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取而代之 這個成語是關于少年項羽的一個故事。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彼可取而代之!”說的就像囊中取物一樣的感覺,有豪氣! "大丈夫當如此也!”“彼可取而代之”,一聲不屈的高吼,吼出了一位英武豪放、叱咤風云的蓋世英雄,成就了驍勇無敵的西楚霸王。 先發(fā)制人 一舉兩得 項羽在錢塘江邊禹王廟前力能舉鼎,一得八千子弟武裝,二得美人虞姬芳心。后比喻做一件事得到兩方面的好處。從此成就了曠世英雄的千古傳奇,刀光劍影的政治較量。軍事天才的凄美愛情,英雄末路的悲愴選擇。
破釜沉舟 項羽率軍隊渡黃河,前去營救趙國以解巨鹿之圍。項羽在全軍渡黃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鑿沉,打破燒飯用的鍋,燒掉自己的營房,只帶三天干糧,以此表決一死戰(zhàn),沒有一點后退的打算。后來,"皆沉船,破釜甑"演化為成語"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戰(zhàn),決心很大。項羽率軍救趙,破釜沉舟,"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這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壯舉,表現(xiàn)出項羽為實現(xiàn)滅秦理想而殞身不恤的精神,也表現(xiàn)了他不畏強暴勇于挑戰(zhàn)強敵和自我的超人膽略,更表現(xiàn)出他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志氣。這種志氣和豪情鼓舞了楚兵,擊敗了秦軍,懾服了諸侯。項羽是用自己的膽識和勇氣成就了自己的領袖地位。 以一當十 作壁上觀 《史記·項羽本紀》:“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 《史記·項羽本紀》:“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 反映的是諸侯聯(lián)軍懼怕強敵。壁:壁壘。原指雙方交戰(zhàn),自己站在壁壘上旁觀。后多比喻站在一旁看著,不動手幫助。 衣錦夜行 錦衣夜行意思是穿了錦繡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當時項羽率兵西進入主關中。有人勸項王說:“關中這塊地方,有山河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建都成就霸業(yè)。”但項王看到秦朝宮室都被火燒得殘破不堪,又思念家鄉(xiāng)想回去,就說:“富貴不回故鄉(xiāng),就象穿了錦繡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別人誰知道呢?” 沐猴而冠 《史記·項羽本紀》:韓生因項羽不 聽 其言,因而忿然曰:"人言楚人沐猴則冠耳 。 "《漢書注》 項莊舞劍 好自為之 《史記·項羽本紀》:亞父聞項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愿請骸骨歸!”未至彭城,疽發(fā)背而死。勸別人自已想辦法好好地活下去或干下去。 楚河漢界
四面楚歌 《楚漢春秋》中引錄和歌,虞姬為霸王和歌垓下,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反映的是項羽在垓下四面被圍的境地。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huán)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危險的境地。 霸王別姬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霸王項羽在和劉邦奪封建統(tǒng)治權(quán)的戰(zhàn)爭中,最后兵敗,自知大勢已去,在突圍前夕,不得不和虞姬決別。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壯情景。“霸王別姬”故事,反映的是虞姬和項羽感天動地的愛情;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這悲情一瞬,已定格在中國文學的字里行間,成為中國古典愛情中最經(jīng)典,最蕩氣回腸的燦爛傳奇。 江東父老 《史記.項羽本紀》:"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后以"無面目見江東父老"為羞見故鄉(xiāng)人之典實。江東:古指長江以南蕪湖以下地區(qū). 卷土重來 一代霸王就這樣悲壯地死在烏江之畔,多少人為之發(fā)出遺憾的嘆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曾嘆息項羽說:“江東弟子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但項羽寧肯刎頸而死,也決不茍且偷生,對他,依舊滿懷欽佩之情。南宋著名的女詩人李清照南渡后,曾寫過一首《夏日絕句》“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正高度評價了項羽悲壯的英雄舉動。時至今日,為他的勇敢和果斷,為他的率性和功績,人們依舊為這位失敗的英雄高唱贊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