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主賞析
第六課時 擬行路難(其四) 鮑照 教學(xué)要點 1、理解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學(xué)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3、學(xué)會比較閱讀,積累一定量的詩歌,能分析文中“比興”的用法和作用。 教學(xué)重點難點 1、 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把握文中對比和“比興”手法的運用 2、 理清詩歌的層次,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教學(xué)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 教學(xué)過程 一、背誦《湘夫人》導(dǎo)入新課 二、結(jié)合之前的詩歌學(xué)習,歸納鑒賞詩歌的一般步驟。 1、讀懂大意;2、知人論詩;3、領(lǐng)悟情感;4、賞析技巧 三、欣賞詩歌 (一)讀懂大意 明確體裁、讀準字音、把握節(jié)奏 1、讀懂大意之體裁:聯(lián)想比較學(xué)過的詩歌體裁和樂府古詩 《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本為漢代歌謠,晉人袁山松改變其音調(diào),創(chuàng)制新詞,流行一時。鮑照《擬行路難》共十八首,歌詠人生的種種憂患,寄寓悲憤。本文是第四首。 2、讀懂大意之讀音、節(jié)奏; 3、同位合作,根據(jù)大意試背誦 (二)知人論詩 1、就全詩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詩談一談自己的理解,并通過朗讀體現(xiàn)自己的理解。 2、示范誦讀,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 ①交流有關(guān)鮑照的生平經(jīng)歷和寫詩的背景 補充時代背景: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xué)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xué)的一個特色。 ②領(lǐng)悟詩歌主旨: 詩人的人生之路難嗎?是怎樣的難? 鐘嶸《詩品》說鮑照“才秀人微,取湮當代”,本詩即是詩人的不平之鳴。抒發(fā)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三)領(lǐng)悟情感 1、領(lǐng)悟作者的劇烈情感變化,把握詩人情感變化的過程 問題探究:詩人認命不認命? 結(jié)論:處在“認命”與“不認命”的矛盾中。先似乎“認命”了,后又似乎“不認命”,最后似乎還是“認命”了。 2、具體品味詩人是如何表現(xiàn)這種矛盾的思想情感的? 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說明了什么道理? 明確:運用了比興的表現(xiàn)手法。詩人拈出瀉水流淌這一自然現(xiàn)象作為比興, 引出對社會人生的無限感慨。說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勢流向各方一樣,人的遭際也是被家庭門第的高低貴賤決定的。 明確:“命”指門第決定人生,有什么樣的門第就有什么樣的遭遇。作者認為非常不公平,但沒法改變,這里只是表面上認命了,實是對不公平社會發(fā)出憤怒的控訴。 ③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明確:以非常精練的筆法,生動形象地刻畫出詩人悲愴難抑的情態(tài)。(提示:酌酒原為排遣愁緒,然而滿懷郁結(jié)的悲愁豈是區(qū)區(qū)杯酒能驅(qū)散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平添的幾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瀾,詩人趁著酒意擊節(jié)高歌,唱起了悲愴的《行路難》,將一腔悲憤傾瀉出來。長歌當哭,這是何等悲烈景況。讀者從這舉杯驅(qū)愁卻大放悲聲的情節(jié)中,亦可想見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④ 第七、八句寫出了什么感情? 明確:第七句是對前面幾句的總結(jié),詩人對那驅(qū)不散的愁苦,實系于對世事的感慨,心并非無知無覺的木石,理的勸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問的句式,沖決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詩的情感達到了高潮。表達了詩人的抗爭。第八句表達的是作者心中的無奈,“豈無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兩句構(gòu)成了一種鮮明的對照,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況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總結(jié): 乍讀之下,似乎詩人心平氣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現(xiàn)實。其實,他是用反嘲的筆法來抨擊不合理的門閥制度:地,豈是平的?瀉水于地,難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勢而流向各方嗎?一個人的遭際如何,猶如瀉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貴賤、家庭社會地位的高低所決定了嗎! “瀉水”四句言不當愁;接下去寫借酒澆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滿懷的悲愁豈是區(qū)區(qū)杯酒能驅(qū)散的?詩人擊節(jié)高歌唱起了凄愴的《行路難》。面對著如此不合理的現(xiàn)實,詩人“心非木石豈無感”?理的勸慰、酒的麻醉,難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嗎?當然不能。全詩的感情在這句達到高潮。緊接著卻是一個急轉(zhuǎn)直下:“吞聲躑躅不敢言。”詩情的跌宕,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態(tài)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四)賞析技巧 概括本詩的寫作風格 :此詩的語言近似口語,明白曉暢。詩歌的情感時而壓抑,時而奔放,將復(fù)雜的心理歷程表現(xiàn)的曲折婉轉(zhuǎn)。 四、拓展:讀出搜集的一些懷才不遇的文人的詩詞,體會他們對待人生之路的艱難有怎樣不同的態(tài)度。 李白《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蘇軾《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 《念奴嬌•赤壁懷古》——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王勃《滕王閣序》——孟嘗高潔,空懷報國之心;阮藉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五、總結(jié)全文 個人的命運與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guān),千百年來,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無望,“英雄無用武之地”。“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是千古的悲愴。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生在了一個可以自由施展才華的大好時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們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德美才秀”的人,我們的時代,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板書設(shè)計】 擬行路難 鮑照 認命——不認命——認命 ︱ ︱ ︱ 抨擊 悲憤 無奈 自主賞析 第七課時 蜀相 杜甫 一、自主鑒賞 運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自主賞析本單元的一首杜甫詩歌《蜀相》①朗誦全詩,體會全詩的感情基調(diào)如何? 明確:感傷的、嘆惋的。 ②誦讀指導(dǎo):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是感傷的、嘆惋的,那我們在誦讀時該怎樣來表現(xiàn)呢?是讀得快還是讀得慢,是讀得激昂還是讀得低沉? 明確:要讀得稍慢,讀得深沉,讀出點感傷。 ③詩歌中最能表現(xiàn)出詩人感情的是哪些詩句?是前半首還是后半首? 明確:是“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④這兩句詩歌主要的意象是什么? 明確:諸葛亮的人物形象和“英雄”的人物形象。 ⑤諸葛亮的人物形象有何特點? 明確:“天下計”寫出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兩朝開濟”寫出了諸葛亮的宏偉業(yè)績,“老臣心”寫出了諸葛亮的忠心報國。 ⑥你怎樣理解這兩句詩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呢? 明確:稱頌,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朗讀提示:要讀得放一點,帶贊頌的語氣。) ⑦諸葛亮雖然雄才大略,功業(yè)昭著,但最終卻沒有完成自己的事業(yè),這就不能不使人為之嘆惋了。至此詩人水到渠成的寫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句詩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樣的呢? 明確:深沉、嘆惋、感傷的思想感情。 ⑧這里的“英雄”是指怎樣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還是失敗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業(yè)的英雄還是指壯志未酬的英雄? 明確:是指失敗的英雄,所以說這句詩寫出了歷史上一切事業(yè)未竟的英雄人物對其壯志未酬的深深遺憾和共鳴。(四十多年后,中唐時革新派首領(lǐng)王叔文在“永貞革新”失敗時就曾吟誦這兩句詩抒懷;幾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將宗澤,因國事憂憤成疾,臨終時也是吟誦這兩句詩,三呼“渡河”而逝。這些都說明了杜甫這首詩的成功,顯示了杜詩的魅力。) ⑨這里的英雄有沒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確:有,這英雄也包括著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有遠大抱負的詩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懷著“致君堯舜上,更使風俗淳”(讓帝王成為像堯舜一樣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負,卻始終沒有機會。遠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價值取向就都無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終一事無成,但,即便如此,他卻依然憂念國事,掛懷天下,所以他的內(nèi)心是非常苦痛的。這苦痛是老杜心頭永遠的傷口。為此,我們可以說,“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句詩,寄托了自己“致君堯舜上”的理想難得實現(xiàn)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壯志難酬的苦痛和對諸葛亮的仰慕、嘆惋之情熔鑄成的千古名句。那么,老杜這兩句詩中所表達的感情是由來已久的還是來游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 ⑩這種由來已久的感情在前兩句詩中有沒有表現(xiàn)出來?如果有,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點撥、明確: “丞相”:(能否改為“蜀相”?為什么?) “丞相”更能體現(xiàn)出詩人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尋”:特意去找,“尋訪”武侯祠,也表現(xiàn)出詩人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營造了一種莊嚴、肅穆的氛圍。(另解:松柏在古代詩歌意象中常常作為某些堅貞品質(zhì)的象征及生命長青的象征)以“柏”襯托蜀相諸葛亮的形象,表達出詩人對蜀相的崇敬之情。 二、作業(yè) 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鑒賞方法來賞析本單元另一首歌頌諸葛亮的詩歌:陸游《書憤》 自主賞析 第八課時 書憤 陸游 教學(xué)要點 1.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分析詩人情感。 2.通過對藝術(shù)手法的分析,提高學(xué)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教學(xué)重點難點: 學(xué)習陸游的愛國精神,白描、對比等手法的運用。 教學(xué)步驟: 一、導(dǎo)入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是每一個愛國人士的情懷。有一位詩人, 幾乎他的每一首詩歌都洋溢著強烈的愛國激情,下面讓我們從他的《書憤》中一起感悟。 二、作者介紹 陸游,字務(wù)觀,號放翁。南宋時越州山陰(現(xiàn)在浙江紹興)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愛國詩人。少年時就立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志向。詩作今存九千多首,內(nèi)容豐富,主要表現(xiàn)渴望恢復(fù)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主要詩作《游山西村》、《劍門道中遇微雨》、《書憤》、《臨安春雨初霽》、《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沈園二首》、《示兒》等。 三、詩歌鑒賞 1、錄音范讀,學(xué)生自由朗讀并背誦 2、陸游詩作的突出特點是“多豪麗語,言征伐事”。 1)本詩哪兩句最能體現(xiàn)這個特點,試加以分析。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guān)”最能體現(xiàn)這個特點。這兩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兩次勝利的戰(zhàn)斗:瓜州渡擊退金兵的進犯,大散關(guān)失而復(fù)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衛(wèi)自己國土的偉大力量,也使詩人的恢復(fù)之志具體化,可以想見他當年投身戰(zhàn)斗恢復(fù)失地的強烈愿望。 2)此聯(lián)既是敘事,也是寫景。你能說出它在寫景上的特點嗎?你還能舉出一例運用了此種手法的其它詩句嗎? ——白描手法,只用六個名詞組接,勾勒出兩幅氣壯山河的戰(zhàn)爭圖畫,將詩人的恢復(fù)之志具體化。示例: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四、細讀詩歌,深入理解。 1、詩歌表現(xiàn)的是一種什么“憤”情呢?如何理解“書憤”之“憤”?它包含哪些感情? ——義憤。首聯(lián)寫詩人早年激于金兵南侵,立志收復(fù)失地。頷聯(lián)追述25年前的兩次抗金勝仗。憤中有豪言壯志,有民族大義。 ——悲憤。頸聯(lián)“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由于投降派的誤國,國家依然蒙受大難,詩人壯志未酬,卻年事已高。這一聯(lián)的抒情沉痛、感傷。 ——悲愴中抱有期待。尾聯(lián)“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實際上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曾說過“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興復(fù)漢室”的話,詩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會放棄恢復(fù)中原之志。由此可見,《書憤》的基調(diào)雖然是壯志未酬所帶來的悲憤,然而并不絕望,其中還蘊藉著豪壯的感情。 (書憤:抒發(fā)內(nèi)心的郁憤之情。全詩感情基調(diào):“憤”。 ) 2、思考與討論:你覺得四聯(lián)中哪聯(lián)最能讀出題中的“憤”字?為什么? (充分討論,感知文意,描繪意境,適當投影講解背景,分析之后小結(jié)“憤”自然過渡到本詩歌方法的歸納,) 背景介紹: 陸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淪陷的時代,那時南宋當局卻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陸游主張抗金,觸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擊排斥,多次被罷官。 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時陸游已61歲,在山陰閑居了6年,“掃胡塵”“靖國難”的志向眼看就要化為泡影,在悲憤失望中他揮毫寫下了這首詩,抒發(fā)了自己報國無門、壯志難酬、虛度年華的滿腔激憤。書:書寫;憤:悲憤。這首詩是陸游一生感情經(jīng)歷的藝術(shù)概括。 此詩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這時陸游退居于山陰家中,已是六十二歲的老人。從淳熙七年起,他罷官已六年,掛著一個空銜在故鄉(xiāng)蟄居。直到作此詩時,才以朝奉大夫、權(quán)知嚴州軍州事起用。因此,詩的內(nèi)容兼有追懷往事和重新立誓報國的兩重感情。 小結(jié):詩名《書憤》,四聯(lián)56字,雖無一“憤”字,卻句句皆“憤”,憤然之情力透紙背摧入人五內(nèi)。全詩以“憤”為基調(diào)(主線),不是一怒了之,而是有血有肉,富于變化:前四句重在激憤,后四句偏于悲憤。激憤愈烈,悲憤愈深。 3、為抒發(fā)詩人的悲憤,詩歌多處用到對比,試分析? 這首詩對比手法的運用成功,富有表現(xiàn)力,如昔年之壯舉與今日之衰頹,“塞上長城”之理想與“世事多艱”之現(xiàn)實,諸葛亮之積極進取與南宋統(tǒng)治者之茍且偷安等對比。 五、總結(jié) 一心報國的英雄卻壯志難酬,空度歲月,詩人個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運的縮影。愛國的主題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源遠流長,每當國家面臨危亡時這種主題總會在詩壇上大放異彩。陸游繼承了這種傳統(tǒng),并把它高揚到前無古人的高度,愛國主題不但貫穿了他長達60年的創(chuàng)作歷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個生命,成為陸詩的精華的靈魂。清末梁啟超說:“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集中十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 八、作業(yè) 1、背誦詩歌。 2、搜集古今憂國憂民詩人的材料,寫一篇評論性文章。 自主賞析 第九課時 越中覽古 李白 教學(xué)要點 1、學(xué)習詩歌通過意象、意境來表現(xiàn)情感的寫法。 2、學(xué)習通過對比,表達情感的寫法。 教學(xué)重點、難點: 把握意象,學(xué)習對比手法。 教學(xué)步驟 一、導(dǎo)入 “臥薪嘗膽”的故事我們都很熟悉,當李白南游吳越想起這段歷史的時候,他的感情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一起來學(xué)習他的《越中覽古》。 二、背景介紹 這是一首懷古之作,是詩人游覽春秋時期越國王城故址之后所寫,寄托了盛衰無常的感慨。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爭霸,成為世仇。越王勾踐于公元前494年被吳王夫差打敗,臥薪嘗膽,誓報此仇。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果然把吳國消滅。本詩寫的就是這件事。全詩的基調(diào)是詠嘆兼嘲諷。 三、誦讀提示 1、首句敘述歷史事件,“破吳”要重讀。 2、二、三兩句屬于“承”須連讀,中間停頓應(yīng)短一些。 3、最后一句寫詩人眼前的景象,在章法上是“轉(zhuǎn)”。“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讀,其后應(yīng)作一頓,然后徐徐吐出“鷓鴣飛”三字,以示其中含無限感慨之意。 4、這首詩沒有“合”,也可以說是把“合”留給了讀者,。因此,讀完這句后應(yīng)當繼續(xù)沉浸在詩的境界里一小會兒,再作結(jié)束表示。 四、教師范讀,學(xué)生自讀 五、鑒賞要點(今昔對比的描寫) 1、詩歌不是歷史小說,絕句又不同于長篇古詩,所以詩人只能選取他感受最深的某一部分來寫。作者選取了哪兩個鏡頭? 鏡頭一,戰(zhàn)士凱旋,大家都得到了賞賜,所以不穿鐵甲,而穿錦衣。只“盡錦衣”三字,就將越王及其戰(zhàn)士得意歸來的喜悅和驕傲的神情烘托出來。 鏡頭二,越王回宮,不但耀武揚威,而且荒淫逸樂起來,于是,花朵兒一樣的美人,就站滿了宮殿,擁簇著他,侍侯著他。都城中到處都是錦衣戰(zhàn)士,宮殿上站滿了如花宮女,這是多么繁盛、美好、熱鬧、歡樂! 2、可是這樣的鏡頭現(xiàn)在都沒有了,“只今惟有鷓鴣飛”,詩人表達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感? 這是一首懷古之作,流露出對人事變化、盛衰無常的慨嘆。 3、所用的修辭手法是什么? 對比寫作手法。 1)詩人著重渲染的是昔日的繁榮(前三句),而以今日的凄涼反襯(末句)。 2)第一句寫勾踐破吳,眾所周知,勾踐之所以能破吳復(fù)國,是因為他臥薪嘗膽,發(fā)奮圖強,而吳王勝利后卻驕奢淫逸,自尊自大,勝負的教訓(xùn)可謂深刻。 第二句寫越勝吳后戰(zhàn)士衣錦還鄉(xiāng)的得意,這回輪到新的勝利者驕傲了。要問越軍為什么這么快就忘了教訓(xùn),且看第三句,原來宮中夜夜笙歌,勾踐本人也認為可以高枕無憂了。 第四句點題,揭示了在永恒的自然面前,歷史上不可一世的勝利者是多么可笑可悲。李白在這里寄予了“勿使后人而復(fù)哀后人”的深沉憂思。 六、比較《越中覽古》與李白的另一首懷古詩《蘇臺懷古》,按要求做題(P19)。 注:蘇臺即姑蘇臺,故址在今江蘇省蘇州市,是春秋時代吳王夫差游樂的地方。 1、這兩首詩是李白在什么情況下寫的什么題材的詩? 2、試說說《越中覽古》一詩中“盡錦衣”“滿春殿”兩短語的表達作用。 3、試分析這兩首詩對比手法的運用。 4、說說這兩首詩在構(gòu)思上的相同點 答案提示: 1、是李白南游吳越時寫的,看到越中古跡,聯(lián)想到古今變化.抒發(fā)了盛衰無常的感慨。都是七言絕句。 2、“盡錦衣”三字,就將越王及其戰(zhàn)士得意歸來,充滿了勝利者的喜悅和驕傲的神情烘托了出來。“滿春殿”描摹了美好的時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但卻十分形象地刻畫出越王當時得意淫逸的心理狀態(tài)。只寫這一點,就把越王將過去的臥薪嘗膽的往事丟得干干凈凈表達得非常充分了。 3、《越中覽古》詩前面所寫過去的繁華與后面所寫現(xiàn)在的冷落,對照極為強烈,都城中到處是錦衣戰(zhàn)士,宮殿上站滿了如花宮女。這是多么繁盛、美好、熱鬧、歡樂。但現(xiàn)在人們所能看到的,只是幾只鷓鴣在王城故址上飛來飛去罷了?!短K臺懷古》一開始就寫吳苑的殘破,蘇臺的荒涼,而人事的變化,興廢的無常,自在其中。后面緊接以楊柳在春天又發(fā)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舊,歲歲常新,以“新”與“舊”,不變的景物與變化的人事,作鮮明的對照,更加深了憑吊古跡的感慨。 4、《越中覽古》為了充分地表達主題思想,詩人對這篇詩的藝術(shù)結(jié)構(gòu)也做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絕的安排。一般的七絕,轉(zhuǎn)折點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卻一氣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轉(zhuǎn)到反面,就顯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蘇臺一首則著重寫今日之荒涼,以暗示昔日之繁華,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來襯托變幻無常的人事,見出今昔盛衰之感。 七、小結(jié) 李白的《越中覽古》將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對照極為強烈,前面寫得愈著力,后面轉(zhuǎn)得也就愈有力。 為了充分地表達主題思想,前三句一氣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轉(zhuǎn)到反面,就顯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這種寫法,不是筆力雄健的詩人,是難以揮灑自如的。 自主賞析 第十課時 一剪梅 李清照 教學(xué)要點 1、把握李清照詞深婉細膩的藝術(shù)風格 2、在誦讀品味中提高審美情趣,培養(yǎng)學(xué)生詩詞鑒賞能力 教學(xué)重點 解讀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詞的藝術(shù)風格 教學(xué)難點 詞中意境的把握品味 教學(xué)步驟: 一、導(dǎo)入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lǐng)風騷數(shù)百年”,因為有詩仙、詩圣、詩鬼等一大批杰出詩人的存在,詩歌到了唐朝已發(fā)展到了顛峰階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徑,發(fā)展并完善了詞這一文學(xué)樣式。提到宋詞,人們就會想到一名杰出的女性,它就是被認為是婉約派詞的正宗,提出“詞別是一家”主張的南宋女詞人——李清照。 二、知人論世 通過提問,讓學(xué)生自己述說他們所熟悉的李清照,包括生平及有關(guān)她的故事,然后教師小結(jié) 明確:1、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濟南人(今山東)人。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xué)者,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jù)家。早期生活優(yōu)裕,與明誠共同致力與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diào)感傷,有時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李詞工于造語,善于創(chuàng)意出新。擅用白描,創(chuàng)立了雅而不難、易而不俗,生活氣息濃郁的“易安體”。后人有《漱玉詞》輯本。 后人對她的評價:“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稱詞家三李”。 “清照已一婦人,而詞格乃抗軼周柳,雖篇軼無多,固不能不寶而存之,為詞家一大宗矣” 2、這首詞在黃升《花庵詞選》中題作“別愁”,是趙明誠出外求學(xué)后,李清照抒寫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瑯寰記》說;“易安結(jié)縭末久,明誠即負笈遠游。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 三、品味音韻美 1、學(xué)生朗讀,教師進行誦讀指導(dǎo) 《一剪梅》是雙調(diào),每段有四個樂句,每句四拍,形式上與七律相近,節(jié)奏整齊。所不同的是,它的雙數(shù)句被分解成兩小句,每小句四字。這兩小句有時意思直貫而下,如“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有時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甚至可用疊韻,如“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讀前一種四字句,兩句間停頓要短一些;讀后一種四字句,兩句間停頓稍長,以造成懸念,突出下句內(nèi)容的重要性。從整首詞來看,單數(shù)句應(yīng)讀得緩慢、悠長,雙數(shù)句可以讀得輕快短促,這就有了對比。 2、教師范讀 3、全班齊讀(整體感知詞的思想內(nèi)涵,品味詞的音韻美) 一種回環(huán)往復(fù)的音韻之—— 一是因為本詞的押韻,一韻到底并且都押平聲韻,造成舒緩委婉的藝術(shù)效果;二是因為詞人擅用對仗,使節(jié)奏明快、和諧、上口。 四、賞析意境美 1、《白雨齋詞話》中說:“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紅藕香殘玉簟秋’,精秀絕倫,真不食人間煙火者”,你能說出它好在哪里嗎? (引導(dǎo)學(xué)生從詞的主旨和意境角度分析) “紅藕香殘”,雖然是表明秋天來了荷花凋謝,其實,也含有青春易逝、紅顏易老之意;“玉簟秋”,雖然是暑退秋來,所以竹席也涼了,其實,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紅藕香殘”——從客觀景物來表現(xiàn)秋的到來;“玉簟秋”——從主觀感受表達秋的到來。 明確:“紅藕香殘是以點帶面的寫法,點明了時節(jié),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蕭條,而且渲染了環(huán)境氣氛,對作者的孤獨閑愁起了襯托作用。如果說“紅藕香殘”是從客觀景物(視覺、嗅覺)來表現(xiàn)秋的到來,那么“玉簟秋”就是通過作者的主觀感受(觸覺)來表達秋的到來,一句話,把客觀和主觀,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2、“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嗎?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 引導(dǎo)學(xué)生揣摩關(guān)鍵字) 明確:從一個“獨”字可看出,詞人想借泛舟來消愁,結(jié)果是“舉杯消愁愁更愁”啊。過去和夫君一起雙雙擊楫,充滿詩情畫意,今天卻獨自擊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愁呢?“獨”字是“背面敷粉”的寫法,其實她想說的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劃船該多快樂啊。 3、為了稍減閑愁,詞人又臆想鴻雁能傳書信,請描述一下“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這句詞是一幅怎樣的優(yōu)美意境呢? (引導(dǎo)學(xué)生運用聯(lián)想法) 明確:當空中大雁飛回來時,誰托它捎來書信?我正在明月照滿的西樓上盼望著呢。雁傳書信,故可暫得安慰,但不可能消除的是一份什么情感呢?是詞人的相思之情啊,“月滿西樓”不正是“西樓望月幾回圓”嗎? (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是一個倒裝句,其意味是什么?順序:月滿時——上西樓——望云中——見回雁——思及誰寄錦書來;誰——趙明誠。詞人因惦念游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遂從遙望云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不管白日月夜,無論舟上樓中,縈繞于詞人心頭。) 4、通過比較閱讀,領(lǐng)略詞人在“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純潔、心心相印的愛情。 比較鑒賞:“原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曹植《七哀》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復(fù)返”——《行行重行行》 明確:舊時文人所描述的思婦詩中,大多表述的是單純思夫或怨其不返的情結(jié),但“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卻直接點明了夫妻的兩相恩愛。他倆同樣互相思念著,也同樣因離別而苦惱著。這種獨特的構(gòu)思體現(xiàn)了李清照對趙明誠的無限鐘情和充分信任,體現(xiàn)了她開朗的性格,善于為對方著想,與一般婦女的狹隘心胸不同。 5、名句賞析:“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明確:詞的主旨句的落實。詞人對愁的描寫極其形象。人在愁苦中總是皺著眉頭,愁眉苦臉的,詞人正是抓住這一點才寫出“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兩句,使人若見其眉頭剛舒展又緊蹙的樣子,從而體會到她內(nèi)心的綿綿痛苦。“才……,卻……”句式表現(xiàn)愁運動之速,而愁從可見的眉間藏到心頭,更使人領(lǐng)略到女詞人的萬千愁緒, 詩人感情在短暫中的變幻起伏,真實形象,給人以無止境的遐想。(聯(lián)想:李煜:“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 五、背誦全詞,比較鑒賞李清照寫愁的名句,小結(jié)李清照詞的語言特色和藝術(shù)風格。 1、點絳唇——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 2、菩薩蠻——故鄉(xiāng)何處是?忘了除非醉。沈水臥時燒,香消酒未消。 3、添字采桑子——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4、攤破浣溪沙——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結(jié)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夢,卻無情。 5、武陵春——聞?wù)f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6、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7、玉樓春 紅梅——道人憔悴春窗底,悶損闌干愁不倚。要來小看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 8、蝶戀花——獨抱濃愁無好夢,夜闌猶翦燈花弄。 9、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
|
|
來自: 人教版高中語文 > 《擬行路難(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