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子·圖國》說明創(chuàng)業(yè)難,守業(yè)更難。 ●勝非其難也,持之者其難也。 《淮南子·道應(yīng)訓》持:保持,堅守。之:代指勝利。要取得勝利并不難,難的是保持勝利的成果。 ●開撥亂之業(yè),其功既難;守已成之基,其道不易。 唐·吳兢《貞觀政要》卷十撥亂:澄清混亂?;夯鶚I(yè)。通:方法,辦法。謂開創(chuàng)天下之業(yè)固然難,守已成之業(yè)亦不易。 ●天下者,得之艱難,則失之不易;得之既易,則失之亦然。 宋·蘇過《土燮論》 ●天下大業(yè)以艱難得之,必當以艱難守之。 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卷二 ●讀書好,耕田好,學好便好;創(chuàng)業(yè)難,守成難,知難不難。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22回 ●君以為易,其難也將至矣;君以為難,其易也將至焉。 《國語·晉語四》謂凡事均可轉(zhuǎn)化,視立志如何。 ●有以無難以失守,有因多難而興邦。 唐·陸贄《論敘遷幸之由狀》無難以失守:國家并無災(zāi)難,但因不思振作而失守。多難而興邦:國家多難,但因有所作為而興盛。 ●舜無立錐之地以有天下。 《漢書·枚乘傳》舜:即虞舜。古代傳說中賢君圣人。無立錐之地:沒有插錐之地,喻地方很小。 ●堯舜有天下,子孫無置錐之地。 《莊子》堯舜:即唐堯、虞舜,都是古代傳說中的賢君圣人。置錐之地:很小的土地。謂先人打下江山,子孫卻無法守成,以至無立足之地。 ●神堯以一旅取天下,后世子孫不能以天下取河北。 宋·歐陽修《讀李翱文》神堯:唐高祖的年號。旅:古人部隊編制。五百人(一說二千人)為旅。唐高祖以一旅之眾竟取得天下??墒撬淖訉O擁有天下之勢,卻無法收回河北之地。 ●霸主孤身以二江,子孫多有百城降。 宋·王安石《金陵懷古》謂開國之君只身打下江山,而子孫雖擁有天下卻無法守成。 ●秦有六國,兢兢以強;六國既除,訑訑乃亡。 唐·柳宗元《敵戒》訑訑(yíyí):自滿自傲的樣子。秦因為有六國為敵,小心謹慎,終于強大起來;六國被消滅之后,就驕傲自滿,以至滅亡。 ●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踐以嘗膽興。 《國策》井以甘竭:井水因為甘涼而被全部喝盡。李以苦存:李子因為味苦,無人想吃而幸存。夫差:吳國的國王。酣:酒喝得很暢快。勾踐:越國的國王。 ●成立之難如登在,覆敗之易如燎毛。 清·李綠園《歧路燈》 燎毛:火燒毛。 ●今之為治,當以開創(chuàng)之勢治天下,不當以守成之勢治天下。 清·康有為《公車上書》開創(chuàng)之勢:開國創(chuàng)業(yè)時之態(tài)勢。守成之勢:固守成規(guī)之態(tài)勢。 ●處數(shù)千年未有之奇局,自應(yīng)建數(shù)千年未有之奇業(yè)。 清·李鴻章《奏稿·議復(fù)張家驤爭止鐵路折》奇局:不平凡的局面、形勢。奇業(yè):不平凡的事業(yè)。 ●國籍十世之基,家承百年之業(yè)。 漢·班固《西都賦》藉:憑借,依靠。十世:這里指多年。 ●水定則清正,動則失平。 《淮南子·說山訓〉清正:澄明,端正。失平:失掉平衡,即動亂。 ●國步初返正,乾坤尚風塵。 唐·杜甫《贈別賀蘭鈷》國步:國家的命運。返正:恢復(fù)正常。尚風塵:仍然沒有澄清(局面)。 ●撥亂世,反諸正。 《公羊傳·哀十四年》撥亂“世”:清除動亂的局面。諸:之,之于?!稘h書·高帝記》:“撥亂世,反之正。 ●端本澄源,滌瑕蕩穢。 《舊唐書·五行志》端本:端正根基。澄源:清理源泉。滌瑕蕩穢:把瑕疵污穢清除干凈,比喻破除舊的習俗。 ●滌穢蕩瑕,撥亂反正。 《宋書·禮志一》滌穢蕩瑕:比喻破除舊的惡習,撥亂反正:治理好亂世,使之恢復(fù)正常。 ●撥亂反正,不在天命之有無,而在人力之難易。 清·章太炎《駁康有為論革命書》 ●矯當世,覆諸正,務(wù)在乎反本。 漢·桓寬《鹽鐵論·雜論》矯:糾正。諸:之于。反本:恢復(fù)本來的面貌。 ●正人心,撥亂世,以興太平之事。 清·顧炎武《日知錄·自序》 正:端正。興:振興。 ●撥亂反正,以寧天下。 《后漢書·順帝記》 撥亂反正:治理好亂世,使之恢復(fù)正常。 ●撥亂反正,經(jīng)武也;制禮作樂,緯文也。 《藝文類聚·卷三十八·禮部上》經(jīng):織物上的縱線。緯:織物上的橫線。經(jīng)武緯文:喻武功文事合成為一,實現(xiàn)至治,猶經(jīng)緯縱橫組成布帛。 ●立國有文必有武——徒有文而無武,則威不立而國勢弱。 《歷代名賢經(jīng)武粹語》徒:只,僅僅。威:威嚴。國勢弱:國力軟弱不振。 ●文經(jīng)武緯。 唐·顏真卿《郭公廟碑銘》以文事為經(jīng),以武備為緯。即從文武兩個方面治理國家。 ●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 《禮記·祭法》周文王用文德來治理天下,周武王用武功來治理天下。 ●文德武功,經(jīng)天緯地。 《太平廣記》卷二四一意指治理國家恩德昭著,對外用兵成績斐然。 ●有文無武,無以威天下。 漢·劉向《說苑·君道》 有文德而沒有武功,不能威振天下。 ●有武無文,民畏不親。 漢·劉向《說苑·君道》只有武功無文德,民眾對你畏懼但不親近。 ●文武俱行,威德乃成。 漢·劉向《說苑·君道》既有文德又要武功,才能既威嚴有德聲。 ●內(nèi)修文德,外治武備。 《吳子·圖國》 修:改進,搞好。文德:以禮樂教化進行統(tǒng)治。武備:軍備。 ●文武殊途,勛烈同歸。 《三國志·魏書·陳留王吳傳》殊途:不同途徑。勛烈同歸:功業(yè)相同。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唐·魏征《諫太宗十思疏》垂拱而治:垂著手拱著手便可以使國家得治。比喻容易。 ●修文偃武,四海晏然。 《隋書·楊素傳》偃(yǎn):停息,停止。修文偃武,修明文教,停止武備。晏(yàn):安,平靜。 ●偃文修武,民安國泰。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修:整治。泰:太平。 ●文德武功,維持帝王萬世之業(yè)。 宋·洪咨夔《賀啟》文德武功:一面施行文教,一面整治武備。 ●文以贊治,武以凌敵。 北齊·劉晝《劉子·文武》贊:幫助,輔助。凌:進攻。凌敵:防御敵人的侵犯。 ●文武并用,長久之術(shù)也。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術(shù):方法。 ●德不可獨任以治國,力不可直任以御敵。 漢·王充《論衡·非韓》任:承擔。直任:徑直承擔,單獨承擔。御敵:防御、抵抗敵人。 ●禮與法,表里也,文與武,左右也。 《司馬法·天子之義》 表里也:內(nèi)外為用,相互補充。 ●始于文而卒于武,天地之道也。 《經(jīng)法·論約》 卒:終。道:規(guī)律。治理國家開始時用文德,最后用武威,這是天地間的道理。 ●自家刑國,緯武經(jīng)文。 《晉書·齊王攸傳贊》刑國:治國。緯武經(jīng)文:以武為緯,以文為經(jīng)。指文治武功合成為一,文武兼?zhèn)洹?/p> ●用武則先威,用文則先德;威德相濟,而后王業(yè)成。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6回威:威嚴。德:恩惠。濟:補充。 ●武以戡亂,文以守成。 元·姚燧《郭野齋詩集序》 戡亂:用武力平定紛亂。守成:鞏固已成功業(yè)。 ●今代之人,為武者則非文,為文者則嗤武,各執(zhí)其所長而相是非。 北齊·劉晝《劉子·文武》非:詆毀,譏諷。嗤(chī):譏笑,嘲笑。 ●莫言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盡解詩。 唐·林寬《歌風臺》馬上:騎在馬上,指依靠武功。解:懂得,知道。說明治理國家既要有武功,又要有文治。 ●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 元·曾先之《十八史略》儒者:一般指讀書人,這里指文官。進取:這里有奪取、創(chuàng)建天下之意。 ●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元·曾先之《十八史略》半部:此文中指半部《論語》。佐:輔助。。陛下:對君主的尊稱。致太平:使天下達到太平之境。 ●居高無忘危,在上無忘敬。 晉·傅玄《冠銘》居高:指處于較高的職位。敬:嚴肅,慎重。 ●經(jīng)緯天地之謂文,戡定禍亂之謂武。 唐·韓愈《賀冊尊號表》經(jīng)緯天地:指經(jīng)營天下,規(guī)劃治理。戡(kān)定:用武力平定。 ●文足以經(jīng)邦,武足以定亂。 《武經(jīng)七書匯解〉經(jīng)邦:治理國家。定亂:平定禍亂。 ●以武功定禍亂,以文德致太平。 宋·蘇軾《書王奧所藏太宗御書后》定:平定。致:達到。 ●經(jīng)天緯地,四海晏如。 《周書·靜帝紀》經(jīng)天緯地:經(jīng)營天下,規(guī)劃治理。晏:安。如:形容詞詞尾,表示某種狀態(tài),義同“然”。 ●救亂之世不語儒,求治之世不語戰(zhàn)。 宋·宋祁《雜說》世:時代。語:談?wù)?。儒:讀書人,學者。不語儒:這里是不以儒者為用。不語戰(zhàn):這里是不采取戰(zhàn)爭的手段。 ●逆取順守,古人所貴。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2回逆取順守:反其正道奪取天下,順其常理整治國家。貴:重視。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 《禮記·雜記》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國家的辦法,象拉弓一樣,一緊一松。 ●張而不馳,文武弗能也,馳而不張,文武弗為也。 《禮記·雜記》弗能:不能辦。弗為:不愿辦。 ●文經(jīng)武略,久播朝野。 《隋書·高帝紀》文經(jīng)武略:指文事與武功。久播朝野:在朝廷與民間久已施行。 ●國雖大,好戰(zhàn)必亡;天下雖安,忘戰(zhàn)必危。 《司馬法·仁體》 好(hào):喜歡。 ●得寵思辱,安居慮危。 明·佚名《增廣昔時賢文》得寵思辱:受到寵愛時要考慮到受污辱的一天。安居慮危:處在平安之時,要考慮到可能出現(xiàn)的危險。 ●安無忘危,存無忘亡。 《大戴禮記·周武王幾銘》安:太平。危:危難。存:存在,指國家尚存在。亡:危亡,滅亡。 ●處廣而思狹,則廣可長廣;居治而忘危,則治無常治。 唐·李世民《晉武帝總論》居:處于,處在。處廣而思狹:處于局面弘之際要考慮有地狹局危的一天。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周易·系辭下》安:太平。危:危難。亡:滅亡。治:安定。身:自己。是:這樣。 ●安危相易,禍福相生。 《莊子·則陽》相易:互相交替。相生:彼此包含。說明安危禍福是可以互相轉(zhuǎn)化,為人不要執(zhí)著一端。 ●居安思危,處治思亂。 清·金纓《格言聯(lián)璧·持躬》居:處于。安:太平。思:考慮。漢·揚雄《冀州箴》:“治不忘亂,安不忘危。” ●據(jù)安而念危,則終不危;操治而慮亂,則終不亂。 宋·宋祁《直言對》據(jù):處于。操:掌握。周曇《鮑叔》“常思危困必無危。” ●亂生于治,危生于安。 漢·王符《潛夫論·浮侈》 生:產(chǎn)生。治:太平。安:安定。 ●自古失國之主,皆為居安忘危,處治忘亂,所以不能長久。 唐·吳兢《貞觀政要·政體》 失:失去,失掉。 ●安不忘危,治不忘戰(zhàn)。 唐·張九齡《治府兵第七章》安:太平。治:安定。戰(zhàn):打仗,戰(zhàn)亂。 ●亂者思理,危者求安。 唐·柳宗元《禮部為文武百寮請聽政表》 理:治。安:太平。 ●安不忘危臣所愿,常思危困必無危。 唐·周曇《鮑叔》 在平安時經(jīng)常想到危險,就會安然無患。 ●蹈危者,慮深而獲全;居安者,患生于所忽。 《五代史·雜傳》蹈:踏,踩。蹈危,遭遇危難。患:災(zāi)禍。忽:疏忽。 ●于安思危,于達思窮,于得思喪。 《呂氏春秋·慎大覽》達:通達,顯貴。得:取得,獲得,喪:失。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左傳·襄公十一年》思則有備:能有所考慮則有所準備?;迹簽?zāi)禍。 ●平不肆險,安不忘虧。 漢·揚雄《長楊賦》 平:安定。肆:忘了。虧:丟失。 ●居安慮危,則庶乎免其危。 《錢公良測語下·規(guī)世》 庶乎:近于。免:避免。 ●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此臣所謂大患也。 宋·蘇軾《教戰(zhàn)守策》 逸:安逸。 大患:大禍患。 ●世人皆遺之以危,今獨遺之以安。 《小學·外篇·善行》世人:一般人。遺之以安:因處境安定忘乎所以而失誤。 ●天下之患,莫大于不知其然而然。 宋·蘇軾《策略第一》患:災(zāi)禍。莫大于:沒有比……更大。不知其然而然:不知災(zāi)禍究竟怎樣形成的。 ●以危為安,以亂為治。 漢·賈誼《治安策》以危為安:由于危難使人警惕而導致安全。 ●治平而忽危亡,未有不危亡者也;高位而忘顛覆,未有不顛覆者也。 宋·蘇舜欽《乞納諫書》治平:安定。忽:疏忽。高位:指較高的職位。 ●亡國之主,自謂不亡,然后至于亡;圣賢之君,自謂將亡,然后至于不亡。 《三國志·魏書·高堂隆傳》自謂:自認為,自以為,說明自謂不亡而亡,自謂亡而不亡都是由于是否警惕的結(jié)果,亦說明考慮事物會向反面轉(zhuǎn)化之必要性。 ●最極奢樂,則有敗亡之慮。 清·康有為《布迦利亞游記》最極奢樂:過度的揮霍與享樂。慮:憂慮。 ●窮奢極欲,衰將及之。 清·嚴復(fù)《道學外傳》窮奢極欲:腐化荒淫,揮霍無度。衰將及之:敗落即將來臨。 ●凡作大官,處安榮之境,即時時有可??扇柚溃湃怂^富貴常蹈危機也。 清·曾國藩《家書·致澄弟》安:安逸。道:境遇。蹈:踩,踏。 ●易樂者,必多哀。 隋·王通《文中子·中說》 易:容易。 ●荒迷不悟,則傾覆及之。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嫦娥》荒:逸樂過度:放縱。荒迷不悟,沉迷于荒淫逸樂之中而不醒悟。傾覆:垮臺,覆滅。 ●耽于女樂,不顧國政,則亡國之禍也。 《韓非子·十過》耽:迷戀。女樂:女色和音樂。不顧國政:不考慮處理國家大事。 ●朝野歡娛后,乾坤震蕩中。 唐·杜甫《寄賀蘭銛》朝野:舊時指朝廷和民間。乾坤震蕩中:乾坤本旨天地。這里指國家處于憂患動亂之中。 ●晏安鴆毒,不可懷也。 《左傳·閔公元年》晏安鴆毒:沉溺于安樂,為害猶如鴆毒,可以致命。鴆毒,毒酒。不可懷也:不足留戀、愛惜;不可寄與希望。 ●人情處安樂,自非圣賢,不能久而無驕怠。 《新五代史·宦官傳論》 驕怠:驕傲自滿和懶惰怠慢。 ●燕安溺人,甚于洪波。 唐·韓愈《送董南序》燕:同“晏”,即安逸。 ●快心之事,悉敗身喪德之媒。 明·洪自誠《菜根譚》 悉:全部,盡。媒:媒介。 ●安逸,道之賊也。 清·王晫《今世說》卷二 道之賊:進德修業(yè)的大敵。 ●一日之茍安,數(shù)百年之大患。 宋·陳亮《上孝宗皇帝第一書》茍安:茍且偷安。患:災(zāi)禍。短期的茍且偷安,會給國家?guī)黹L期的禍患。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宋·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憂:憂患。勞:辛苦。逸豫:安適,安樂。亡身:使自己滅亡。 ●古人以宴安為鴆毒。 《漢書·景十三王傳》 宴安:安閑,安逸。鴆毒:毒酒。 ●安危在是非,不在于強弱。存亡在虛實,不在于眾寡。 《韓非子·安?!吩谑欠牵涸谟谑欠窈虾跽x。虛實:空虛或充實。眾寡:人數(shù)的多少。 ●國危則無樂君,國安則無憂民。 《荀子·王霸》 君:君主。安:太平。 ●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論語·季氏》有國有家者:指執(zhí)掌國政家政的人?;迹簯n慮。寡:指貨財不足。不均:指貧富懸殊。貧:指財用短缺。安:安定。 ●由來流連多喪國,宴安鴆毒因奢惑。 宋·蘇軾《驪山》由來:自古以來。流連:有留戀忘返之意。奢:奢侈?;螅好詠y。 ●玩人喪德,玩物喪志。 《尚書·旅獒》玩人喪德:戲弄別人,喪失德行。玩物喪志:過分迷戀于所愛的器物,便會喪失志氣。 ●居治而忘危,則治無常治。 《晉書·武帝紀》居:處于,處在。治:安定。常:固定不變。 ●危亡禍亂之言不離于耳,則天可庶人可久安也。 宋·蘇舜卿《乞納諫書》庶:庶幾,差不多??桑嚎梢浴?/p> ●天下安危,宰相之能否可見。 唐·韓愈《太傅董公行狀》能否:有才能或沒有才能。 ●御車者知地險,操舟者觀水勢……馭天下者察民情,此安危之機也。 明·呂坤《呻吟語·御民》御車:駕駛車輛。知地險:認識到地勢之險惡不平。馭天下:駕馭天下,即治天下。察民情:了解民情。機:關(guān)鍵。 ●擇天下之士,使稱其職;居天下之人,使安其業(yè)。 唐·柳宗元《梓人傳》居:安置好。選擇天下有能之士,使他們各稱其職;安排天下可用之人,使他們各安其業(yè)。 ●亂則國危,治則國安。 《荀子·王霸》 ●道高益安,勢高益危。 《史記·日者列傳》 道:道德。益:更加。勢:權(quán)勢。 ●無養(yǎng)乳虎,將傷天下。 《大戴禮記·保傅》乳虎:小虎。 ●養(yǎng)虎自遺患。 《史記·項羽本紀》 遺:留下。患:災(zāi)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