冥器,而是傳世幾代的玉器,因為在使用中多經(jīng)過盤摸,表面細膩,上面均有很好的寶光,這種寶光雖經(jīng)過埋藏及沁色,依然風采尚存,這種現(xiàn)象存在于玉表面的皮殼中的下層,在浮色之下。這種現(xiàn)象在紅山文化玉器上表現(xiàn)的尤為明顯。 本色是玉質的原色,古人稱其本色標準為“符”,并提出“赤如雞冠”,“黃如青靛”之說。我們在選擇、評品玉料時,除了顏色的深淺變化,還要看其分布的狀態(tài),以及是否有綹裂,色均者優(yōu),色如圖畫者亦優(yōu)。 皮色是玉材在自然風化進程中所產(chǎn)生的顏色變化,其中暗黃色、赭褐色、白色是最常見的且是風化深入的遞進性性變,這些變化來自玉材本身原生色,尤其是河中發(fā)現(xiàn)的籽料在表面出現(xiàn)的變化,這種原色色稱為玉皮,玉皮的顏色與沁色的顏色往往不易區(qū)別,因而有帶有用玉皮色充當沁色玉的區(qū)別,一般說來,風化色應較均勻,較純正。而沁色不是在單一情況下產(chǎn)生的,是多種因素綜合、同時變異的,因而均勻性差,色沁呈多種形式反映在其表面。 染色是玉器制造中的一種工藝,尤其在仿制古玉時大量地運用。以次料制作假古玉。染色的方法十分繁多,一般可以分為好玉染色和次玉染色。次玉染色較易辨識,而好玉染色則為掩飾瑕疵,或提高其器物價值。常見的染色為燒黑色,炸絲琥珀燙,人工白、鐵銹黃。所謂燒黑,即是用火燒整體或局部,玉經(jīng)過火燒則變黑,再燒則變灰白。這個過程中會產(chǎn)生裂紋,燒黑往往與黑色沁色不易區(qū)別。炸絲是將玉經(jīng)火加熱后再入水降溫,使玉表面出現(xiàn)裂紋,在加入顏色,顏色是多樣的,呈絲網(wǎng)狀。琥珀燙是一種古老的方法,用此法,玉表面有一層琥珀色,很好看。人工白是用化學原理使玉器表面呈現(xiàn)白色,質地松軟,有時還能露出玉色。鐵銹黃是用鐵銹水浸泡玉器,使其表面有鐵銹顏色。但如何一種人為的染色,由于急功近利一般均不能深入肌理,僅僅浮于表面。 沁,是辨玉開門否的首選標志,沁種開門古玉開門便八九不離十了。 但是沁種五花八門,古玉受沁的名稱經(jīng)過世代相傳也產(chǎn)生了許多固定的名詞,我這里搜集了古玉中相對權威的三十三大沁種、特征、產(chǎn)生年代等,大體整理做一個簡單地闡述于下(僅供大家參考): 一、渠溝黃: 這里的“黃”字統(tǒng)指發(fā)生了變色的現(xiàn)象。玉器變色先從渠溝之處變化,色澤變深、變舊。要色變到這種程度,一般需要百年以上。 二、包漿: 傳世玉器生成包漿很快,一般有二三十年盤帶即可形成。而入土生成包漿就很慢,最快也得百年以上,不少的玉器在地下永遠也不出包漿。玉生包漿,年代越久,包漿就越厚實。這種包漿的成熟需要一定的外部條件和制作中的工藝賦予。 三、霜塵沁: 玉的表面好像下了霜滿大地,看似浮在表面,但是擦之不去。要到這種程度,至少120年以上。 四、綹瑩沁: 綹瑩沁里面沁入色一般需要七八十年時間,而要沁入水銀沁需200年以上。 五、薄霧沁: 色沁入物尚淺,浮于表皮,尚未進入玉的肌理,就像蒙了一層薄霧。這種現(xiàn)象的時間一般需要150年以上。 六、薄膜沁: 不一定布滿整器,但已經(jīng)大面積形成較厚的膜狀,使玉器失去原來的光澤。這種膜多由石灰和污泥所沁。時間大約需要200年以上。 七、斑塊沁: 斑塊色沁一般需要200年以上;斑塊水沁需要400年;斑塊土沁需要700年;斑塊水銀沁至少需要1300年。 八、花臉沁: 花臉沁往往集多種沁蝕為一體,比如色沁、土沁、水銀沁、鈣化等,至少需要600年以上。 九、牛毛紋: 牛毛紋一般由水銀、鉛鋅等物質沁成,線狀,順著某一個方向排列。時間需要800年以上。 十、全皮色: 某種單一皮色基本能布滿整器,包括色沁、石灰沁、土沁、水沁、鈣化、包漿等,但并未將玉器的肌理滲透。時間需要1300年以上。 十一、鐵紅沁: 受鐵或坑土沁所致。受沁的程度有重有輕,重的地方還帶有棕紅或黑紅的塊狀物。沁成這種程度需要千年以上的時間。 十二、石灰沁: 石灰沁輕者在玉器的表面形成一層薄薄的灰白色或青灰色膜,需要四五百年時間。石灰沁重者,玉內開始變得發(fā)紅,像小孩子的臉色,稱為“孩兒面”需要千年以上時間。沁蝕的更重者,形成一層不透明的皮殼,有薄有厚,稱為“雞骨白”,需要1500年以上的時間。沁得最重者,狀如朽骨,時間要在3000年以上。 十三、血沁: 又稱血古。古人認為血古為血所沁。其實這種看法是錯誤的,血液時間一長就不再是紅色。這種色是由紅色色液、顏料、紅漆、帶色冥器、土壤等東西共同交融混合沁成的,這種液體可將玉器沁成猩紅色、棗皮紅、醬紫斑等沁色。不過,要形成棗皮紅和醬紫斑得需要700年以上的時間。 十四、朱砂沁: 主要受殮葬所置的朱砂所沁。朱砂沁入玉里的速度很慢,大都附在玉器的紋飾處、鏤空等凹陷和粗糙處,將附近的玉皮染紅。若將白玉的玉肌沁成淡棕紅色,得要1800年左右的時間 十五、水銀沁: 水銀沁的水銀既來自殮葬水銀,也來自土壤中的水銀。一般來講,土壤中的水銀不能把玉器沁成半截黑或全黑,所以人們習慣將沁成半截黑或全黑的叫做”黑漆古“,將沁成線狀的或小斑點的叫做水銀沁。千年以內的水銀沁一般不太黑,2000年以內的水銀沁不亮,2000年以上的水銀沁又黑又厚又亮。(水銀是否可以形成沁色至今尚有爭議) 十六、土沁: 土沁一般由紅土和黃土沁成,呈澆黃至土紅色,中間似乎有一個小核,核周圍呈現(xiàn)放射性云塊形斑痕狀,好似用黃色炸藥的鞭炮崩的痕跡。過千年的土沁,其核的部位會出現(xiàn)疙瘩或小坑,或變?yōu)橥烈Щ蛑g。 十七、水沁: 凈水能使玉器晶瑩、滑潤,幾百年之內的,呈玻璃質的藍綠螢光,被稱為“澄潭水”;幾百年以上表面就長一層水銹。大部分的水沁是污濁之水,玉器被染上污濁之氣,或被水中礦物質所沁,300年開始長水銹,1000年可使玉表面不透光,1500年以上使水銹變得十分干老。 十八、釘金沁: 釘金沁的沁占呈釘子眼兒狀,帶色,呈凹陷坑,有棕色、紫色、灰色、黑色等,大都伴有線狀凹陷。呈灰黑色或黑色的叫釘金水銀沁。形成釘金沁至少需要1500年以上。 十九、凹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