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收入能夠達到30多萬,15天年休假工資多達6萬元——河北省滄州市農村信用合作社聯(lián)合社的工資單日前被貼在網上,網友稱其為“史上最牛工資單”。(4月13日《山東商報》)與此同時,中石化廣東公司多張購酒發(fā)票也在網上被公布,所進酒水多為拉菲等名貴洋酒及高價茅臺酒,網友質問“中石化高層喝酒萬元一瓶,如此窮奢極欲,油價不漲才怪”。 又是“史上最牛工資單”,又是“天價酒單”,這些詞匯總是和同一個身份結合在一起:壟斷者。一個地級市的農信社,普通員工年收入30萬元,一個月的工資比當地一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都高,這已經很令人震驚;在多數勞動者帶薪年休假尚且只是泡影的時候,滄州農信社員工15天年休假不休息居然就能輕松拿到6萬元,更是讓人瞠目結舌,不羨慕都不行。而中石化廣東公司呢,“買一次酒都是好幾十萬好幾十萬地買”,盡是名貴洋酒和高價茅臺,聯(lián)系到不斷上漲的油價,和動輒“人造油荒”逼宮等情節(jié),這又怎么不讓人感到憤怒。 壟斷福利的高企,原本已經不是新聞,而且只有更高沒有最高,一個接一個被曝光的案例只不過是一些新鮮的注腳而已,真正意義上的“史上最牛”大概遠遠還不為人所知呢。在表面上,農信社也好,中石化也罷,都在市場經濟中披著企業(yè)的外衣;于是,利潤好了盈利多了,給員工多發(fā)點工資似乎是“仗義大方”的表現(xiàn),領導喝酒動輒萬元一瓶也只是對其“管理有方”的肯定——公眾對壟斷者的高工資高福利和高消費高揮霍,好像在眼紅之外,并沒有指責的權利;但是,公眾真正從中體驗到的,卻是無以復加的“被剝奪感”。 誰都知道,農信社和中石化都不是普通的企業(yè),他們能夠大發(fā)其財離不開行政壟斷所賦予其的特權平臺。比如石化雙雄廉價占據著國內原油資源,進口原油明明只占55%,成品油價格卻要緊跟國際原油價格,而不是只跟到55%的程度。網友將石油高管的窮奢極欲,與成品油價格的連番上漲放到一起說事,是一種完全合理的成本轉嫁聯(lián)想:高管萬元洋酒喝的越多,茅臺幾十萬幾百萬買地越多,中石化的經營成本沒法不高,于是這也就成了油價仍需繼續(xù)上漲的理由;因為,所有的紙醉金迷成本最后都必然要轉嫁給消費者來掏腰包。 更重要的是,這些看似效益好到無邊進而福利好到無邊的企業(yè),在他們的發(fā)展歷史上都少不了納稅人為其虧損或負債埋單的段落。比如農信社,沒有納稅人給其不良貸款和虧損埋單,他們何以能夠輕裝上陣大發(fā)其財?03到04年,央行出資換取了農村信用社以前年度形成的未彌補歷年虧損、不良貸款,并按年按票據發(fā)行額度付給農村信用社利息。這個所謂的票據置換,按專業(yè)人事的說法是“給了真金,又給白銀”。錢哪里來?最后還不是納稅人用血汗錢埋了單。 虧損了的時候,要不是找國家財政要補貼,要不就是全額將虧損包袱甩給冤大頭納稅人;扭虧為盈的最好辦法,就是咬著牙尖去想辦法掏空“全民股東”的腰包,成品油價格可以一漲再漲、漲了又漲,金融服務收費可以一收再收、收了又收;而真正賺錢了以后呢,所有的好處都是由內部人獨自分享,批量創(chuàng)造著一張又一種富得流油的“最牛工資單”和窮奢極欲的“天價酒單”。從這個角度來看,滄州農信社發(fā)的其實不是利潤,而是納稅人血汗;中石化高管喝的更不是酒,而是民脂民膏。 |
|
|